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2023-05-30徐黄娟
徐黄娟
[摘 要] 问题导学法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章以一道题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应用问题导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问题导学;课堂;思维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问题导学中的“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课堂中随机产生的问题以及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等;“导”主要指教师适当的引导,即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与学习状态;“学”为学生的学习,包含学生的思维、学习效率与能力等综合因素[1].
问题导学法的优势
随着新课改这股风的刮起,萌生出众多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在众多新兴的方法中脱颖而出,它既存在独有的优势,又能与其他教学方法互通、交融,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1.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更显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将精力放在对公式、定理等的记忆上,使得学习积极性不够,课堂活跃度差,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问题导学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结合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不仅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问题导学法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坚持在“以生为本”的原则下开展教学活动.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相比,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挖掘教材、了解学生、研究问题的设计等,但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3.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问题导学固然是以提问为教学的主要模式,而问题又是結合学生实际情况而产生的. 教师设计问题时,常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明确问题方向与难度,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挑战性,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与分析的过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形成良好猜想、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过程[2].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偶得一则以问题为主导的例题教学案例,恰与近期所研究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相契合,故做如下整理,谈一些拙见.
原题:用一根10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
问题:(1)围成的长方形,宽比长短1.4米,求长方形的长与宽;
(2)围成的长方形,长比宽多0.8米,求长方形的长与宽;
(3)若围成一个正方形,边长为多少?正方形的面积与问题(2)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1. 教学简录
师:从“将一根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句话中,我们能不能求出长方形的长与宽?为什么?
生1:从这个条件出发,我们只能得出所围成的长方形具备“长+宽=5(米)”这个条件,无法求出长与宽的具体值.
师:通过简短的一句话,你们能抓住“长+宽=5(米)”这个条件,非常好!除此之外,还能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吗?
生2:假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为x米,则宽为(5-x)米,从“长+宽=5(米)”这个条件出发,列式为x+(5-x)=5,经计算发现x消失了.
师:思路看似没问题,但通过一个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并列方程,固然会出现循环现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生3:在已知“长+宽=5(米)”这个条件后,只要知道长或宽任意一个值,就能得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结论. 若长为4米,则宽必然为1米;若长为3米,则宽必然为2米.
师:从你的表述中,我看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同时,还提到了“对应”这个词语,非常好!
生4:从以上分析来看,铁丝所围成的长方形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长变大,则宽变小;长变小,则宽变大. 不论两者怎么改变,长与宽的和不会发生变化. 由此也能看出,若不指定长与宽,则可围成无数种长方形.
师:很好,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值得赞扬!通过以上讨论不难发现,只知道周长,无法确定长方形的形状,想要围成固定的长方形,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5:必然要知道长或宽其中一个条件,比如长为3.5米,求宽的值.
生6:好直白,感觉像小学生做的题目,毫无挑战性.
师:生5的说法虽然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意义. 这种表述其实就是之前我们遇到的“代数式求值问题”,但是探究空间与价值不是很大.
生7:或许在长与宽之间加上另一种数量关系,会有新的收获.
师:哦?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为长与宽匹配一种恰当的数量关系.
学生针对此问进行分类、探索,获得了以下三种结论:①增减关系,如长比宽多0.5米,宽比长少1.5米等;②倍数关系,如长 ∶ 宽=2 ∶ 1,宽为长的,长为宽的3倍等;③以上两种关系的混合,如长比宽的3倍多0.5米,宽比长的2倍少0.5米等.
根据学生自主获得的三种结论,教师从中挑选出了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①将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比宽多0.8米的长方形,求该长方形的长与宽;②将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 ∶ 宽为2 ∶ 1”的长方形,求该长方形的长与宽;③将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比宽的2倍少1米的长方形,求该长方形的长与宽.
针对问题①,学生给出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x米,则长为(x+0.8)米,结合题意,列式x+(x+0.8)=10×,解得宽x=2.1(米),则长为2.1+0.8=2.9(米).
解法2: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为x米,则宽为(5-x)米,结合题意,列式(5-x)+0.8=x,解得长x=2.9(米),则宽为5-2.9=2.1(米).
针对问题②,学生给出了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1:长=5×=(米),宽=5×=(米).
解法2:假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宽为x米,则长为2x米,结合题意,列式2x+x=10×,解得宽x=(米),则长为2×=(米).
解法3:假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为x米,则宽为(5-x)米,结合题意,列式2(5-x)=x,解得长x=(米),则宽为5-x=5-=(米).
针对问题③,学生给出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假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x米,则长为(2x-1)米,结合题意,列式x+(2x-1)=10×,解得宽x=2(米),则长为2x-1=3米.
解法2:假设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x米,则宽为(5-x)米,结合题意,列式2(5-x)-1=x,解得长x=3(米),则宽为5-x=2(米).
师:观察发现,大家的计算过程分别应用了算术法与方程法,在应用中你们有什么体验?
生8:用算术法比较繁杂,方程法更加简便.
师: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生9:必须准确地找出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师:非常好!从以上解题过程来看,大家都能根据问题找到其中所蕴含的等量关系,并用算术法与方程法解决问题. 今后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从方程的角度出发,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效率. 在铁丝的总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围成的不同长方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说明理由.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
组1:我们组经过探索发现,同一根铁丝所围成的不同长方形的面积不一样,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即当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时,所获得的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其实这个规律大家都知道,咱们组讨论的主题是怎么说明此规律,若提取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只能获得猜想,并不能说明问题. 因此,我们选择列表(见表1)的方式,将数据呈现出来,便于观察分析.
师:不错!你们借助表格将数据整理出来,其中的关系一目了然. 这种直观、简洁的思考方式非常可取,值得借鉴.
组2:我们组还有更加简便、直观的方法呢!我们想要知道边长变化时,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变化的,统计图则能直观地反映出其中的變化规律. 如表2,我们先将数据整理在表格中.
如图1所示,将长方形的面积在方格纸上进行标注,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从点的走势可以直观地看到所围成的长方形的最大面积为6.25,即边长为2.5的正方形,这与我们原有的认知一致.
师:非常好!这种方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更加明显,从图中我们能一眼看出长方形两边边长变化与面积的关系,其他组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组3:总感觉数据太多了,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数据都取到,那么所得到的结论就含有猜想成分,并不符合数学的严谨性特征,我们组在思考有没有更具说服力的方法.
师:这个想法不错,前两组的结论都是根据“长+宽=5(米)”这个条件提取的特殊值,并借助表格和描点的方法寻找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此为典型的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第三组提出要寻找一种更加合适的方法来表达规律的成立,此为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将几个小组的方法综合在一起,则为探索数学事物一般规律的基本策略. 此问确实存在更加方便,且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方法,这个知识将在后期二次函数的学习中与大家碰面.
至此,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原题,学生很快就自主解决了所有问题.
2. 教学分析
观察以上教学实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将一根1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是否可以知道它的长与宽?为什么?②有什么办法让所围成的长方形有确定的长与宽?③将10米长的铁丝围出的长方形,宽比长少0.8米,求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④所围成的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2 ∶ 1,求长方形的长与宽;⑤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宽的2倍少1米,求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⑥为什么大部分问题选择方程来解决?⑦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⑧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理由. ⑨寻找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法,来探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所存在的规律.
纵观这些问题,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属于原生态问题,它来自生活实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 这个问题的起点低,却有很强的延伸性,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的机会. 因此,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本节课问题导学的灵魂,是接下来所有问题的引擎.
问题①③⑥⑦⑧均由教师提出,问题②④⑤⑨则由课堂自动生成. 其中,问题①③⑥⑧属于发散性问题,同时只有⑥为一个聚合性问题. 由此可见,本节课的问题导学,主要针对建立方程模型而设计,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①③的提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将精力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去,促进分析与推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其他问题的提出与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7个问题都是围绕“长+宽=5(米)”这个等量关系提出的,让学生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等量关系.
问题⑧作为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训练学生计算、观察、推理与总结的能力,还有效地推动学生数据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为有了问题⑧的探究性活动作为基础,使得问题⑨应运而生,为后期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在处理这9个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不仅仅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增进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与团队精神. 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有效地促进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能力的发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创新理念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基本措施.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涌现出层出不穷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新颖、合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5):1-5,92.
[2]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与类比[M]. 李心灿,王日爽,李志尧,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