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3-05-30罗小娇黄莉萍钟淋莎
罗小娇 黄莉萍 钟淋莎
关键词:中国诗歌文化; 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创新
现代景观有多样性设计的需求,中国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学习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知识,更要承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诗歌中描述的“诗意场景”与现代景观设计“建设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目标高度契合。目前通过知网,以“诗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此方面的融合研究成果较少,亟待展开相关教学实践探索。因此,把中国诗歌文化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有助于拓展专业课程培养的维度,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诗歌文化概述
中国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们用词精炼、韵律和谐、意象丰富,不仅蕴含着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还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并且这种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基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资源宝库。中国诗歌中折射的“诗人情怀”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与新时代景观设计师“做‘匠人,修‘匠心,筑‘匠品”的教育宗旨不谋而合[1]。
2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现状
中国古代诗歌数量众多,且主题立意差异很大,专业教師既要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元素突出、放大,还需要结合对应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点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还需要有深厚的诗歌文化积累。因此,要实现兼顾优秀诗歌文化传承培养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另外,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高校师生对于中国优秀诗歌文化的传承敏锐度不够,培养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进行中国诗歌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相关创新尝试。
3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意义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通过进一步挖掘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课程德育元素,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课堂学习渠道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新形势下课程建设的新要求[3]。将中国诗歌文化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让自然、历史和诗性的回归为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满足,并有利于学生在今后景观设计工作中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4]。
4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思路
4.1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教学知识模块重构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缺少中国诗歌文化育人的教学元素,应重视寻找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入点,通过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挖掘和利用专业课所蕴含的诗歌文化思想教育资源,促使中国诗歌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知识模块的具体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基于视觉的景观造景方法及特点”的知识模块过程中,通过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及《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等典型诗词赏析开展课程导入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景与夹景造景方法在古代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感悟中国诗歌文化之美。教学中,引入古诗作画的短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景观要素及营造意境,并检测学生对“诗情画意”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视觉造景方法进行灵活运用。课后,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线上开展“以诗话景之《桃花源记》新解”主题进行讨论,总结反思已学内容,巩固知识应用,并再次体会诗歌景观的意境,感悟中国智慧,培养文化自信[5]。
4.2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教学场景丰富
在《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教学中,结合中国诗歌内容,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且能体现诗意的典型教学案例视频或图片画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融入方式,既能较好地实现学生对优秀景观场景的直观感受,也能较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中国诗歌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景观植物配置—孤植设计特点”的讲解中,会通过“看图赏景”让学生分析一组极具苍劲古拙之感的古银杏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但不同角度下的银杏树树冠形状又迥然不同,在引导学生手绘树冠轮廓的造景分析基础上,同学们能惊喜地发现不同角度下的“龙头”“中国地图”等具有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将这样的感受通过诗句描述,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观。而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庭院空间的孤植小松景观图片时,又通过白居易栽松诗“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等诗句给学生讲解了孤植小松的美感,一根孤松颜色清翠,像是清澈的小溪,云雾缭绕氤氤氲氲。结合美丽的诗句语言描绘出了松树的景观特点,并让同学们闭目遐想诗人当时之境,从而借助优秀诗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训练[6]。结合庭院手栽孤植小松,又启发学生联想到闻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并通过“奇松矗立玉屏边,四季伴生云雾间。根下从无一撮土,青狮石上寿千年。沧桑阅尽国之宝,岁月轮回对御筵。举臂广迎四海客,和谐包纳五洲贤”的诗句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造物造景的神奇秀丽之美。一首首小诗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也显得韵味十足,回味无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中国优秀诗歌传统文化的渗透[7]。
4.3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实训案例库建设
研究中国诗歌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特征,总结出中国诗歌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梳理《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建设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设计实训案例资源库尤为重要。例如,位于郑州市荥阳的刘禹锡“诗歌文化”主题公园、位于沈阳金石小镇盛京诗歌主题公园、位于重庆江津的鼎山诗词文化公园、位于四川成都的浣花溪公园,以及杜甫草堂等均较好地将诗歌文化融入当地公园的绿地建设中,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更是起到了很好的诗歌文化熏陶教育意义[8]。因此,在这些典型实训案例资源库建设中,应结合中国诗歌文化的教学目标,科学梳理案例的主要内容。筛选中国诗歌文化元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入点,切忌牵强硬扯,才能在课程实训教学环节中更好地启发学生。
4.4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实践训练拓展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升学生将中国诗歌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实践项目任务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具体实践训练中,需重点通過创新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开展诗歌创作手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训练学生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意象表现、时空设计和画面构造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中国诗歌文化与课程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训练中融入中国诗歌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拓展新的设计思路[9]。
4.5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教师素养提升
目前,部分景观设计专业教师自身在中国诗歌文化知识方面比较欠缺,积淀不足。故以中国诗歌文化为桥梁,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使教师综合素养的积累提升,也能更好地挖掘中国诗歌文化中所蕴含的教学素材,进而更好地保障中国诗歌文化有效地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5 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5.1 基于李白诗歌文化的任务指导创新
5.1.1 设计任务创新
结合学校地理区位,将设计场地确定为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设计任务题目拟定为:基于诗歌文化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公园景观设计(见图1)。青莲镇作为李白文化的主要承载地,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以李白诗歌文化为依托,思考如何有效实现“诗意小镇· 诗歌公园”的发展定位。故创新基于中国诗歌文化的课程实训任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及教学成果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5.1.2 过程指导优化
结合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步骤(见图2),在“基于诗歌文化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实训中,还需要在指导中重点强调以下内容:第一,在前期研究工作中,要求学生重点开展中国诗歌,尤其是李白诗歌文化的相关文献分析,进一步搜集基于传统文化设计的具体景观项目实践案例,并组织交流分享汇报,丰富案例成果,拓展设计思路[10] ;第二,在现场踏勘中,除场地物质空间现状情况的实地勘察和测绘以外,还需要重点挖掘青莲镇的地域文脉资源,尤其是李白诗歌文化及文化载体的相关研究;第三,在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李白诗歌文化如何合理融入主题公园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节点打造等方面,并在平面方案、规划设计效果图中进行呈现。
5.2基于李白诗歌文化的设计构思
5.2.1 在诗歌园林观提炼方面
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描写景观的园林诗歌进行梳理,一方面提取关于描写景观体验的文字信息,了解诗歌中表达体现的主要园林活动、园林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从诗歌中涉及的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统计,研究主要景观构成,并通过景观要素空间的分布、景观意象的构成要素、意境表现等结合当前公园景观的现状,总结出公园景观诗意化构建的启示(见图3)。
5.2.2 在诗歌文化启示方面
基于中国诗歌描写中的十二时辰古人行为流线再现古人生活场景,并重点结合李白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时期的《上李邕》《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等四首代表诗歌提取出体现李白人生四个主要阶段特点的主题词,即“如梦似梦—长风破浪—鲜衣怒马—天生我材”四个主题(见图4)。依托这四个主题串联园区主要的空间场所,再现诗歌文化记忆,共享情感空间,也形成了游客的主要观光节点和游览路径。
5.2.3 在IP 形象设计方面
应充分考虑青莲场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特色,将特色文化元素提炼为抽象符号。还应重点结合李白诗歌文化,打造李白IP 动漫形象,深化青莲记忆符号,并将之运用在主题公园内部及其他文化旅游场景和相关衍生品中,以更好地实现李白诗歌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品牌效应(见图5)。
5.3 基于李白诗歌文化的方案设计
功能分区方面,结合李白人生的四个阶段将园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如梦似梦区、长风破浪区、鲜衣怒马区、天生我材区,也代表了李白从懵懂少年、少年壮志、怀才不遇、重拾信心的人生四个主要阶段。四个主题区中间通过场地内的云水湾水系进行连通。
节点设计方面,为了提升游客的观赏游览体验,在四个主题分区中,重点设置了结合12 首古诗打造的 12 个诗意场景。具体包括:飞花广场、祥云广场、诗韵广场、棋盘广场、云水阁、曲水廊、戏台、诗歌大道等场景节点(见图6)。
文化体验方面,方案中强调将中国诗歌文化以有趣的形式进行呈现,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大型实景游戏,让游客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并通过 12 个时辰体验李白诗意的一天。让往来游客玩物乐志,寓教于乐,从而实现为诗歌文化赋能,激活诗歌文化记忆,构建青莲诗歌之乡(见图7)。
6 结语
将中国诗歌文化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课程教学应用及实践成果,并对塑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地域化和本土化的景观设计教学大有裨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可以“中国诗歌文化”作为媒介,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创新实践训练,巧妙的将中国诗歌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规划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理念构思、成果表达等专业知识教育中,进一步提升《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高阶性,不断展开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