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桂花雨,一份思乡情
2023-05-30宋蕾蕾
宋蕾蕾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是深埋心中的。因为在古代,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家乡,路途一般会比较遥远,而水陆交通又十分不便,人们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远不及现代,于是对家乡的思念便与日俱增。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写作者在异乡生活的孤独与落寞。作者时时刻刻都在怀乡思人,尤其是遇到良辰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更会加倍。游子的心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意象,台湾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就是这种心声的反映,可谓是一场桂花雨,一份思乡情。
琦君,是我国宝岛台湾的当代女作家、散文家。她的原名是潘希真,浙江温州人,1949年赴台湾定居,其作品深受冰心的影响,作品满是真情的流露。琦君在台湾的作家当中地位颇高,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30多年来她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散文、儿童文学、小说的创作,其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这篇《桂花雨》是琦君写于1976年的作品,彼时琦君到臺湾定居已有17年。或许又是一个桂花香飘十里的季节,她思乡的思绪蓦然飘过,但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此时的祖国大陆已经焕然一新,可能琦君脑海中对故乡的记忆早已模糊朦胧,或许依稀中只留有片片桂花的影子,恰如雾里寻花一样,在淡淡幽怨里看花影摇曳,余香悠长之间,充满淡淡的思乡之情。
一、桂花的姿态是作者梦中的故乡
琦君离开故乡几十年了,并且离开故乡时也曾搬迁过,那么脑海中对故乡的回忆自然变得朦胧。所以,桂花就成为琦君心中故乡的代名词。它虽然没有梅花的高洁,也没有木兰花的尊贵,但它活出了自己的样子——“笨笨的”。如何理解“笨笨的”这个词呢?琦君本意无他,并非说故乡是丑陋难堪的、是愚昧无知的,反而是说故乡的“憨厚”姿态,它包容着失落的、落寞的游子,哪怕他终身不归,故乡都会选择理解和包容,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看出琦君内心的期盼,她很想回到故乡,但现实条件又不能回去,即使回去,故乡的感觉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何能够重新寻觅当年的故乡的感觉呢?另外一方面,“笨笨的”是相对于当时的台湾而言,当年的台湾经济发达,后来还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经济发达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价值、文化根源的缺失,原生态的文化虽“笨”,但是它憨厚待人,它包容游子,它理解一切。正因为如此,琦君心中的故乡是如此与众不同——“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故乡从不显摆,用最深沉的姿态轻轻绽放自己,但绽放的那一刻也是谦虚、内敛的,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性。桂花树的姿态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本来面貌,它一直在琦君的心中默默生根,静待成长,安静绽放,自然、淳朴。
二、桂花的香气是作者绵延的乡思
宋代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中吟诵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写出了桂花天然的香气。时过境迁的几十年后,作者依然对桂花的香气难以忘怀,就说明桂花的香气沉浸到作者的心扉,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基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向往的、回忆的味道,琦君也一样。桂花的香气代表的是故乡的味道,作者对香气弥漫特别用了“浸”这个字,别有深意。其一,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同村的人都浸在桂花香里,实在是太“迷人”了,而作者已离开家乡,这种香气难免带有淡淡的忧伤;其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让人浮想联翩。白居易曾吟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道尽分别的无限伤感;李清照也唱到“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歌尽作者流离失所的悲凉;再如姜夔的“斜横花树小,浸愁漪”,写尽相思旧人的悲伤。这些与琦君笔下的“浸”有异曲同工之妙!桂花的香气不但一直浸润着整个村庄,还浸润了琦君的整个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也浸润着琦君成长的心灵,联结着她的乡思。这种花香渗透到琦君的脑海当中,也深深影响其母亲,所以搬迁到杭州,当“我”捡一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总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就是古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真实反映吗?当我们在品味这份情感的时候,如果有离乡的同学就一定能够体会这种离别的愁绪,即使当前没有,在以后的读书、工作当中,也定会有这样的乡思。
三、桂花的飘落是作者点滴的回忆
桂花就是桂花,何来雨呢?其实,在作者脑海中最大的快乐一直是“摇花乐”,摇动桂花树,桂花纷纷飘落,就像下雨一样,充满诗情画意,更有色彩斑斓的图画质感。作者回忆“摇花乐”是作者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大概就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年代。作者笔下“下桂花雨”时,是一家人的相聚时刻。作者特别提到“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于是“我”总是盼着能够摇桂花,这是前所未有的绝佳体验,一旦错过,可能就时不再来了。当开始摇桂花的时候,“我可乐了”。作者会帮着大人们抱着桂花树,这里的大人们肯定有父母、姐妹、叔伯,这不就是一家人欢乐的时刻吗?而看着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又是多么幸福、快乐啊。在那个颠沛流离、战争不断的年代,这种欢乐是多么难能可贵,是作者值得用一生去回忆的幸福时刻。“下桂花雨”时,也是同村人互帮互助的时刻。困难年代,当有相互扶持的精神,在作者的回忆中,哪怕大家都生活得艰辛、困难,但是一旦到了桂花收获的季节,大家当然相互“帮衬”着,即使再困难,在互帮互助精神的鼓舞下,也能创造温馨、美好、温暖的时光——母亲会“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大家和谐共处、相亲相爱。这是琦君日夜盼望的东西,毕竟作者已经久别故乡,那种邻里和睦的感觉已然不再,面对大城市里面钢筋水泥的包裹,这种和睦仿佛已经成为空中楼阁,这也是一种遗憾,所以桂花雨的那场回忆,只能沉淀在心底。作者提及的“摇花乐”时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于是,桂花这种家乡特有的产物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摇花乐”后,将桂花收拾起来,去除小叶,晒几天太阳,再放进铁盒子里面。这时候的桂花就能用来泡花茶、做糕点,小小的桂花居然有这么多用处,实在是与众不同。而作者身居异乡,这种习俗已经成为尘封心间的回忆,只能于桂花香中缅怀一下。在作者的心中,应该时刻挂念着桂花泡的茶、桂花做的年糕,什么时候还能再见一回、再尝一回呢?这应该是作者人生的最大遗憾吧。
“思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古至今都一样。琦君作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中年之后已经感受到“民族根”“故乡魂”的无处不在,到了老年越发感受到故乡的重要。在其《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其实,没有祖国的支持,个人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这是一件凄凉的事情。琦君的《桂花雨》寄寓的正是这种游子思乡、渴望回归的情怀,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一篇经典佳作。愿来年桂花雨落,游子情归故里,了却琦君的故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