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艺术,无上的智慧

2023-05-30杨建霞

课外语文·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秦穆公晋文公郑国

杨建霞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文讲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的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的雄辩口才和“洞若观火”的时局智慧,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体现了高超的外交能力。

左丘明的记载里有很多的谜题。第一,秦国和晋国两大强国为什么要联手对付孱弱的郑国?第二,烛之武为什么要找秦穆公谈判,而不找晋文公呢?第三,在国家利益面前,烛之武凭什么让秦国轻易放弃与晋国的联合军事行动?第四,秦国就算放弃联合,为什么还会“反水”派军队帮助郑国守城?今天,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的历史,就“史”论事,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场战争背后的刀光剑影,再看看烛之武如何看透时局,又如何用他雄辩的口才艺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来破这个局。

一、战争缘起:艰难的时局,透彻的目光

(一)孤寡郑国对抗秦、晋

孟子曾经讲过“春秋无义战”,而春秋正值“礼崩乐坏”时期,各诸侯国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争霸。郑国原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由于它位处中原,所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以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后来的郑庄公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诸侯,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郑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很快因力战不支而衰落下去。本文叙述的时代是郑文公当政时代,此时郑国已经衰落,而在当时,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等君主,每一个都不是“善茬”,都有争霸中原的实力,尤其是秦、晋两国,而郑国正是挡住两国争霸的最大障碍。迫使郑国投降或臣服,甚至吞并郑国,有利于两国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这也是郑国经常被攻打的根本原因。

(二)郑无礼且有二心

原文对于这场战争的背景用了一句话来交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无礼于晋”,是因为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时路过郑国,但是郑文公让门吏紧闭城门,不准公子重耳入郑城,所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后就要报这“无礼”之仇;晋国也好,秦国也好,其实都是楚国的“眼中钉”,反之亦然,晋国跟楚国是世仇,郑国却经常跟楚国交好,在晋国看来,郑国与楚国的交好,是有二心的挑衅表现,所以晋国为了教训郑国,便要出兵“敲打敲打”它。其实,与楚国交好不过是郑国的权衡之术,郑国是弱国,东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南面有楚国,北面有晋国,郑国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多端外交行为不过是弱国生存的艺术。之所以说烛之武“不辱使命”,便是由于其使郑国多端外交的自保手段能够继续施行下去。

二、外交辞令:语言的艺术,无上的智慧

(一)动之以情,认清现实——弱化自己

面见秦穆公,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清楚,这一次战争其实难以言和,毕竟秦、晋既然联军,势必要席卷郑国。所以,烛之武坦白地说“郑知亡”,就不必说求和,也不必说求放过了,干脆弱化自己,让秦穆公找不到奚落自己的借口。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来这里不是来求和的,而是跟你讲道理的。毕竟郑国虽然衰微,但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铁”,跟秦、晋拼个鱼死网破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国家衰亡,民众生灵涂炭。但“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生灵涂炭”不单是郑国,而对于秦、晋也同样如此。不过,秦穆公未必就此罢休。毕竟,联合军事行动不是秦国单方面的行为。既然不是求和,那就姑且听听烛之武能讲出什么道理。

(二)晓以利害,直刺心窝——分析利弊

我们不妨先来回答前文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第一,秦晋为什么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首先,晋文公是秦穆公的女婿,岳父帮女婿出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次,秦国虽强,但受限于黄河及秦岭一带复杂地形、水文条件,其在东进中原时需要跨越晋国这个强国,即使秦穆公雄才大略也要结交好晋国,借助晋国将其势力延伸至中原一带,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秦晋之好”也正因此成为一时之美谈,所以秦穆公于公于私都愿意跟晋国联合出兵。第二,烛之武为什么要找秦国谈判?因为烛之武认清时局,他发现这个秦晋之好其实名不副实,国家利益才是永恒的道理,才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尤其因为地理位置,秦国一直都在吃晋国的亏(出兵帮助晋国摆平动乱,好处都给晋国霸占了),而这场战争的发起者纯粹就是晋国,也就是说晋国是始作俑者,这也为烛之武离间两国关系找到了突破口。接下来,烛之武就要向秦穆公晓以利害,直刺心窝。

其一,灭郑国是“利晋不利秦”。烛之武直截了当地对秦穆公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煩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灭亡郑国对你来讲就是不值得的。这一句话必须得说,因为烛之武必须站在秦穆公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一味让步,这样才能让秦穆公在意自己说的话。见秦穆公没有接话,烛之武接着往下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要越过晋国而在远方设置边邑,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办的,这个秦穆公其实是知道的,只是碍于情面(自己的女婿请求而发兵的)。这句话就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面去了:在古代,在外面建立国家“飞地”,无论在管理还是驻扎意义都不大,也就是说秦国劳师动众派军队来驻扎这里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战事发生,就会往往受制于晋国。所以烛之武继续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首先用反问的语句来强调这样做其实是不值得的,因为灭亡郑国只会让晋国实力增强,本来秦国拥有超越晋国的国力,但是一旦晋国实力增强,秦国就会不如晋国了,这对于秦国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短短的两三句话,其实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灭亡郑国是“利晋不利秦”的。

其二,保郑国是“利秦不利晋”。说完了灭亡郑国是“利晋不利秦”,其实已经达到了瓦解联军的目的,但为了让这个目的最大化——保卫郑国,毕竟秦单方面撤军而晋国依然保持进攻的态势,郑国也会遭遇灭顶之灾,毕竟军力摆在那里。于是,烛之武继续讲,保郑国“利秦不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言外之意就是说,保留郑国,使郑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接待人,如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秦国来讲是大大的益处。烛之武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虽为郑国使者,却绝口不提郑国的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秦国退军对秦国的利益,在秦穆公的眼中烛之武就是想秦国之所想,也说出了秦穆公心底里的话,他的智慧在这场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晋文公是“狼虎野心无诚信”。如果以上两点还不能让秦穆公退军,烛之武还有一招,那就是用晋国做文章。一方面,晋国没有诚信,晋文公曾许诺给予秦穆公焦、瑕两座城池,但是马上又筑城防御(朝济而夕设版焉),说到底还是没有给予秦国城池,等同于骗了秦国。言外之意就是说,这次虽然说联合军事行动,但是晋国的承诺不会真正兑现。另一方面,晋国贪得无厌。晋国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但西边损害的只能是秦国的土地。这一番话下来,令秦穆公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感觉顿时在心中涌现,让自己无可辩驳,也终于被说动了,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将在郑国帮忙守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清代的过珙说:“(烛之武)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后人也评价“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不仅是因为其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口才,面对强秦既没有怯场,又能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为重要的是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有无上的智慧,能够时刻站在秦国的立场想问题,让秦穆公认清形势,也让郑国免于灭亡。所以说,烛之武不愧是出色的外交家。

猜你喜欢

秦穆公晋文公郑国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做别人家的父母
爱马说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