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赣东北方志中祭祀音乐史料研究

2023-05-30张敏

百花 2023年3期
关键词:弋阳县祭孔安仁县

张敏

摘 要:地方志是我国记录地方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文献,现存的地方志大多以清代的为主。江西清代的地方志保存数量较多,音乐史料的内容丰富,其中记录祭祀音乐的篇幅最多。地方志中的祭祀音乐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祭祀时所使用的音乐,它不仅表现出人们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也是祈求庇佑、祈求幸福生活的歌舞之乐。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各地方的祭祀音乐也随之不同。本文将以江西东北地区方志中的祭祀音乐为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关键词:江西;地方志;祭祀音乐

方志中记录的祭祀音乐,通常会与官方统治思想、民间习俗信仰紧密联系,而清朝赣东北地区位置优越,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本文以清代为时代背景,来研究赣东北的祭祀音乐的发展,探索江西特色的音乐文化。

一、赣东北地方志简况

清代赣东北主要有饶州府与广信府两府,下辖玉山县、余干县、弋阳县、兴安县、婺源县、万年县、上饶县、铅山县、鄱阳县、乐平县、安仁县、贵溪县、浮梁县、广丰县等14县,现如今主要包括江西省的三个地级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鹰潭市。

笔者检索到的赣东北方志共有39本,其中府志4本、县志35本。分别是《饶州府志》(康熙、同治时期)、《广信府志》(乾隆、同治时期)、《玉山县志》(乾隆、道光、同治时期)、《余干县志》(康熙、道光、同治时期)、《弋阳县志》(康熙、乾隆、同治时期)、《兴安县志》(道光、同治时期)、《婺源县志》(康熙、道光、光绪时期)、《万年县志》(同治时期)、《上饶县志》(乾隆四年、乾隆九年、道光、光绪时期)、《铅山县志》(乾隆、同治时期)、《鄱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同治时期)、《乐平县志》(康熙、同治时期)、《安仁县志》(乾隆、道光、同治时期)、《贵溪县志》(乾隆、道光、同治时期)、《浮梁县志》(乾隆、道光时期)等,兹以这些方志作为研究对象。

地方志主要记载的有地理方面的疆域,政治方面的建制、职官、兵备,经济方面的户口,人文方面的祥异、风俗、寺观,奏章书籍方面的艺文、人物、金石等内容。目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学术界对于音乐史料的关注很少,主要集中于民俗、戏剧等方面。基于此情况,笔者有了对赣东北方志中祭祀音乐史料展开研究的想法,希望对当时音乐活动的社会生态进行分析与解读,以便更好勾勒清代赣东北地区音乐文化发展概貌,并为现在赣东北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地方志中的祭祀音乐史料

祭祀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祭祀音乐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祭祀仪式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音乐,这不仅体现了人民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也是中国古代对等级和权力划分的重要标准。地方志中的祭祀音乐主要出现在祀典、秩祀和学校中的祭孔。

(一)坛庙中的祭祀

坛庙或秩祀是对文昌帝君、关帝、观音等神仙,名臣、乡贤、节烈、忠义等人物,土地、山川、风雨等自然环境的祭祀。主要辑录的是庙宇的方位以及仪式流程,音乐史料记录并不多。笔者通过史料检索后发现,在《同治弋阳县志》《道光兴安县志》《同治铅山县志》中均有祭祀音乐史料的记载。

1.关帝与文昌帝君的乐章词

在《同治弋阳县志》《道光兴安县志》《同治铅山县志》三本县志(以下简称“三志”)中均辑录有文昌帝君与关帝的祭祀乐章。它们被列在中祀,是礼部新制乐章,乐用中和韶乐,并且乐六奏、舞八佾。

关帝在咸丰三年下旨从群祀升入中祀,每年春秋二祭,乐章有:迎神——格平之章;奠帛初献——翊平之章;亚献——恢平之章;终献——靖平之章;彻馔——彝平之章;送神——康平之章;望燎——康平之章。[1]“三志”乐章的相关内容相同,其中《同治弋阳县志》采用工尺谱记谱。

文昌帝君于咸丰七年下旨升入中祀,每年春秋二祭,其乐章词有:迎神——丕平之章;奠帛初献——俶平之章;亚献——焕平之章;终献——煜平之章;彻馔——懿平之章;送神——蔚平之章其一;望燎——蔚平之章其二。[2]“三志”中的乐章内容相同,《同治弋阳县志》也采用了工尺谱记谱。但经笔者比对后发现祭祀文昌帝君的祭祀乐章名在《同治弋阳县志》中的与其他两本县志所辑录的有细微差别。比如望燎这一乐章,《同治弋阳县志》采用的是“康平之章”的名称,而其他两本县志均采用“蔚平之章其二”之名。笔者通过多个县志对比考证后认为应是县志编撰者错记关帝望燎之乐章名。

2.乐舞与宫调

《同治铅山县志》记录了在咸丰三年改制后,关帝祭祀乐舞采用八佾,乐章六奏用平字,且宫调春秋二祭不同。而文昌帝君祭祀在咸丰七年改制后的用乐在“三志”中均有提及,佾舞采用文舞六佾,其宫调与关帝相同。

(二)学校中的祭孔

祭孔是中国古代将孔子作为祭祀对象的祭祀活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创办“私学”,把《诗》《书》《禮》《乐》等书籍从官方的手中解放出来,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平民百姓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祭祀孔子的典礼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使用的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孔庙用的祭祀音乐和舞蹈是历代宫廷乐官所作,也是雅乐的一种,具有宗庙祭祀色彩。孔庙祭祀典礼中使用音乐的情况,最早可以在《后汉书·孔僖传》中查阅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祭孔仪式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东汉时期祭孔用乐已经成为寻常之事,到南北朝祭孔仪式的礼乐规格开始规范,隋朝开始有祭孔乐章。到了唐朝,孔庙乐舞有了较大发展,如乐器形制随着孔子身份地位的提升,由诸侯轩悬升至王宫悬,乐章也开始贯穿于行祀典礼的各项程序中。明代将六章六奏的祭孔乐章结构确定下来,清代随之继承了这种结构。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完善,祭孔仪式中使用的乐器和乐舞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祭孔仪式的音乐史料主要分布于学校志中,其中辑录了大量的乐章、乐谱、乐舞和祭孔乐器等内容。

1.乐章词

笔者检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发现,清代的祭孔乐章词共有两种:一种是在顺治十三年颁布,在明代六章六奏的乐章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轻微的改动;另一种颁布于乾隆七年,对顺治时期乐章的歌词进行了一些修订,更换了乐章名称。且不是一套乐章天下通行,而是分为国学祭孔专用和阙里及直省府县专用两种,阙里、直省府县乐章的结构、曲名等和国学乐章除歌诗外基本都是相同的。乐章的宫调是经过定律的,如春祭是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秋祭是南吕为宫仲吕起调。

笔者现掌握的33本县志中,有涉及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五个时期的内容。其中,康熙时期与光绪时期均没有各县的乐章记录,而乾隆时期有三本,道光时期有六本,同治时期有九本。由于笔者掌握的县志中祭孔乐章出现于乾隆之后,则以乾隆时期阙里颁布的祭孔乐章为参照对象,后发现与之相同的有《乾隆浮梁县志》《道光浮梁县志》《同治乐平县志》《道光安仁县志》《同治安仁县志》《同治玉山县志》《同治弋阳县志》《同治万年县志》《乾隆九年上饶县志》《道光上饶县志》《同治上饶县志》《同治铅山县志》《同治广信府志》。

其他县志本,出现的情况有:

(1)乐章名采用明制,但内容为乾隆时期所颁布的乐章内容,如《道光兴安县志》《同治兴安县志》。

(2)乐章直接采用明洪武六年颁布的乐章,如《同治安仁县志》《道光余干县志》《乾隆鄱阳县志》《道光鄱阳县志》。

(3)乐章中有乐谱的,如《道光余干县志》《同治弋阳县志》《乾隆九年上饶县志》《同治铅山县志》《道光鄱阳县志》《道光安仁县志》《同治广信府志》。

2.乐器的种类、数量及摆放位置

清代赣东北方志中记录了祭孔使用的乐器并附上颁布乐器的时间和损毁情况,以及祭孔音乐各个乐器的谱例等。乐器种类繁多,其主要种类和数量,每个地方志中的记录各有不同,笔者搜集赣东北方志中祭孔乐器留存的资料后,发现县志关于乐器的记载共有6种情况:

(1)没有祭孔乐器的记录的:《乾隆贵溪县志》《道光贵溪县志》《同治贵溪县志》《乾隆玉山县志》《道光玉山县志》《康熙余干县志》《道光余干县志》《同治余干县志》《康熙弋阳县志》《乾隆弋阳县志》《康熙婺源县志》《乾隆铅山县志》《康熙鄱阳县志》《同治鄱阳县志》《康熙饶州府志》《同治饶州府志》等。

(2)记录完全相同的:《同治弋阳县志》《道光兴安县志》《同治兴安县志》《道光婺源县志》《光绪婺源县志》《乾隆上饶县志》。其主要内容有:大鼓一架、楹鼓一个、缎伞盖一顶、应鼓一架、鼗鼓二架、搏拊二架、琴六张、琴桌六张、瑟二架、笙六攒、龙笛六支、凤箫二排、洞箫六支、埙二盒、篪二支、柷一座、敔一座、籊四十八支、龠四十八支、羽毛二百四十支、石磬十六面、铜钟十六口、钟架二座、象简六块、麾旛二座、干二块、戚二座。[3]

(3)增加乐器的县志:《道光浮梁县志》《同治乐平县志》《同治万年县志》《道光上饶县志》《同治上饶县志》《乾隆广信府志》《乾隆安仁县志》《道光安仁县志》《乾隆鄱阳县志》《道光鄱阳县志》。

(4)没有标明乐器数量的县志有:《同治玉山县志》《同治铅山县志》。

(5)采用八音分类法分类的县志:《同治铅山县志》。

(6)用文字记录舞法的县志:《道光余干县志》《同治铅山县志》《道光鄱阳县志》《同治安仁县志》《道光安仁县志》《同治上饶县志》。

祭孔仪式中的每一件乐器都有独立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麾是指挥一众乐器的信号,而钟和磬最为重要,是悬挂类乐器的标志,鼓在演奏中则扮演着统帅的角色。祭孔仪式中乐器的摆放位置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乐器都被置于大成殿外阶上。笔者在检索后发现:《同治玉山县志》《同治铅山县志》《乾隆广信府志》《同治广信府志》有乐器摆放位置的文字记载,但不明确,除《同治广信府志》外,其他记述内容相同。另外,县志中出现的祭孔乐器曲谱,基本上是采用工尺谱和宫商字记录。

3.舞蹈规模、舞具与舞颂图

祭孔音乐的形式为歌舞乐三位一体,内容主要为歌颂孔子生前的业绩,其中乐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文舞和武舞:文舞象征文事,用于歌颂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武舞象征武事,用于歌颂统治者的武功。祭祀孔子时采用的舞蹈形式以文舞为主。清代江西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对于舞蹈的内容也有记录,但一般记录舞蹈的站立位置、舞蹈类型、舞剧与舞蹈人数规模等。在明孝宗之前,祭孔的舞蹈人数大多是六佾——36人,但由于统治者对祭孔的重视,其地位不断提升,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人数达到了八佾,可比天子规模。表演时使用的舞具有旌节、翟、龠等,舞生左手拿龠,右手持翟/羽。县志图中所记载的每个舞蹈造型,都代表着一个字,当歌生演唱完一句歌词,乐队演奏完一节乐曲,舞生也要正好完成一组舞蹈动作,舞蹈的动作通过绘图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1舞颂图[4]、图2舞谱[5]。

4.歌者

祭孔仪式中的歌者地位很高。清代江西的一些地方志中记录:歌童一般有六人,每人需穿著红色补服按照指定地点站立于堂上,东西对立;在乐舞演习之前,乐器演奏之时,歌诵乐章的内容;演唱时歌童还需敬慎地双手平举笏(大臣上朝时用的白板)作为装饰,在笏上写乐章,以免出现歌者忘词的情况。

三、结 语

江西清代地方志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祭祀音乐的发展状况,对于了解当时人们祭祀音乐文化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帮助。如今,祭孔仪式中的音乐规格模式还在沿用,也说明了这些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俞致中,汪炳熊.同治弋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190.

[2] 同[1]:195.

[3] 同[1]:303.

[4] 王恩溥,李树藩.同治上饶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262.

[5] 陈天爵,沈廷枚,郑大琮,等.道光安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144.

猜你喜欢

弋阳县祭孔安仁县
江西弋阳县姚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安仁:多措并举助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安仁:孝心敬老仁爱礼善
弋阳县:用好“四字诀”做好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
弋阳县财政局开展扶贫危房资金核查工作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安仁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