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吏治的具体记录
2023-05-30芦晓莲
摘要:清代乾隆以降国势日衰,吏治窳败日甚一日,官场贪墨成风,终至道咸朝引发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深重的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吴煦档案详细记录了咸同时期清代地方政府运作的具体信息,其中有不少关于官场应酬的记录,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一窥晚清官场吏治腐败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晚清;吴煦档案;腐败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革命文物《吴煦档案》体量庞杂,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上迄乾隆,下至民国,总数在八万件左右。其主要内容与清苏松太道吴煦一生的活动密切相关。
吴煦(1809—1872年),字晓帆,钱塘(今杭州)人。1828年起,随其父兄游幕浙江,曾为诸多府县经办过钱粮事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还曾“办理宁波夷务”。1845年捐知县,分发江苏。后经十余年苦心经营及机缘巧合,于1860年官至署江苏布政使、苏松太道。其时苏浙官绅麇集海隅,西方列强盘踞沪滨,太平天国多次围攻,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也欲接管上海。吴煦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虽也可称折冲樽俎、左右逢源,但终究无法善始善终。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经多方布置,最终迫使吴煦交卸了江苏布政使和苏松太道两个肥缺。在后来的军务报销中吴煦又被逼令赔垫巨额亏空,心灰意冷的吴煦遂辞官归里,不数年即卒。
纵观吴煦的宦海沉浮,是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相一致的,其经办的文牍函札就是关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在吴煦档案中有两件比较有意思的文书,它们是吴煦向大学士桂良等高官及属员贿赂特产和银两的礼单。
第一份礼单上记录了吴煦馈赠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二品顶戴武备院卿明善及五品卿衔刑部员外郎段承实4人每位:燕菜四匣(每匣重一斤)、金腿十肘、牛乳饽饽四匣、小八件四匣、糟鲥鱼四坛、糟蟹四坛、蜜饯枇杷四瓷罐、蜜饯青梅四瓷罐。另赠送随员桂祥、锡祉、庆铭、朱镇、梅启照等19人每位:南腿六肘、牛乳饽饽四匣、糟鲥鱼四坛、蜜饯四瓷罐。
第二份礼单上记录了吴煦于1859年12月13日委托由天成号信局递送京信并附赠汇票的情况,其中孝敬桂良、花沙纳每人五百两,明善、段承实、梅启照、周家勋每人二百两,王正玺一百两。
桂良、花沙纳等是1858年10月清廷派往上海与列强谈判并签订《天津条约》附件《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中方钦差大臣,吴煦则由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奏派充其随员。在后来的接触中,吴煦得到赏识,当年底即被委护理苏松太道,并于次年7月实授。
当时上等金华火腿(金腿)每肘值银约5两,上等燕窝每斤值银约10两,第一份礼单的价格约在白银1000两开外,第二份礼单的价格则为明确的白银1900两。当时上海的上熟米每石约值银二两五钱,这两份清单加起来约可换购1160石上熟米,足够200多平民一年吃饱饭。
那这2900两白银,对于当时吴煦的收入来说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清制,道员正四品,每岁俸银105两,米105斛,应该说是比较菲薄的,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已经捉襟见肘,官场上的各色应酬更是无从谈起。于是,各地方官多在征收额定钱粮赋税之外,浮收名为“火耗”的银锭加工费和名为“羡余”的白粮。这造成百姓负担加重,且此举不纳入财政审计,无从稽查,有默许官吏贪墨的嫌疑。于是雍正帝继位后,即推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改革,将所有火耗全部征解入库,然后提出一部分,作为办公津贴以“养廉银”的名义发放给各级官员,所谓“君恩豢养以呵保其廉隅也”。据光绪《清会典事例》,当时道员的养廉银每年为1500~6000两。但太平军兴后,清廷疲于应付,国库破产,只得大幅裁减各项经费。1857年,即以“军需孔亟,自督抚以至州县各裁养廉以佐兵饷”。此后清廷江河日下,财政不见改善,养廉银也就无从“赐复”。官员们便“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①,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晚清吏治亦因此更加腐败。
1860年前后,吴煦坐镇上海,垄断利权,大发横财。据当时丁忧回籍的兵部侍郎殷兆镛于1862年4月奏参:吳煦“在上海洋泾浜地方开设钱铺,又合伙包估洋船、沙船,贩货至汉口及登莱各海岸。皆假托宁波、广东商人字号,掩人耳目。吴煦之子吴宗麟,系候补郎中,寓居上海道署。出入驺从,百姓有‘小藩司之称,气焰均极熏灼”②。稍后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也说:“沪中十年来发公家财惟吴(煦)、杨(坊)、俞(武)三人,远近皆知。”③
所以如果只看正当收入,这两份礼单的耗费至少相当于吴煦半年的俸禄加养廉。但较之贪墨所得,则实在只能算九牛一毛,而这只不过是晚清官僚间一次寻常的应酬。
清代自乾隆以降,国势中衰,奢侈成风、政务废弛、吏制败坏。当政者但求保守禄位,苟且因循。道光朝前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就曾指点其门生为官之道说:“无它,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曹家晚辈入仕,他也不忘叮嘱:“毋多言,毋豪意兴。”朝廷如此,上行下效,地方官吏也是蒙混居多。时任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就曾坦陈:“近时有作首县十字令者: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钓中,七曰梨园弟子殷勤奉,八曰衣服整齐,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对此,坊间直言:“其官每高一阶,而其品乃下一级。”④
较之对政事的敷衍,官场上的应酬却是花样不断。文献记载,当时大吏设宴,必汇集天下珍馐。烧肉一碗,须杀猪五十余头,只取背肉一脔,余皆弃之。驼峰一盘,则要宰骆驼三、四峰。就是普通的豆腐一碟,都要费至百金。且此类宴会往往历数昼夜不休,赴宴宾客鲜有能终席者。其他各级官员也大同小异,道光朝曾任陕西粮道的张集馨记录其在西安的应酬时就写道:“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制钱四五千文。……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而且,此类“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⑤。
而这一切,当政者是心知肚明的。嘉庆帝就曾明确指出:“层层朘削,无非苦累良民,罄竭膏脂,破家荡户。且有不胜扰掠、自戕躯命者,不知凡几。”⑥吴煦向大学士桂良等的馈赠,明显就是这种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更有甚者,贪官污吏连赈灾款项都不放过,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山阳县令王申汉毒杀委员李毓昌案。1808年,江苏淮扬大水,清廷调拨赈银十余万两救济灾民。两江总督铁保等因淮安报灾办赈,派候补知县李毓昌等赴山阳县督察。按惯例,“凡委员往,漫不省察,惟收其陋规而已”。只要李毓昌按官场潜规则来,本也可分润若干,更不会有性命之虞。然而这位新科进士偏偏“以清白自矢”“居心实为清正”,且办事踏实认真,“遍往各乡村,查出浮开饥户无数”,并“具清册将揭诸府”。冒领赈银的县令王伸汉闻讯大惊,拟以“分肥”私了,未成。
于是王铤而走险,设计毒杀了李毓昌,并在知府的包庇下,以其“自缢”报闻。但李家人发现疑点,开棺验尸,并赴京师都察院呈状,最终在嘉庆帝的亲自过问下,案情真相得以大白天下。清廷据此处斩了王申汉,绞决了包庇纵容的淮安知府,两江总督以下多名要员亦被革职。嘉庆帝为此怒斥:“至江南有如此奇案,可见吏治败坏已极。该督抚直同木偶,尚有何颜上对朕,下对民!”⑦
其实,嘉道之际以敏锐洞察力而著称的龚自珍早就开始向世人大声疾呼,所谓的“天朝盛世”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过是“将萎之华,惨于槁木”。他指出,在封建专制政治的摧残下,士大夫惟知趋福避祸,阿谀迎奉。“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⑧由此,龚自珍正告清廷“与其赠来者以勍改革,孰若自改革”,并预言:“夜之漫漫,鹖旦不鸣,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⑨
龚自珍是1841年去世的,10年后的1851年初,广西偏僻的金田村爆发了被后世称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这无疑是对晚清官场因循贪墨的历史惩罚。
在研究、展示历史时,我们既需要从“大历史”出发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脉络,也需要从“小历史”切入观察历史的细节。档案作为历史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其文献、宣教价值不言而喻。相信通过对以吴煦档案为代表的革命文物的深入解读和准确运用,必将有利于我们培养历史自信,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的答卷。
作者簡介
芦晓莲,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副研究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
注释
①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8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全三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136-137页。
③戴逸,顾廷龙,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④王戎笙:《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98页。
⑤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⑥《仁宗实录》卷75,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3页。
⑦姜涛,卞跃修:《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⑧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72页。
⑨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6-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