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理念下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3-05-30赵延旭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新文科教学改革

赵延旭

摘    要: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问题日趋综合化和复杂化,为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新文科理念应运而生。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发展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实习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新文科理念下,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应立足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发展,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尝试教学改革,探索与建筑科学、地质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等工科类专业结合的道路,互补共赢,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助推专业发展。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开拓全新的教学、科研与实践领域,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科交流合作,借鉴工科专业教学方法,推动专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51-03

伴随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增强,立足学校全面、综合发展,工科院校开始设立文科专业。如何发展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作为学校非特色、非强项的文科专业,如何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资源,走出一条自强之路,长远发展出路又在何方?2020年11月,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也为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围绕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发展困境及新文科理念下的解决对策等,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见解,如黄震方的《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梁志等人的《“新文科”理念下的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初探》,为文章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十三五”规划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之国家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化趋势的增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对从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备教学资源和技术基础的工科院校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打破了只有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传统,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由于实践探索刚刚起步,学界尚无专门系统论述,因此,如何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有效组织专业教学、科研与实习成为工科院校需要探讨的课题。文章从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现状、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见解,以期对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一、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现状

工科院校,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从事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高等院校,其特色和优势学科包括建筑、水利、电工、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化工制药等。目前,工科院校的人文类教学资源,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课程大多扮演着“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课的角色,属于人文通识性教育。相较于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起步较晚,教学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及实习实践等方面面临困境。

首先是师资力量。截至目前,国内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仅三十余所,拥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及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每年输送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有限。受学校定位、办学特色、人才政策及个人择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教师缺口大,加之工科院校现有文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师资不足成为制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任务需借助外聘兼职教师完成,现有师资力量难以完全支撑课程教学要求,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其次是硬件设施。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硬件设施的短板集中表现为图书文献不足和实验设备短缺。工科院校虽设有图书馆和资料室,但多为工科类图书图册,少量人文社会科学书目为通识用书,因此,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性极强的文科类文献资料,在工科院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中比较罕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及学术视野的开拓。同时,我国文科实验室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在“仪器设备配备和定制、专业实验人员培养及实验标本搜集”等方面存在困难[1],硬件设施不足同样是制约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实习实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其实践性”[2]。相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提高更为紧迫。但由于实习经费、实习设施、实习基地及考古发掘资格等因素的影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开展困难重重,是制约国内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单调枯燥,也很难将文物保护中的某一问题剖析透彻,因此,急需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基于自身的发展现状与教学资源,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解决学生实习实践问题的难度更大。

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为解决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工科院校需要积极调整,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探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如建筑科学、地质科学、材料化学及电子信息科学等的联系,探索交叉、结合的道路,互补共赢,充分借助学校优势和特色资源,助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具体而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建筑科学在古代建筑修复和保护中的应用

古代建筑作为人类遗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体现了时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伴随现代社会对古代建筑保护意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古代建筑修复和保护成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代建筑修复方案的设计、建筑框架的构建、建筑材料的选取及建筑技术的采用等专业问题需借助建筑科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予以支撑和解决。相对于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在建筑科學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例如,国内建筑学比较先进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其古代建筑修复和保护技术同样位居国内前列,正是建筑科学在古代建筑修复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佐证,也为其他工科院校探索建筑科学专业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中的古代建筑修复和保护相结合的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地质科学在考古勘测和发掘中的应用

调查、勘探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其离不开地质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同时,地质科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和融合,又衍生出新的考古学分支学科——地质考古学。地质科学与测绘技术在田野考古中应用广泛。例如,通过对遥感影像线性体的研究,以发现古都邑城垣和隍沟、陵墓垣墙和墓道,通过对遥感图像亮度值向量或波谱样式在特征空间聚集情况进行点群分析,以发现古墓群和古建筑遗址[4]。除此之外,高精度磁测、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及探地雷达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古代遗址和遗迹的勘探也具有重要意义,地质科学的发展为考古调查、考古勘探与发掘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工科院校地质科学的人才储备和實验设备优于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可在该领域进行尝试。

(三)材料化学在文物修复和保护中的应用

文物修复和保护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工作者的核心技能和主要任务,伴随材料化学迅猛发展,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前传统修复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耐高温、耐腐蚀、耐冲击等,借助新的修复材料得以有效解决。材料化学在修复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土遗址、古旧字画、档案图书、电影胶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以古代建筑修复为例,碳纤维增强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连续玄武岩纤维材料等新材料逐步取代传统的砖、瓦、木、石等建筑用材,成为重要的建筑修复材料。又如,骨角器的修复摒弃了传统修复材料,使用浓度较高的化学合成材料——三甲树脂胶加以黏合。纵观国内现阶段的学科和专业分布,材料化学多为工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文物修复和保护中,有利于推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提高,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尝试突破的重要方向。

(四)电子信息科学在博物馆数字化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科学对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求。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封闭空间,大规模向参观者开放具有较高风险,这使得博物馆工作者充分意识到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把握好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的张力和界限,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工作的关键所在[6]。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等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方式呈现,改善和提升参观者的游览体验,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工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相对先进,因此,依托电子信息科学优势,也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途径之一。

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与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及实习实践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工科院校同样具备不容忽视的优势,可借助发展成熟的建筑科学、地质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等工科专业,探索其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结合的途径,走出一条互补共赢的道路。工科院校可着重培养学生在古代建筑修复、遗存勘探、文物修复及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这些可作为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的方向,这对于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开拓全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

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依托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专业人才和设备,这是工科院校相对薄弱的环节。然而,工科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同样具备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中的建筑科学、地质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等优势专业,便能有效地为现今社会的古代建筑保护、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及博物馆数字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探索工科专业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结合的道路,不仅有助于推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其突破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边界,同时也开拓了全新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促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突破原有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注重实践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与其他文科专业的主要区别之一。文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与之相比,工科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组建时间较短,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小,工科实验室中的建筑学、地质学、材料学等专业精密仪器设备齐全,具备良好的实践条件,能够弥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实验设备方面的短板,提高学生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修复及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增强学科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理工科教学方法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教学方法通常为讲解法和讨论法。通过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及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文科专业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是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引导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展,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传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但也存在弊端,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自觉学习和主动思考不足、对知识理解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探究和钻研。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通过与工科专业交流合作,可以借鉴其教学方法。例如,将实验法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又如,考古学文化的性质分析和判断,可以借鉴工科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等。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学方法完善和教学理念革新。

新文科理念下,文科专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工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需要克服现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及实习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立足学校自身优势,将发展成熟的建筑科学、地质科学、材料化学及电子信息科学等工科专业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结合,探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的全新思路和发展模式,助推本专业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可佳.文博类实验室的建设与功能发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9):11.

[2]  汤惠生.建立新型的高校文博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7):93.

[3]  胡飞.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大学教育,2017(1):110.

[4]  秦颖,冯敏.地质与考古[J].安徽地质,2001(1):75.

[5]  侯亚飞,冯璐,杨千社,等.材料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J].丝绸之路,2014(24):104.

[6]  张文庆.浅析现代科技手段背景下的博物馆建设[J].文物世界,2020(4):62.

编辑 陈晶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新文科教学改革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