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研究为什么能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

2023-05-30苏敬勤刘静吕禾雨

财经问题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

苏敬勤 刘静 吕禾雨

[摘 要:尽管学术界关于案例研究能够助推本土管理理论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但对于案例研究为什么能够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仍然存在认识难以达成统一、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研究较为碎片化等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对案例研究探索性功能的理解,梳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过程,总结归纳背后的内在逻辑,提出了涵盖“归纳—溯因—演绎”三阶段的统一底层逻辑,形成了一套各管理学派可以共用的知识发现结构框架,以辅助管理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厘清学理基础并在构建路径上建立起共用的逻辑框架,是进一步推动案例研究助力本土管理理论研究走出困境、走向世界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案例研究;本土管理理论;学理基础;知识发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3)03?0022?10 ]

多年来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学科建设成为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并在持续的研究、讨论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现有基于理论贡献、方法论视角分析案例研究在构建本土管理理论中指导作用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2],但鲜有研究从学理基础的角度探讨案例研究为什么能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仅仅关注案例研究在理论构建中的程序和步骤等基本内容,难以解决各学派间因逻辑起点不同所导致的隔阂问题,由此可能会阻碍本土管理理论的发展。探讨案例研究的学理基础不仅可以作为各学派研究的语境和交流的基础,亦可成为本土管理理论学术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或起点。

为探究案例研究能够贡献于本土管理理论发展的学理基础与构建路径,本文将从知识发现视角深入至学理层面展开探讨,从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出发,通过全面梳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过程,总结归纳背后的内在逻辑,构建一套共同的知识发现框架,以有助于管理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终实现管理学派的融会贯通,并推动本土管理理论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案例研究在知识发现过程中的探索性功能;第二,案例研究不同阶段知识发现的内在逻辑;第三,案例研究构建本土管理理论的发现逻辑。

一、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

(一)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知识发现

从功能角度来看,案例研究具备探索性功能、解释性功能和檢验性功能等。其中,探索性功能主要是基于管理研究直面实践的本质属性,先于检验和解释等其他功能;后两种功能则多体现于研究的现象分析、假设验证等后置过程。因此,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探索性功能可以说是案例研究所独有的核心功能,这也是该研究方法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目前,探索性是案例研究的核心功能已得到管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3-4]。案例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分析流程,探索发现得到新颖研究成果的重要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创建新理论与探索复杂多变的未知领域等方面[5]。具体而言,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过程,即以形成一般性、普适性的理论为目的,基于现有理论对特定情境中单一或一组独特现象的所处情境、事件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具有解释和预测作用的普适性结论。基于此,本部分从知识发现的角度展开研究。

一般情况下,有价值且新颖的研究点较多地蕴含于独特现象中,由此探索出的研究点多围绕社会上的痛点问题或是急需解释的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而正是管理研究强大的探索性功能才可以发现独特现象中存在的研究点。在实际研究中体现为以得到打破一般思维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对特定情境中的独特现象进行系统描述和分析,进而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其本质在于创建新颖的构念、命题和管理理论,这也是案例研究得以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中国独特的情境中,能够把握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入解释其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将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

(二)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比较分析

从比较角度来看,相较于定量研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在创建新理论和探索复杂多变的未知领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定量研究的探索性。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观察和试验取得大量事实、数据,利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技术,并经过严格的经验检验且引入数量模型,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联系。在该方法中,数据及其处理步骤本身才是分析的关键,其着重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依据客观数据分析促使研究更精确科学[6],强调操作化、概括化及客观性。此外,逻辑实证主义将定量研究的核心确定为验证理论而不是提出假设,因而定量研究不能提出创新型理论[3]。

定性研究的探索性。以案例研究为例,质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从现实中的复杂现象或困惑问题中,通过归纳分析等方式寻找到新规律、构建新理论的研究方法[7]。近年来,更是因其构建理论等探索性功能而备受青睐[8]。具体而言,首先,质性研究的探索性体现为在复杂现象或是未知领域中,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9],倘若研究者没有研究重点,就会很容易被大量的数据淹没。其次,针对研究重点进行分析探讨是质性研究寻找新规律或构建理论的核心,也是探索性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4]。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从独特现象中抽象出构念,并厘清构念之间的结构关系。此时,新的构念或是构念间的新颖关系为质性研究的探索性提供了依据[10]。最后,研究者需要将具体经验事实上升到普适化理论[11]。通过将分析中可能出现的新构念、新见解等与既有研究对话,产生既新颖又具有理论基础的研究结论。该过程中的探索性突出表现为将不同现象的潜在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更深入地洞察新兴理论和相互冲突的既有文献,最终形成具有更强内部有效性、更广泛的概括性和更高概念层次的理论[4]。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扎根本土实践的定性研究[12],尤其是案例研究更能凝练出原创性管理理论,适合于研究情境、实践现象和关系等问题[4]。另外,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可以形成对独特现象的全面认识,解决科学研究中实践应用和理论意义的背离问题,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具有多重互补性。比如在实际研究中,可以通过案例研究等定性分析探索出具有较强价值性的独特现象或管理难题,继而运用实证研究不断检验,二者多重互补促使研究结论更加普适化和科学化。综上所述,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是构建管理理论中国学派的重要利器,其核心优势则在于强大的探索性功能,而这一功能则体现在管理研究理论发现过程中。

二、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过程

(一)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归纳阶段

归纳作为管理案例研究的起点,是一种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实际研究中,首先,独特的情境和实践蕴含于独特现象中,两者耦合提高了在独特现象中发现新颖且有价值的研究点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化”的过程保证了管理案例研究的实践价值。其次,没有经过理论的抽象与精简的现象描述无法全面、真实地描绘现实情境下的研究问题,因而需要将独特现象“构念化”。最后,仅仅依靠构念并不能完美地描述独特现象,更不能揭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关系问题,此时就需要进一步将构念“框架化”,以保证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现象问题。上述“现象化—构念化—框架化”的过程即是案例研究中的归纳推理,其难点在于研究者识别独特现象的能力、形象化概括总结的表达能力等基本要素,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逻辑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现象化——识别独特现象

管理案例知识发现既可以通过文献得出,也可以基于实践现象得出。前者主要通过对既有研究作出延展或填补不足,比如在既有研究中引入新构念、新变量或是新框架体系等方法。這种以理论为核心的研究过程,通过发现的独特现象证实或证伪既有理论,保障了管理理论发展的合理性。然而,从既有文献中发现研究点逐渐成为研究者的一种便利选择。由于中国管理学发展基础薄弱,有关中国管理的研究积累较少,于是研究者纷纷从西方文献中寻找研究点。但这极有可能忽视中国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尤其对处于制度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管理而言,从经典文献中发展出的研究点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实践关联甚少。另外,将管理研究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文献之外的第二个研究场景,即由实践现象得到知识发现。研究者先要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从实践现象中发现与现有研究相悖的研究问题,深入思考后得到符合科学范式的研究结论,以此得到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可以指导实践的。综上,管理案例知识发现既可以来自文献,也可以来源于实践现象。文献中已经被验证的管理理论确实可以指导大多数企业,但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不乏部分企业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创造出了新的企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现象进行管理案例的知识发现过程便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本部分针对基于现象的管理案例研究的发现过程进行探讨。

纷繁复杂的独特现象是管理研究知识发现的源泉[13]。通常情况下,独特现象中蕴含着独特情境和独特实践,是二者耦合的结果,而有价值且新颖的研究点则孕育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一般现象中没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而是在独特现象中挖掘出的研究成果更能凸显中国本土管理特色,因而相较于一般现象,独特现象中发现的研究点的价值性也就更大。换言之,在独特现象中挖掘出的研究点多是针对社会上的痛点问题或是急需解释的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倘若不注重“现象化”过程,那么研究者极有可能会迷失在众多管理实践中,无法得到价值更大的研究点。洛克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获取和验证的,这与案例研究知识发现的研究过程不谋而合——研究初始,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对话等一系列实地研究手段,获取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输入[14],继而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收集到的新闻资讯等二手资料,了解备受争议的热点管理问题或是无法解释的独特现象,发现可供研究的矛盾或新颖之处。由此可见,管理案例研究发现的起点是独特现象的发现,其有效性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15]。

此外,只有独特的现象发现才能有强大的实践针对性。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对企业管理实践规律及特征进行总结和提炼,其研究目的是构建管理理论以提供高度可信的研究,并通过解决时下最紧迫的企业管理问题,或是通过解释独特现象背后的管理谜题为企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16]。由此可见,管理理论具有较高的实践针对性,其是否科学和是否具备可接受性则取决于其能否有效解决现实问题[17]。基于此,研究者在进行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时,应重点关注本土实践中的独特现象,及时总结并揭示该现象背后的管理机制和因果关系等内容,进而修正和完善管理的中国理论,否则可能会迷失在众多一般的管理实践中,无法及时有效地对管理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2.构念化——概括独特现象

独特现象构念化是衔接企业实践和管理理论的桥梁[18],没有经过理论的抽象与精简的现象描述无法全面、真实地描绘现实情境下的研究问题,因而需要将独特现象“构念化”。所谓构念,指的是一种为了研究管理现象而发展出来的抽象概念,比如组织承诺和创新绩效等,它与理论和模型相关联,是抽象的并且不可直接观测的,构念化则是对该过程的描述。该过程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保证独特现象概括的全面简约性;第二,清晰准确地描述独特现象;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构念,或是为此后发现新的关系、新的理论奠定基础。具体而言,社会管理现象复杂多变,为保证管理案例研究清晰明确,研究者需用精短干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描述。在该过程中,研究者在保证语言简约可概括的同时,务必做到对独特现象的真实还原,不可加入自身的主观因素。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通过调整构念维度以达到接近清晰描述独特现象的目的。其中,一维视角的构念属于低阶抽象,比如体重、外貌,而多维视角的构念由高阶抽象而成,可以视为一组相关概念的组合,比如天气状况包括晴天、阴天等潜在概念。

实质上,管理案例研究中“构念化”是一个从社会实践走向理论的基础环节。理论的涌现通常来自于证明某些新构念如何通过重新组织框架体系而产生,从而显著改变对现有现象的固式思维[19]。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案例研究初始,研究者需要凭借个人经验识别研究点,通过对独特现象的归纳整合初步形成概念,随后根据研究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将不必要的概念删除,最终形成逻辑上具有共同特征和属性的初步构念。以此为基础,研究者才能开展后续案例分析和理论对话等过程。这也就为研究中涌现新构念、新关系或是新的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研究中,为避免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偏见,现象构念化的过程通常应有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分别分析访谈记录,独立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与异同点,彼此先就访谈数据的分类达成一致,即形成一阶概念,之后再通过聚合形成最终构念。

3.框架化——分析构念关系

研究框架化是将各要素关系结构化的关键环节。仅仅依靠构念并不能全面具体地描述独特现象,更不能明晰蕴含于其背后的结构关系,此时就需要将构念“初步框架化”,即对构念之间的关系作出设想。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思考进一步得出构念之间关系的“框架化”,以保证深入了解现象或问题。该过程相当于实证研究中的研究假设,其目的在于提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架构。黄江明等[20]指出,独特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构念间的关系,是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关系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背后,这就需要研究者将这种关系挖掘出来,才能达到揭示要素之间关系的目的。由此可见,研究框架化不仅是要素关系结构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进行管理案例研究分析的前提条件。否则,模糊的研究框架将无法保证构念的有机整合,更难以挖掘管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具体而言,研究者仅仅析出情境化构念并不足以分析情境化因素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机理,而通过一定逻辑解释所析出的情境化构念与其他抽象构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最终以命题方式表述出来才是分析情境化因素的关键。该过程首先需要研究者考虑构念之间的结构关系,此时的“初步框架化”并非必须是一种可视化圖形,而是强调研究者要清楚表达构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关系框架化,并以更清晰直观的方式将其反映出来。这种框架化的描述可以将现象与构念进行有机整合,且构念越繁多或关系集越复杂,以框架化方式描述现象就越重要。

(二)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溯因阶段

溯因是管理研究知识发现的核心环节,其实际是通过定性数据回答“怎么样”(how)的问题。该过程通过某种推理方法进行,比如因果关系分析,即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手段中挑选出一个最优的手段去实现这一确定的目标,但该方法忽视了情境对研究过程的影响[21];效果推理,基于一组既定的手段和资源,并关注这些手段和资源的整合可以带来的各种可能结果和效果,从中选择满意的结果[22];溯因推理,则是按照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解释或从事实到假说的程序进行推理,并得到最佳解释[23]。溯因推理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先将初始问题复杂化,再对其分解后进行细粒度匹配,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得到相对应的解释,并基于此一步步向上聚合得到最佳回答。此外,还有类比推理等方法均可以进行案例分析。综合对比上述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溯因推理是最有可能获得最佳解释或答案的方法,其既考虑了情境因素的影响,又符合管理案例研究探索性的功能——通过对新颖独特的现象或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将管理案例研究发现的过程凝练为溯因过程。

在管理案例研究发现的过程中,独特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构念间的关系是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核心步骤——分析独特现象。该过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探索发现新的关系模型,以回答独特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或是对管理中存在的困惑问题作出解释。上述溯因过程对应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检验。尽管案例研究的样本较少,无法借助结构化的方式进行验证,但研究者同样需要对框架化阶段得出的各种复杂关系图加以验证。此外,构念之间的关系集越复杂,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方式越有用。由此可见,溯因推理在管理案例研究知识发现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主要表现为,在分析独特现象时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按照“提出问题—迭代问答—最佳解答”的框架分析独特现象,即从底端向上层层迭代,最终解决顶层最复杂的现实问题,其关键点在于问题背后的本质核心,以及问题域与解决域之间的细粒度匹配。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溯因逻辑体现在科学猜想随着新数据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24],这种随着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迭代的管理理论,不仅保证了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的相关性,还赋予研究成果以时代创新性。

此外,遵循问题导向的溯因逻辑强调从多元多维度视角获取价值信息,以对独特现象作出全局性分析,保证管理理论构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溯因过程考验的是研究者自身的匹配能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问题与研究者自身的经验点之间是如何匹配的,对于粗粒度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分解后在底层进行细粒度匹配进而抽象整合的。溯因就是一个从问题输入到答案输出的过程,其中的核心便是问答匹配。此过程涉及两个环节,分别是简单匹配和复杂匹配。前者指的是最简单的一对一的问答过程,后者涉及到将复杂问题分解后的细粒度匹配,并在匹配后进一步向上聚合形成最佳回答。大多数研究者无法很好地对现实问题作出解释,其原因在于:第一,自身的知识积累较少;第二,研究者的问答模式匹配能力相对较弱。换言之,研究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原因多在于进行模式匹配的能力较强。在溯因的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即通过实践发现原有理论体系中存在诸多可以被抛弃的内容,同时又通过实践增加更多额外的知识点。当然,在溯因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反复的试错,研究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循环迭代,最终才能得出研究结论。

(三)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演绎阶段

演绎是管理案例研究中理论的构建过程,是将研究结论理论化的必要一环。溯因阶段通过验证归纳提出的关系假设形成初步结论,但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维度。而管理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以便可以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因此,研究者需要通过与既有研究反复对话,赋予初步结论以本质性的理论解释,以使管理案例研究诠释的理论意义更加深刻,这实际上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简言之,演绎是由反映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得出有关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语言学与逻辑学》认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前提蕴含结论,即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一定为“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运用自己过去所获得的关于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认识,去指导认识此类事物中某些新出现的个别事物,该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主要体现。由此可见,分析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前期的归纳总结已经在头脑里形成了大量的经验逻辑或定理,因而当一个问题属于某种类型A的时候,就需要对应的方案A1去解决它。这种演绎推理的前提反映的是既有的一般性知识,而结论反映的是特殊性知识,其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覆盖的知识范围,即脑海中的前提知识中蕴含着结论的知识点。从这一角度来看,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这同时也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赋予了合法性基础。

在管理案例研究中,为什么要研究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研究则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解释[17]。上述立足本土实践的研究过程涵盖了“是什么”(what)和“怎么样”(how)两大要素,为管理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独特现象的深层描述等定性数据,而这往往导致经验上的、而非理论上的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只有全面彻底地与既有文献对话,才能明晰独特现象的理论根源[18]。从上述归纳和溯因的推理中可以发现,引导归纳性研究问题的类型主要包括对现象独特性的识别、理解独特现象发生的过程以及分析解释其发生的原因,而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不但来自于独特现象,还有对既有理论的完善或质疑。这种基于理论的逻辑思维即为演绎推理,这是一种由理论演绎出待检验假设、预知或理论体系等,再通过收集数据检验假设,由结论反证明原始理论的推理手段[21]。基于此,为了确保研究诠释的意义更加深刻,并将研究结论推广至其他情境中,研究者需要通过与既有知识对接,赋予研究结论以本质性的理论解释。这一演绎过程为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赋予了理论价值,并明确了管理理论构建研究的原因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案例研究中,演绎推理能否应用得恰到好处,更多地在于研究者是否把借鉴参考的复杂理论简单化,真正抓住既有理论的本质,并采用最贴切的形式嵌入到自身的研究中。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对既有理论熟记于心,更要明白研究本身与可供参考的既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路径

(一)思维逻辑:多种思维的混合模式

管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过程要求研究者能够在众多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研究点,并基于既有理论突破原有研究框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以揭示现象或解决困惑[25]。具体而言,研究者对现象的最初认识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性标记,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其中,分析判断是一个基于经验发现、分析现象的动态过程,能够得到对现象的某种属性的片面认识;综合判断则是通过与现有理论反复对话,将初步结论升维至理论层面,形成对同质现象的全要素、全属性的认知。该过程背后蕴含着研究者的思维模式,即逻辑。结合上述管理案例研究的发现过程来看,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符合分析判断过程,形成研究的初步结论,继而通过演绎推理,即综合判断得到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结论。由此可见,管理案例研究过程中归纳、溯因和演绎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研究者就无法全方位认识管理现象或管理难题,也就无法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此外,从逻辑的基础构成来看,上述三种推理方式均属于研究者进行信息加工时的工作方式,体现了研究的思维过程,因此,归纳、溯因和演绎既是推理方式,也是逻辑思维。综上,“归纳—溯因—演绎”三者集为一体便构成了管理案例研究的发现逻辑。

发现逻辑体现了管理案例研究知识发现的结构框架,不同于归纳、溯因和演绎等推理方式。前者是管理案例研究的底层逻辑,或者说是构建管理的中国理论的最底层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不同逻辑的适用阶段以及逻辑的组合应用,进而为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建立了共同的逻辑基础;后者则是强调研究者的思维模式,以发现逻辑为基础,在实际研究中重点突出某项功能或某种思维模式的时候,就衍化出了不同的案例研究类型,比如归纳式案例研究、溯因式案例研究以及演绎式案例研究等。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逻辑的目的在于全面分析管理案例研究在不同研究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进而聚合以构建最终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通过案例研究构建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要求研究者在深度情境化的基础上,能够在众多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研究点,并基于既有理论突破原有研究框架,最終提出新的理论以揭示现象或解决困惑,这一研究过程反映的便是案例研究的发现逻辑。由此可见,管理案例研究中不仅仅涉及到一种思维模式,而是多种思维的混合共同构成了最底层的发现逻辑框架。

(二)构建路径:三个阶段的整合框架

“归纳—溯因—演绎”的逻辑顺序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结构。首先,是对事物或现象的认知。在实际研究中的初始阶段,研究者对于现象所知甚少,更不能明确研究点所在,需要凭借自身经验识别出现象中的独特性,找寻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并得出问题假设,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归纳”。其次,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归纳得到研究问题后,厘清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众多解释原因中选择最优,是需要研究者深入分析的问题,该过程即为“溯因”。最后,是对问题假设的解释。最优的原因是否能对问题假设作出完美的解释,并保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价值,就需要研究者与既有研究进行深度对话,将现象和原因背后的本质抽象出来,该过程最重要的便是“演绎”。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和演绎在实际案例研究中往往密不可分,归纳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而演绎则是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之所以在发现逻辑中将归纳和演绎分割开来,主要是由于在案例研究的不同阶段,二者发挥作用的强度不同,初始阶段往往处于摸索的过程,强调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因而归纳作用强于演绎。在结论升维阶段,更注重如何将研究成果向他人传播,则务必与既有研究进行深度对话,该过程演绎强于归纳。综上,笔者发现,逻辑并不是随意混合而成,而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结构形成的“归纳—溯因—演绎”逻辑体系。案例研究发现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路径,如图1所示。

1.归纳——案例研究的实践性价值

归纳作为管理案例研究发现的起点,其“现象化—构念化—框架化”的过程实现了对“是什么”要素的深度优化,保证了管理案例研究的实践价值性。首先,纷繁复杂的独特现象是管理理论构建的源泉。通常情况下,独特现象中蕴含着独特情境和独特实践,是二者耦合的结果,因而有价值且新颖的研究点一般蕴含于独特现象中,而非纷繁复杂的一般实践中,这一“现象化”的过程保证了研究价值。其次,独特现象构念化是衔接企业实践与管理理论的桥梁。没有经过理论的抽象与精简的现象描述将无法全面、真实地描绘现实情境下的研究问题,因而需要将独特现象构念化。在该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将不必要或意思相近的概念删除,最终形成逻辑上具有共同特征和属性的构念,以保证现象概括的全面简约性,否则,就无法实现研究过程中对现象的全方位描述。最后,研究“框架化”是将各要素关系结构化的关键环节。仅依靠构念并不能全面具体地描述独特现象,更不能明晰背后蕴涵的结构关系,此时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将构念“框架化”,以保证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现象问题,否则,研究中框架化的模糊则不能保障构念的有机整合。上述“现象化—构念化—框架化”是统一顺承的关系,缺一不可。

2.溯因——案例研究的科学性价值

溯因是管理研究知识发现的核心环节,其实际是通过定性数据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可以为理论构建的过程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提供基本保障。独特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框架,是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而这种关系通常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背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对经验数据的解释与分析达到揭示关系的目的。具体而言,研究者在分析独特现象时以问题为导向,先将初始问题复杂化,再对其分解后进行细粒度匹配,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得到相对应的解释,并基于此一步步向上聚合得到最佳回答。这种按照“提出问题—迭代问答—最佳解答”的框架分析独特现象,可以探究独特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进而在根源处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从多元多维度视角获取价值信息的案例分析过程,极有可能出现将初始问题复杂化、问题分解不彻底或是现象与分解后的问题不匹配等情况,进而导致无法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提出问题—迭代问答—最佳解答”的溯因框架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难题。

3.演绎——案例研究的普适性价值

管理案例研究中理论的构建过程,通过与既有理论的深度对话,为管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提供了一个相对普适化的本质性解释,实现了管理现象与理论发展的有机联系。归纳和溯因过程为管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提供了深层描述独特现象的定性数据,而这往往停留在经验上,而非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只有全面彻底地与既有文献对接,才能真正将现象背后的本质抽象出来,明晰独特现象的理论根源。这种为实践现象在已形成的管理知识中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凸显研究的理论贡献并获得理论研究的“合法性”的做法,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即为演绎。若是缺少这一过程,研究者就可能无法对“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研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综上,管理案例研究的发现逻辑是一种集“归纳—溯因—演绎”于一体的逻辑框架。管理案例研究知识发现过程要求研究者能够在众多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研究点,并基于既有理论突破原有研究框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以揭示现象或解决困惑。这一过程背后反映出来的逻辑思维即为管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逻辑。管理案例研究发现的结构关系即是“归纳—溯因—演绎”的逻辑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是彼此的镜像,归纳理论是从案例中建立的,从数据中产生新的理论,而演绎理论则是通过使用数据测试理论来完成循环。综上所述,这种按照“比对文献—研究缺口—思维升维”的管理案例知识发现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归纳、溯因或是演绎的推理形式,而是遵循集三者于一体的完整逻辑体系。按此底层逻辑可以为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建立共同的逻辑基础,明确不同逻辑的适用阶段以及逻辑的组合应用。

四、结 论

当前,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已经发展至“提出措施和推出成果”的阶段[1],探究案例研究能够贡献于本土管理理论的学理基础与构建路径,从更基础的角度辅助管理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发现,从而梳理、识别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构建清晰的理论架构。本文从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出发,全面梳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过程,总结归纳背后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套各管理学派可以共用的三阶段知识发现结构框架,以解释案例研究为什么能够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首先,在归纳阶段,“现象化—构念化—框架化”过程阐释了案例研究中的归纳推理逻辑,其难点在于研究者识别独特现象的能力、形象化概括总结的表达能力等基本要素,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逻辑能力。其次,在溯因阶段,通过“提出问题—迭代问答—最佳解答”的案例分析过程,阐释了从底端向上层迭代,最终解决顶层最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逻辑,其关键点在于问题背后的本质核心,以及问题域与解决问题域之间的细粒度匹配。最后,在演绎阶段,通过“比对文献—研究缺口—思维升维”的过程,阐释了如何通过与既有知识对接,赋予研究结论以本质性的理论解释的内在逻辑。

本文所提出的案例研究能够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的三阶段构建路径能够辅助管理学者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终实现各个管理学派的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的认知有所差异,研究中提出的构念和框架体系具有经验性差别,因此,按照发现逻辑的思维框架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知识发现,但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倘若不按照发现逻辑进行管理案例研究,就无法全面回答理论构建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研究者只有切实把握好情境界定、现象识别、分析发现和理论贡献的内在一致性,遵循发现逻辑才能保证管理案例研究的知识发现过程的要素完整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契合,并最终提出有价值的本土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 井润田,程生强,袁丹瑶.本土管理研究何以重要?对质疑观点的回应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8):3-16.

[2] 陈春花, 宋一晓, 曹洲涛.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14, 11(3): 321-329.

[3] 王梦浛,方卫华.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5):33-39.

[4] EISENHARDT K M. Making fast strategies decision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32(3):543-576.

[5]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50(1):25-32.

[6] 洪永淼,汪壽阳.数学、模型与经济思想[J].管理世界,2020,36(10):15-27.

[7] 苏敬勤,贾依帛.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情境化深度[J].管理学报,2018,15(6):791-802.

[8] TSUI A 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management knowledge: a case for high quality indigenous research[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21(4): 491-513.

[9]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9:19-51.

[10] 刘璞,张紫微,戴东,等.管理实证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以信息系统领域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0,13(4):476-492.

[11] 苏敬勤,崔淼.探索性与验证性案例研究访谈问题设计:理论与案例[J].管理学报,2011(10):1428-1437.

[12] 毛基业.运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严谨的质性严谨——中共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严谨论坛(2019)综述[J].管理世界,2020,36(3):221-227.

[13] 毛基业,李高勇.案例严谨的“术”与“道”——中共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综述[J].管理世界,2014(2):111-117.

[14] GIOIA D A, CORLDY K G, HAMILTON A L. 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ductive research:notes on the gioiamethodoloygy[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1):15-31.

[15] 周泽将,王浩然,修宗峰.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基于NSFC管理科学A类期刊刊文(2013—2020)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1,37(9):57-77.

[16] 徐淑英,吕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徐淑英的访谈[J].管理学报,2015,12(3):313-321.

[17] 伍威·弗里克. 质性研究导引[M].孙进,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43-61.

[18] 赵良勇,齐善鸿.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与德鲁克之路[J].管理学报, 2016(11): 1606-1613.

[19] JIA L, YOU S, DU Y. Chinese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a three-decade review[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2,8(1): 173-209.

[20] 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J].管理世界,2011(2):118-126.

[21] 白胜.国外管理理论建构研究述评:三种逻辑推理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4):115-121.

[22] 张敬伟,杜鑫,田志凯,等.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在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基于互联网创业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4):27-40

[23] 刘剑凌,蔡曙山.溯因推理、创造性与科学发现[J].学术界,2014(11):61-69.

[24] 李烜.论皮尔士的溯因逻辑[J].逻辑学研究,2018,11(4):125-135.

[25] 苏敬勤,王娜,高昕,等.案例学的构建——学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J].管理世界,2021(9):207-214.

Why Can Case Studies Contribute to Local Management Theo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struction Path

SU Jing?qin1 , LIU Jing2 , LYU He?yu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academic community gradually reaches a consensus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case studies can boost local management theories, there are still many challenges as to why case studies can contribute to local management theories, such as difficulty to reaching a consensus on understanding, methods to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and research fragmentatio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loratory function of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knowledge discovery process of case studies, summarizes the internal logic behind the induction, and proposes a unified underlying logic covering the three stages of‘induction?abductive?deduction, forming a set of knowledge discovery structure framework that can be shared by all management schools to assist management scholars to conduct deeper studies.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stablishing a common logical frame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path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case study to help local management theory out of the dilemma and into the world.

Key words:case study; local management theory; theoretical basis; knowledge discovery

(责任编辑:徐雅雯)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3.03.002

[引用格式]苏敬勤,刘静,吕禾雨. 案例研究为什么能为本土管理理论作出贡献——学理基础与构建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3(3):22-31.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
高中力学中定量功能关系的探索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研究
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案例研究
企业债务违约研究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智慧理答和优质提问的案例研究
农村职校留守女生的典型案例研究
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