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饮食文化
2023-05-30黄思齐
黄思齐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青年时期,孙中山从檀香山归国前往香港读书学医,在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后,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也许是受到这段求学经历的影响,孙中山对饮食和营养颇有研究和见地,在其“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的著作《建国方略》中,开卷第一篇就名为《以饮食为证》。在中国历史上谈论饮食文化的多为文人雅士、烹饪大师,像孙中山这种政治领袖实为少见。
中国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
在这篇论著中,孙中山从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对东西方饮食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
与此同时,孙中山对中国饮食做出了高度的归纳和赞赏——“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非常有见地的将中国饮食纳入了文化艺术范围,从审美的角度阐述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朵奇葩,它将色、香、味、形、滋,即食品的质地口感与养,即饮食养生与健康,六者浑然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之中国烹饪特色。
不仅如此,中国饮食的艺还同哲学、文艺、科学、医学、礼仪等发生密切关系,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公认的“烹饪王国”。
饮食要平衡有度,顺应自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养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孙中山提倡有度有节,营养卫生的饮食养生观——“人间之疾病,多半从饮食不节而来。所有动物皆顺其自然之性,即纯听生元之节制,故于饮食之量一足其度,则断不多食。而上古之人与今之野蛮人种,文化未开,天性未漓,饮食亦多顺其自然,故少受饮食过量之病。今日进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则去自然亦愈远,而自作之孽亦多。如酒也、烟也、鸦片也、鹄肩也,种种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进化而加增,则近代文明人类受饮食之患者,实不可胜量也。”
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的观点与我们当下的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上古的人类文明未开,但少有饮食之病,这主要是他们顺应自然的缘故,而今天虽然文明程度很高,但人类所受的饮食之患却更加厉害,比如烟、酒、鸦片、毒品等等,这些残害生命的东西越来越多。
对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孙中山感慨地说:“吾人当保守之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而且针对不同年龄层对于肉食的摄入也要有平衡和节制,“故食肉过量而伤生者,独多于他病也。夫肉食之度,老少当有不同,青年待长之人肉食可以稍多,壮年生长已定之人肉食宜减,老年之人则更宜大减。”
遗憾的是现在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似乎觉得这种饮食结构是贫穷生活的产物,因而予以抛弃。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许多人把昂贵当时髦,以稀有为佳肴,不屑菜蔬,不厌腥膻。与“自然、平衡”原则的养生观背道而驰,其结果就是自残身体,自毁健康。珍馐美酒绝不等于最佳的食品,而自然、平衡的饮食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国父孙中山早就告诉我们的养生之道。
孙中山从生理卫生的角度形象地把饮食的养生作用分为燃料与材料两方面——“人之生活以温饱为先,而生元亦然。故其需要以燃料为最急,而材料次之。吾人所食之物,八九成为用之于燃料,一二成乃用之于材料。”并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材料过多,可变为燃料之用,而燃料过多,材料欠缺,则燃料不能变为材料之用。是故材料不能欠缺,倘有欠缺,必立损元气;材料又不可过多,倘过多则有伤脏腑。”饮食不足会使人“立形消瘦”,损伤身体;而饮食过量又使“脏腑有过劳之患”,同样损害身体。因此平衡有度,顺应自然非常重要。
清茶淡饭,自然养生
孙中山十分推崇中国人传统养生之道对食物的选择——清茶淡饭,佐以蔬菜豆腐、水果,少量肉食,并认为“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认矣。”当今各国盛行的“生态食品”、“绿色食品”也恰合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