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幼儿培养勇敢的品格
2023-05-30孙青青
孙青青
一、认识勇敢的内涵,规避勇敢教育的误区
1.什么是“勇敢”
在幼儿教育中,对勇敢品格的培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勇敢”。当面对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能够帮助我们规避危险。勇敢是人类面对恐惧的一种适度超越,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主动去克服恐惧。因此,对于“勇敢”的理解,不能过度,过度就变成了鲁莽。在培养幼儿的勇敢品格时,教师要强调面对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气概和行动,让幼儿明白,勇敢就是敢于做出正确的事情。
2.勇敢教育的误区
有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面对危险时要躲避,不能逞强,没必要“勇敢”。也有教师认为,培养幼儿的“勇敢”品格,就要设置危险、困难,将幼儿推向“危险”的边缘,去考验幼儿的“勇敢”。显然,这两种观点都不可取。其实,教师既要引导幼儿认识危险,防止幼儿做出危险的探索行为,同时,还要做好预判,鼓励幼儿去大胆探索,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在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增强“勇敢”意识。
二、幼儿阶段勇敢品格的养成实践
1.专门性勇敢品格教育活动
基于幼儿勇敢品格教育需要,教师可以通过专门性活动激发幼儿对“勇敢”品格的正向认知,增强幼儿的勇敢意识。这些活动可以是集体类活动,也可以是主题性活动。
比如,针对“勇敢”的感知教育,在小班可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带领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知“勇敢”。绘本故事《天黑我不怕》中的小熊很勇敢,因为小熊面对黑夜没有退缩。回到幼儿的生活中,教师可鼓励幼儿讲一讲自己的勇敢故事,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勇敢”是什么,初步培养幼儿的“勇敢”意识。幼儿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勇敢的故事,有的说:“我跟着妈妈去医院打预防针,没有哭,我很勇敢。”有的说:“我在公园里玩轮滑摔倒了,我也没有哭,我很勇敢。”
当然,很多幼儿也有过“害怕”的经历。有的说下雨打雷的时候会感到很害怕,有的说看到墙上的壁虎时会害怕它掉下来,有的说和小朋友比赛时会害怕落后。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真实生活、真实问题中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害怕”,克服恐惧,培养勇敢的品格。
2.渗透性勇敢品格教育活动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也可以滲透“勇敢”品格教育,激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幼儿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比如,在中班体育活动中,教师虽然对翻滚动作进行了分步讲解和示范,但很多幼儿仍然不敢尝试。这时乐乐勇敢上前,很快便领会了翻滚的动作要领。教师对乐乐给予了表扬,这也使其他幼儿逐渐认识到,克服自己不敢做的事就是“勇敢”。又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豆豆爬到了桌子上,想从桌子上跳下来。教师发现后立即予以制止,同时向幼儿讲道:“勇敢是敢于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但不能做出危险行为,比如从高处往下跳,这是很危险的,而且很容易受伤。因此,这种行为不是勇敢。”
3.家园共育中培养勇敢品格
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与家长达成共识,为培养幼儿的勇敢品格创设家园共育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主动了解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渗透勇敢品格教育。比如,外出旅行中,家长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消解对昆虫的恐惧。幼儿园也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制订不同的“家庭挑战”计划,指导家长参与计划的记录和落实,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比如,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勇敢”主题的绘本故事,一起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在阅读中渗透“勇敢”教育,在完成任务中获得“勇敢”加分。
总之,“勇敢”品格的培养具有长期性,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教育契机,有计划地渗透“勇敢”教育,鼓励幼儿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收获“勇敢”品格。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