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科学化:三位一体伦理视角下的新思考
2023-05-30赵雪
赵雪
摘 要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班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管理的科学性至关重要。由神经科学演变而来的三位一体伦理理论为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安全伦理,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是构建良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基于关系伦理,通过和谐班级关系的构建能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基于理性伦理,以主体价值彰显能促成班级管理的自主自觉。
关 键 词 神经科学;三位一体伦理;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3-0066-03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单位, 实施科学的班级管理,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而展开。但学生的真实心理是怎样的?是否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致?对于成人的教育,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这些,班主任其实很难准确作答,因为在物理空间意义上,班主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也正因如此,班级管理的科学性成为了人们热议的一道难题。
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心理学教授纳瓦兹(Narvaez, D.)在三位一体脑理论(Triune Brain)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伦理理论(Triune Ethics Theory),该理论以三种独特的伦理取向即安全伦理、关系伦理和理性伦理为标志,[1]认为不同环境提供的经验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化学成分、神经结构等,而复杂成熟的大脑系统又能够调节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保護伦理发生在应激反应被激活时,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行动上;关系伦理的移情能力是提升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理性伦理通过扩展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进行调试,反思和进步。三位一体伦理理论为班级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安全伦理: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是构建良好班级管理的前提
安全伦理在“低级大脑区域”接收外界环境的消极信息而产生刺激,通过大脑杏仁核产生的情感状态作出行为反馈。当人们长期处于充满威胁、恐惧等不和谐环境时,特别是在人大脑整合的形成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大脑会形成过激自我保护人格取向。大脑杏仁核区域接收到威胁后,会降低前额叶皮层控制感知恐惧的能力,放大对其感知体验,激化对威胁等消极因素的反应程度。[3]自我保护人格代表着人类心理对环境的不信任,通过大脑的内部神经控制实现自我保护。威胁、欺骗和羞辱等心理环境因素会造成过激的自我保护,形成消极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适当的自我保护能促成人们理智化地脱离敏感情绪控制。当人类本能地将自我保护行为置于其他道德价值之上时,大脑系统会激活保护伦理。[4]
保护伦理提示我们,班级管理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发泄压力的多重渠道,开辟交流情感的多条途径,这是构建良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为每个班级配备心理老师,以心理课和讲座的形式鼓励引导有消极情绪的学生主动与心理专业人员沟通。第二,在保障班级安全心理环境方面,教室内明亮的光线、整洁的环境、适当的装饰都可以对驱散道德阴暗面起促进作用。[5]例如,在教室墙壁张贴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标语,设置表扬榜、光荣墙,并及时按期调整更换上榜标准,力求每让一位学生都有上榜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配备情绪调节设备,用沙包、拼图、园艺等实物为学生的焦虑、压力、烦躁等不良状态提供发泄途径。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地理园、生物角,为学生提供场所种植花草,培育蔬菜瓜果,就地取材,利用班会时间开设“大食会”,让学生享受自食其力的成就感,体验收获的快乐满足。也可设立插花社并将学生的作品置于教室内外,以明亮的色彩、芬芳的气息抚慰学生。
同时,教师在日常管理与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学生感知班级环境中的威胁因素。例如,对于可能出现的校园霸凌、团体孤立等消极安全因素,教师需要提前发出预警信息并对学生作出有效的保护。面对语言暴力等危及班级安全心理环境但难以察觉的隐形伤害行为,首先要精准扼杀危害苗头,然后再了解真实情况,向参与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培养其感同身受的能力,根除霸凌现象。其次,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全面把控和持续关注,教师应尤其注意保护意识过强的学生,适当缓解其情绪压力和恐慌,以同理心辨别学生过激行为的真实意图,控制危险情绪的扩大发酵,避免造成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伤害。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自省自控,不可因教学成绩压力或班级管理困境而威胁恐吓甚至体罚学生,教育者应抚慰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而不是制造班级焦虑氛围。
二、关系伦理:通过和谐班级关系的构建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关系伦理来源于大脑结构的进化,支配着人类情感、身份以及体验。关系伦理是在关爱与和谐的环境下通过下丘脑边缘中枢控制的内部情绪感知神经系统而产生的。[6]和谐关系促进大脑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这一物质在大脑系统中负责连接个人内部情绪与外部社会关系,[7]构成了人类健康道德发展的神经基础。关系伦理以亲密的人际关系为导向,注意情感沟通和调适社会交际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体关系。外部道德行为的发展可以调节大脑内部关系伦理。神经生物学认为,只有在和谐友爱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关系伦理才能建立。
关系伦理提示我们,和谐班级关系的建立是满足学生道德归属感的必然要求,为此,促进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就成为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好真诚的交流,同学间互相帮助,师生间畅所欲言都是班级健康生态的标志。具体可以通过班级墙壁师生留言、微笑鼓励等,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推动师生关系和谐的渠道。除此之外,信箱等传统设施能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和谐交流氛围及健康向上的共同体风貌。此外,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作为师生共同合作的显性文化形态,有利于班级整体个性的形成。基于关系伦理建立民主、宽松、友爱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利于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成长与发展。总之,班级关系氛围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
三、理性伦理:以主体价值彰显推动班级管理的自主自觉
理性伦理通过丘脑皮层中枢协调躯体认知神经系统,帮助学生适应复杂的社会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理性伦理促使人们淡化大脑部分区域产生的浮躁情绪,督促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行动。理性是从情感集合中抽象出来的。大脑在压力中会因冲动而感性,而理性伦理通过大脑神经促使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理性思考这一高级认知上。[8]
基于理性伦理,教育者需要广泛倾听学生的心声,集思广益,以民主自治的方式实现班级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变迁。班级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需要有班级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传统班规强调控制和服从,注重稳定层级管理,这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压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的道德发展,无法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根据三位一体伦理理论,日常事务应由学生自治管理,即通过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而锻炼其综合能力。
為此,在制定班规时,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实施规章制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轮岗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风貌。放权给全体学生的班级制度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增强同理心和体验感,为学生提供亲身解决班级问题的机会,缓解师生紧张关系。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所助益,并能提高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律是班级管理的高级境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是一个充斥着矛盾张力的过程。在民主和谐的班级制度张力与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推力及其耦合形成积极和谐的精神内生力的作用下,能促使班级管理由放任型向和谐型演进,进而达成班级群体道德成长的目标。
三位一体伦理理论融合神经生物学、情感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发现,对于彰显道德研究的科学性不无启示。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为班级心理环境的创设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为通达的路径,能更好地助力德育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Narvaez,,D. Triune ethics: The neurobiological roots of our multiple moralities [J]. Newidesin psychology, 2008, 26(1):95-119.
[2] [5]谢少菲,曾文婕.具身道德概念隐喻及其对班级德育的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9(10):32-36+45.
[3]Willis,J.,Willis,M.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to ignite student learning[M]. Alexandria, VA: ASCD,2020:35.
[4]Narvaez,D. Triune ethics: The neurobiological roots of our multiple moralities[J].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08, 26(1): 95-119.
[6] Narvaez,D. Embodied Morality[M]. Palgrave Macmillan UK,2016: 32-33.
[7]Konner, M. The Tangled wing[M]. New York: Owl Books,2002.[8]Panksepp,J.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