APP下载

试述索墩布拉克彩陶的来源

2023-05-30李洋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彩陶

摘要:索墩布拉克文化是伊犁河流域的一支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丰富多彩的彩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随着近年来大量索墩布拉克文化墓地的科学发掘和整个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分区脉络的逐渐清晰,从材料和时空框架两个方面为系统研究该文化的彩陶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索墩布拉克彩陶纹饰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甄别该文化一脉相承的彩陶传统和不同期别新出现的彩陶纹饰,进而与周边地区含有彩陶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索墩布拉克文化彩陶的来源。

关键词:索墩布拉克文化;彩陶;早期铁器时代

自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新疆彩陶重要组成部分的索墩布拉克彩陶就一直受到诸多学者重视。限于资料,关于索敦布拉克文化彩陶的源流问题至今众说紛纭。本文通过分析索墩布拉克文化出土彩陶器类和纹饰特点,接着对比周邻地区的彩陶文化寻找该文化彩陶的来源。

一、索墩布拉克彩陶的特点

(一)第一期彩陶的特点

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一期中包含彩陶的遗存有穷科克一号墓地与乌吐兰墓地。共出土彩陶22件,绝大多数为夹砂红陶,器类有无耳罐、单耳罐、钵、单耳杯、壶。大部分彩陶在白色或黄色陶衣上绘红彩。出现频率较高的纹饰有:平行直线组成的三角纹、菱形棋盘格纹、倒三角纹和网格纹。出现频率较低的纹饰有:宽窄不等的竖向平行线纹和重叠倒三角纹。图案多做横分层排列,以平行直线将画面分成两到三个部分。构图上纹饰组合成带很常见:三角纹组成纹饰带环绕在口沿或颈腹交界处;平行直线三角纹组成正反交错的纹饰带;不同的纹饰以三角的形式拼接成带。整个彩陶画面是由复杂的几何纹饰组合构成。半数的彩陶在腹部或下腹部绘红彩。整体来说,这一时期出土彩陶的墓葬数量较少但是比例最高。

(二)第二期彩陶的特点

第二期是索敦布拉克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含有彩陶的遗存遍及伊犁河流域的同时还扩展到了伊犁河谷之外的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发现彩陶的遗存主要有索墩布拉克墓地、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铁列克萨伊墓地、尼勒克一级电站墓地。共出土彩陶37件,均为夹砂红陶或红褐陶,器类有无耳壶、单耳壶、管流壶、单耳罐、无耳罐、单耳带流罐、釜、钵、单耳杯、盆、瓶、碗。陶衣颜色基本上为红色,偶见白色。彩陶颜色多样,有红色、红褐色、紫红色和黑色。出现频率较高的纹饰有重叠倒三角纹及其加入杉针纹的变体、网格纹、不规则竖条纹、手指压印纹、逗号纹、变体平行直线三角纹、三角纹带、山脉纹和变体三角纹构成的圆形。出现频率较低的纹饰有宽带纹、竖条纹、垂弧纹、折线三角纹、菱形棋盘格纹和平行线纹。

天山北麓出土彩陶的遗存有南山墓地、安集海墓地、乌什布拉克墓地。这一区域属于索墩布拉克文化的边缘区域,相较伊犁河谷彩陶的器型和纹饰都与周边其他区域联系更为紧密。纹饰有竖条纹、弧线纹、柳叶纹、折线三角纹、三角纹、重叠倒三角纹、网格纹、弦纹。

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彩陶延续了第一期的几何纹饰的风格,大部分的器物依旧是规整的几何纹样,部分彩陶图案也依旧在做横分层的排列。但是也有相当程度的创新,网格纹带出现了四分区对称构图的新特征。下腹部填充的红色彩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脉纹。出现了变体三角纹构成的圆形内彩。传统的几何纹饰也出现了柔和的变体如平行直线三角纹和重叠倒三角纹。新的纹饰出现,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彩陶为几何纹饰。通体施彩的比例有所下降,上半部施彩的数量增多。总的来说,彩陶的数量增多但比例下降,纹饰的数量增加且出现了新的风格,构图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部分彩陶上发现的烟炱说明这一时期的彩陶开始作为实用器存在。

(三)第三期彩陶的特点

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三期能够搜集到出土彩陶的遗存只有乌吐兰墓地2014年M1、叶什克列克墓地与夏台墓地,彩陶也只有4件。器类有单耳罐和壶。纹饰有三角纹、内填圆点或填实的网格纹、折线三角纹、平行直线三角纹、重弧纹、三角菱格纹。这一时期的彩陶依旧回归了第一期的风格,在横向分区内绘制由各种各样的纹饰组成的几何纹带。这一时期的纹饰复杂但数量极少,也存在作为实用器的现象。

二、与周边地区彩陶文化的联系

新疆境内和索敦布拉克文化时间上接近的彩陶文化有新塔拉类型遗存、哈拉墩早期遗存、乱杂岗子-半截沟文化遗存、萨恩萨伊类型晚期遗存、苏贝希文化(BC1000-0)和察吾呼文化[1]。

(一)青铜时代的彩陶文化

早于索墩布拉克文化的彩陶文化有杂乱岗子—半截沟文化遗存、新塔拉类文化遗存和哈拉墩早期遗存。

杂乱岗子半截沟文化,以杂乱岗子遗址和半截沟遗址为代表。遗存中发现的彩陶均为碎片。其中乱杂岗子遗址出土的彩陶为夹砂红陶,红衣、黑衣,红彩。纹饰为网格纹。据发掘人员判断器类可能存在双耳鼓腹直领罐、单耳杯和折肩钵,不见器底,推测为圜底。半截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为夹砂陶,大部分涂粉红色陶衣,个别是黄白色或白色。在陶衣上以深红色或紫色彩描绘花纹,两至三排倒三角下接粗线条的网格纹,布满腹部,器类为罐类,有些有烟炱,有些在口沿内壁有施彩。

新塔拉类型遗存,以新塔拉遗址为代表。出土的彩陶也均为碎片。器型主要有钵、杯、罐、钵形器、杯型器。红陶半数有乳白色陶衣、黑彩、紫褐彩。纹饰有斜三角平行线纹、平行线纹、网纹、口沿内饰三角垂帐纹、粗墨线条、斜三角品行线纹、钵(内彩)算盘珠子形纹、蝌蚪纹、变体鱼纹、水波纹。

哈拉墩早期遗存,以哈拉墩遗址为代表。夹砂红陶,白色陶衣,红彩或者紫彩。纹饰有平行折线组成的三角纹、实体正三角纹、垂点纹、水波纹,底部涂满红色。

(二)早期铁器时代的彩陶文化

周边地区和索墩布拉克文化时间上大致接近的文化有萨恩萨伊晚期遗存、苏贝希文化和察吾呼文化。其中萨恩萨伊晚期遗存年代横跨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苏贝希文化三期时间和索墩布拉克文化三期时间大致对应;察吾呼文化早期对应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一期,中期和晚期对应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二期。

萨恩萨伊晚期遗存以萨恩萨伊墓地为代表。彩陶大多为夹砂红陶,以敛口鼓腹圆底罐为主,纹饰以网格纹、菱格纹、条带纹、垂叶纹为主兼有倒三角纹和不规则曲线纹。

苏贝希文化以洋海墓地为代表。器类有单耳罐、单耳杯、单耳壶、陶盆、陶釜、圈足豆。彩陶绝大多数是红衣黑彩。第一期遗存流行网格纹、竖条纹、锯齿纹、三角纹。口沿内外饰连续三角纹是苏贝希文化彩陶的特点,以及倒三角纹和竖线的组合。第二期遗存流行涡纹、折线纹、网格纹、三角纹、竖条纹、水波纹、火焰纹。苏贝希文化第三期基本不见彩陶。

察吾呼文化以察吾呼墓地为代表。陶器流行带流杯、带流壶、釜、双耳罐、曲腹杯、壶。彩陶中的大多数也是带流器。白色陶衣、红彩也有黑彩。彩陶察吾呼文化第一期彩陶极少,纹饰有网格纹和垂带纹。察吾呼文化第二期彩陶流行云雷纹、三角纹、垂弧纹、网格纹、折线纹、棋盘格纹、平行直线三角纹,第三期彩陶衰落、平行直线三角纹、网格纹、井点纹、竖条纹,多素面陶。

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一期中流行的网格纹、平行直线三角纹、三角纹在新塔拉类遗存和奇台半截沟文化中同时出现。新塔拉类遗存出土的彩陶为夹砂红陶,半数为白色或黄色陶衣绘红彩或黑彩。与之接近的奇台半截沟文化陶衣为红色、黑色、粉红色,也出白色或黄色的陶衣绘红彩、紫彩。在器型上,根据发掘者的推断,二者都存在圜底的器物。在交通上二者之间相互联通,都能通过焉耆盆地联通伊犁河谷。这一线路不但是现在联通南北疆的要道,且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新塔拉类遗存出土带压印纹饰的平底器与伊犁河谷安德罗诺沃文化陶器的比较来看,它们和伊犁河谷的文化交流要早于彩陶交流。新塔拉类遗存在陶质、陶色、陶衣颜色、纹饰上都与之类似,在时间上也早于索墩布拉克文化,两地有着悠久的交流传统,可以说新塔拉类遗存是主要且直接的彩陶来源。与新塔拉类遗存彩陶类似,奇台-半截沟文化在陶质、陶色、纹饰及其颜色上与索墩布拉克文化接近,有很大的可能是直接来源之一。

在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二期中出现了竖条纹,在苏贝希文化第一期中广泛流行的横条纹也在该文化中出现。察吾呼文化与索墩布拉克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折线三角纹、垂带纹、垂弧纹以及陶器底部四等分的内彩在两种文化中均流行。索墩布拉克文化第三期中的三角菱格纹和重环纹也在察吾呼文化第二期中流行。

索墩布拉克彩陶中的纹饰也并不全是来自这四种文化,平行直线三角纹和重叠倒三角纹就在更东边的天山北路文化出现,更早更东的半山—马厂文化出现。平行直线三角纹带出现在第一期,要早于其在察吾呼文化出现的时间。但作为单独纹饰的平行直线组成的三角纹在新塔拉类遗存就已经出现,不排除其发展为三角纹带的可能。

菱形棋盘格纹是索墩布拉克文化的特殊纹饰。新疆境内较早的棋盘格纹饰都是正方形的。菱形纹饰在稍晚的萨恩伊恩和察吾呼二期出现。二者的器型接近,都为双耳罐。二者中的菱形棋盘格纹均通体施彩,和索墩布拉克文化中在三角形内部的分布不同,而且器类也完全不同。周边地区早于索墩布拉克文化又存在这种三角形内菱形棋盘格纹的文化是费尔干纳盆地的楚斯特文化。至于索墩布拉克文化中的杉针纹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来源于阿凡纳谢沃文化。

综上所述,索墩布拉克彩陶是彩陶西渐的产物,东方的彩陶是其主要来源。但其中也包含一部分费尔干那盆地和南西伯利亚因素的影响,索墩布拉克墓地中的颅骨属于欧洲人种中的中亚两河类型和古欧洲类型[2]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说索墩布拉克文化并不是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突然消失后东方文化沿天山通道进行的简单西进,而是二者相互融合的产物。

三、结语

通过与周边地区彩陶文化的比较可以确定索墩布拉克彩陶来源于彩陶西渐。早期主要受到新塔拉类遗存和奇台半截沟文化的直接影响,间接受到天山北路文化影响。晚期受到苏贝希文化和察吾呼文化的直接影响。当然索墩布拉克彩陶中含有一定的西方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消失。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草原丝路东端汉以前石构石刻遗存与中西交通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ZS151);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辽海地区夏商周时期石构墓葬和青铜器视域下的多元文化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VJXT009);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海东部地区先秦时代的石构墓葬资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21CKG001);辽宁省社科联2023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西地区古代人面形造像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lslwzzkt-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洋,男,汉族,甘肃古浪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参考文献

[1]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關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陈靓.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墓地出土人头骨研究[J].考古,2003(7):655-670.

猜你喜欢

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福寿延年
龙门石窟
凤凰来仪
伟人风采
夜读春秋
苗乡翠岩
菊魂雅韵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