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中的三次“转向”

2023-05-30陈之秀

食品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史转向武力

陈之秀

武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副所长,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此外,还兼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单位学术委员会委员。武力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曾参加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委托项目。近日,记者与他面对面地交流,知悉了他经历的人生三次“转向”,即由插队、工作到上大学;由中国历史转向中共党史和经济史;由经济史转向当代中国研究。

第一次“转向”:

从插队、工作到上大学

1975年,武力高中毕业,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到北京市延庆县香营公社插队,当了一名知青。“到农村插队做农民,应该说是我了解中国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到农村插队落户,使我了解了中国社会底层到底是怎么样的,农民是怎么生产、生活的,他们是什么想的。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集体以及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还有我们今天常说的乡村社会治理。”武力说,他在农村插队一年零十个月,感触很深。那时候,自己从城里人一下变成农民。作为一个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也开始思考一些自己未来的人生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武力说:“当时和农民、知青交流,大家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在底下议论,草能当饭吃吗?人总要吃饭的,温饱生存是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一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比资本主义快,人民生活水平要迅速提高,要超过资本主义社会,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1976年底,武力回城,去了北京铁路局北京电务段工作,當了一名铁路工人。武力说:“那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时候,个人没有选择,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像今天的市场经济,可以自主择业,甚至可以出国留学和工作。当时的铁路工人是很光荣的,因为铁路工人是中国的产业工人最集中的部门,组织性、纪律性最强,过去称‘铁老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一消息的发布,使武力特别兴奋。武力说:“高考恢复,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选择。报考大学,我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学文科,学自己喜欢的历史专业。因为在那个特殊时期,除了马列的书和历史书可以看,其他类别的书极少。所以,在当农民和工人的三年里,主要看了一些哲学、历史以及马列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二是选择学理工科。因为我上中学时喜欢数理化,1976年底到铁路局电务段工作后,又学习了铁路通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也有兴趣。但是,一来当时我的脑子里有很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没有找到答案,有强烈的求知欲;二来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遭遇‘文革,没有系统地学习数理化课程,担心跟那些‘老三届的学生去竞争,肯定比较吃力,处于劣势。经过权衡,最终决定,选择文科。同时也想,如果这次考不上,那就结合工作需要和充分准备,第二年改报理工科。”

首战高考,武力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就这样,武力在北京铁路局工作了一年,然后走进大学校门,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武力表示,大学期间,世界史、中国史一起学,慢慢地,他认为当代史可能更重要,因为不仅还有大量的历史问题需要弄明白,而且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经世致用”、用历史学为现实服务,是他当时的心愿。所以在大学的后面两年,他将学习的重点侧重到了当代史和中共党史。

第二次“转向”:

由中国历史转向中共党史和经济史

大学毕业时,武力感到自己所学的当代史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他认为,当代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觉醒、新中国的成立,包括改革开放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是领导力量,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清楚十分必要。所以,武力决定继续读研深造。为此,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共党史系研究生,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共党史系是全国最强的,也是当时唯一的中共党史系。最终,武力如愿以偿。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三年,这三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澎湃的阶段,越学习越觉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越想通过新中国的历史来证明这个真理。同时,当时经济史相对于政治史、文化史、外交史等领域来说,不仅研究空间大,而且受改革开放影响,研究的自由度也相对高,与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关联度也特别高。因为中国当时正在强调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武力说,因此,1984年底,他研究生毕业,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从助理研究员开始,一直做到研究员、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院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社会兼职,直至2008年调到当代中国研究所。

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过程很漫长,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史料,甚至有时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史料不足而被搁置,不一定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但武力仍然坚持下来,并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档案馆的合作项目,在中央档案馆一待就是十多年。

“这要感谢经济研究所的传统学风使得我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就觉得应该像老先生那样,水到渠成,成果自然就出来了。因此,当时没有感到寂寞和想尽快出成果。同时,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本身是很有乐趣的,因为我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工作。所以,从研究中共党史开始,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再往后,发现了很多过去没有说过或者说得不那么准确、需要重新认识、重新解读的问题,越研究兴趣越大。”武力说,当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新史料、新角度、新观点,或解决了长期存在头脑中的疑问,或将断掉的历史链条接上了,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武力的学术发展影响较大:一是,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档案馆的合作,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这个工程从1987年开始,直至今天仍在进行。查阅和整理了1949年至1976年的大量经济档案和内部资料,武力除担任副主编外,还直接编辑并已出版了500余万字的档案资料选编,并在此基础上,与董志凯等同事合作,按照预定“先出资料选编、再撰写经济运行分析、最后撰写经济史专著”的三步走计划,先后分阶段出版了《1949-1952中国经济分析》《1953-1957中国经济分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第二卷(1953-1957)。在此期间,还以档案资料为依据,写了一批学术论文。这对他的学术积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1996年,武力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荷兰莱顿大学合作进行的“无锡保定第四次农村调查”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整理研究了1929年以来的前三次调查资料,而且直接参与1998年的第四次调查的领导工作,设计调查问卷和带队下去调查,前前后后到这两个地方跟踪调查了十余年,这对武力进一步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至关重要,也激活了他早年在农村插队时的知识和记忆。特别是学会了如何做调查以及提高了对文字史料辨伪的能力。

武力说:“无锡和保定都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中经济、特别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里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中率先遇到的问题。所以,对这两个地方的调研,使我对农村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了、也更全面了。同时,由于专门去荷兰莱顿大学访问交流了10个月,重点学习和了解国外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及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国际比较的意识。再加上原来农村插队的经验和感受,所以进入角色比较快,感受也更深,研究成果也就比较多。”

“我当农民时,做过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下有关农村社员情况的调查,知道农民是怎么想的,农村是怎么做的,现在又通过参加无锡保定农村调查,了解了旧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9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村,使得调研与我的农村插队经历、历史研究积累、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对接起来了,于是有了贯通古今、比较中外的便利。”武力说,所以,有一段时间,他的研究重心又转向“三农”问题研究,也出了几本书,有些论文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这两件事都开拓了我在学术研究上的视野和领域,方法也得到了提高。”武力说,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加快现代化的历史,而加快工业化步伐又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就要受制于人,尤其是对中国这个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匮乏的大国,唯一的优势是有一个廉洁高效、动员能力极强的政府,如果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三农”问题,反过来加深了他对整个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历程的理解和复杂性认识。因此,研究重心也就非常明确了,就是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主线看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武力认为,新中国7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其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政府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地域辽阔、多民族、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70多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的根本保障。第二,中国共产党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艰辛而有效的探索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提出并解决了许多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例如: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下的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第三、新中国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很差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乱,五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每年春荒時节都有三、四千万人处于饥饿状态,而此时资本充裕的西方发达国家又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家安全问题突出,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就是处于“贫困陷阱”。但是,中国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有效廉洁的政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高拥护,因此可以实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国家安全保障问题,并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这两个最紧迫的任务完成以后,又抓住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虽然中国共产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核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比中国共产党史范围更宽广,而其中的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更深入。”武力说,所以,他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并随着对非经济因素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多,他的学术研究总体布局、总体思考越来越明确,即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主线和主要研究方向。这也导致了他的研究工作后来转向更为广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三次“转向”:

由经济史转向当代中国研究

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加强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工作,把武力调到当代中国研究所担任党组成员和副所长,分管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直到2020年底退休。在当代中国研究所期间,武力的研究视野更加广阔,不仅进行经济史研究,也关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国两制、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研究进展和理论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所做领导工作的13个年头,我分工抓科研工作,在所党组和所长的领导下,我主要具体抓了几个基础性的集体研究项目,例如:大型的编年体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六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30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20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武力说,这些成果出版后,都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有尚待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五、六、七卷;“四史”简明大事记等。

“由于当代中国研究所里还有几个课題是我具体主持的,课题还没有完成和结项,因此现在被所里返聘,退而不休,继续干,但是量力而行,发挥余热;社会上的一些单位和社团的兼职,一时也难以退出,慢慢退出吧。现在,除了做好已经承担的院、所两级课题外,我感到责任重大和焦虑的事就是研究新中国工业史。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就从全球来看,中国不仅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也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并在世界产业链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快速攀升。中国人口多,从积贫积弱、百年战乱中走出来,以自力更生为主,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由极度贫困向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转变,其中工业化的成功是关键的因素。14亿人口实现工业化,超过了二百多年世界上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人口的总和,但是在人类历史上这么重大的变化和伟大的成就,不仅我们自己没有完全说清楚是怎样发生的,也是国际上研究工业发展的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武力说,由于做工业史研究难度大,专业门槛高,研究周期长,机会成本高,从事工业史研究的人并不多,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目前,国内专门做工业史研究的学者很少,多数是工业部门长期从事具体工作,因临时需要或者退休后出于责任感和历史情结,来做本部门的历史研究。而他自己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难而上,参加了2014年正式立项的国家重大课题《中国工业通史》,并作为其中《综合卷》的主编之一,具体负责编撰。

武力认为,经济史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需要突破和加强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史,当然世界经济史研究也是我们的短板。当前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最日益突破和创新的仍然是经济史研究,而且它对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最日益成功的领域。另外,从交叉学科发展和研究的视角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与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的影响以及互动,也必定会开辟一片新天地,产生一系列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本期人物: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正局级),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曾参加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院国际合作项目、创新工程项目。目前担任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工业史》综合卷主编,并正在第二次修订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列入国家“十四五”出版主题项目)。主要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09)》《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猜你喜欢

经济史转向武力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