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3-05-30胡琼
胡琼
一、问题驱动,厘清“桥”的概念
驅动性问题是项目活动设计与开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点燃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动力。以“桥”为主题的项目活动源于散步环节中幼儿对“桥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关注点,将“桥是什么样的”作为切入点,支持幼儿展开讨论,并在动手操作中开启项目活动之旅。
首先,发挥家庭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帮助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带领幼儿参观认识周围的桥,解答幼儿关于桥的问题。其次,利用身边的资源。实地参观幼儿园沙水池上的桥,以视频、写生等方法记录参观中的“哇”时刻。第三,借助书籍、网络的力量。在争议“立交桥”是不是桥的时候,借助网络解答幼儿的疑惑。在调查、参观中,幼儿获得了“桥”的新知识,并丰富了关于“桥”的网络图。
项目活动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持续性探究,而驱动性问题一定是来自幼儿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需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促使幼儿的探究更加深入。
二、小组合作,建构一座“桥”
幼儿的项目活动可以是全班同时进行,也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
经过前期对桥的调查研究,幼儿聚焦“建构一座什么样的桥”这一问题,根据兴趣自由分组,形成了“吊桥小分队”“拱桥小分队”“立交桥小分队”几个小组。这使幼儿能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且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组队成功后,“吊桥小分队”马上开始寻找材料,“拱桥小分队”则选择了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到沙水池去观察拱桥,“立交桥小分队”则寻找关于立交桥的图片,结合图片商议设计图纸、寻找材料。
设计图纸、寻找材料和工具、有目的地观察现场,都是幼儿为了建构一座桥而做的前期计划,而计划恰恰是项目活动中重要的一步,不仅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更能推动项目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幼儿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幼儿完善计划,促进幼儿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持续探究,建构心目中的“桥”
在幼儿园的项目活动探究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项目的进程,观察、记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提供资源、投放材料、适时引导等策略支持幼儿探究的持续进行。
第一次搭建,小分队就遇到了各自的困难。“拱桥小分队”的桥“拱”不起来也“站”不稳,“吊桥小分队”的吊桥一吊起来,桥面就散掉了,“立交桥小分队”搭建的立交桥不能转接,无法实现多层互不相扰的目标。重重困难并没有难倒幼儿,而是激发了他们持续探究的愿望。“拱桥小分队”在多次实地查看和测量对比后,发现了桥面和桥墩之间的关系,以及左右搭建时要保持对称,通过多次观察,对桥面和桥墩的比例进行反复调整后,找到了平衡点,一座迷你小拱桥完成了。“吊桥小分队”对建构的材料进行了调整,使用了拼插性更好且有孔的乐高玩具,便于吊桥的线穿过,同时缩短了穿线的距离,解决了吊不起来的问题。“立交桥小分队”在经过了场地重新调整、辅助材料的再次选择后,完成了一个两层的立交桥。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生发新问题,幼儿就是在这样的持续性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幼儿想要建造一座桥,从画设计图纸、寻找材料,到在设计图的基础上建造“桥”,每一步对幼儿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教师要支持幼儿敢于质疑、敢于尝试的精神,鼓励幼儿有不同的想法,给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空间。
四、整合学习,探索桥的承重
项目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具有整合性。在项目活动中,幼儿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充满变化的,教师要给予幼儿整合其他经验的机会,让幼儿在多样的项目中发现探索的乐趣。
在完成了桥的初步建构后,幼儿对“桥牢不牢固”“能不能走过”等产生了疑惑。那么,应该怎样去验证桥是否牢固呢?幼儿选择借助游戏“小兔过桥”进行实验。幼儿深入地探索研究,增加了相关的科学经验,同时衍生了“还有哪些方式能让桥更稳”“这些桥能不能一次性走过”等新的兴趣点,继而引发了新的探索。
教师应当将幼儿看作独立的人,可以自发、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日常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成果展示,让“桥”的故事延续
在项目活动的高潮阶段,幼儿以各种方式分享交流活动中的新知识、新经验,即成果展示。
在“搭桥”项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组织开展了以“‘桥我有话说”为主题的茶话会,在茶话会上,幼儿回顾了“桥”这一项目活动的过程,大家围绕“如何搭建桥”这一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果交流,还举办了“瞧一‘桥”展览,邀请其他班的幼儿来参观,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展示自己的建构作品,并在分享与展示中学会反思、发现,让“桥”的故事不断延续。
整个项目活动中,教师既是游戏的观察者,又是“平行的参与者”,更是一个把游戏引向深入的“引导者”,努力将“学什么”“如何学”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留给幼儿,让幼儿真正处于学习“C位”,提升了项目活动对幼儿的价值,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展,为下次项目活动积累了经验和能力。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