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理论视角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异化研究

2023-05-30甄旺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弗洛姆弗吉尼亚

1960年,爱德华·阿尔比凭借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名声大噪,在美国戏剧界引起轰动,成为美国戏剧界的大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部剧一炮而红,获得了纽约剧评奖,并被评为当季最佳戏剧。该剧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的情感冲突,以及他们与来访的尼克夫妇之间有趣的“游戏”。他们四个人不停地争吵,疯狂地跳舞、做游戏,直到天亮才渐渐清醒过来。在戏剧的结尾,玛莎和乔治的幻想破灭了,他们选择了和解,破除了异化,开启新的生活。

一、弗洛姆的异化研究

艾里希·弗洛姆是著名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代表作有《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等。弗洛姆在吸收了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后,对异化理论进行了更广泛的解释。首先,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解释了异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认为,异化会导致精神上的罪恶感,人们会缺乏爱别人的能力。其次,弗洛姆认为现代的人普遍会因为大众传媒的影响而感到孤独,异化等同于孤独。他认为只有持续的爱才能消除孤独,实现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他认为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也会形成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形成了孤独感。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不仅可以为读者理解该剧的异化主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对探索如何通过情感来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人物的异化症状

弗洛姆曾在《健全的社会》中提出,被异化的人并不体验到自己是权力的中心,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权力(弗洛姆,2008),剧中的人物陷入了不正常的异化的爱情,然而,在这种爱情中,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力被暴露在公众面前,他们的爱人成为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对象。根据弗洛姆的理论,他们失去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体验能力。相反,他们倾向于寻找一种外部力量——他们的爱人来帮助他们感受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异化——自我幻觉的产物

自我异化是弗洛姆人的异化理论的核心,它会导致人的身心分离,从而失去了对世界之美的追求和探索。《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人们想要逃离现实,所以他们生活在幻想中。

1.乔治的自我异化

乔治对历史的研究、对儿子的捏造,以及与妻子之间伤人而激烈的文字游戏,都象征着乔治的幻觉。他埋头研究历史,厌恶无用的社交活动,讨厌一味地追逐物质。他厌恶玛莎和她父亲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然而,讽刺的是,他是为了物质才接近玛莎的,这正是乔治一直无法与自己和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玛莎和她的父亲对乔治事业的遏制,使乔治无法实现他成为作家的理想。可见,他不仅与外界的物质世界有冲突,与内心理想的自我也有明显的冲突和隔阂。于是他逃离了现实生活,使自己沉浸于幻想中,逐渐异化。

2.玛莎的自我异化

玛莎和乔治幻想有一个孩子,但他们彼此深知儿子只是一个幻影,是他们无情婚姻中的慰藉。在戏剧的结尾,乔治为了打破幻境,声称他们的儿子“死”了,玛莎无法面对儿子的死亡,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深知现实的残酷,只是不想从美好的幻想转入实际的牢笼。玛莎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占据着家庭的主导地位,而事实上,她一直在父亲的庇护下生活。她没有逃离世俗的视野,也不愿意依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感到无比空虚,这使她与自身发生了异化。

(二)自我与他人的疏离——缺乏爱与沟通

在弗洛姆看来,只有和谐共存才能促进共同融合。弗洛姆还认为,人类的互动具有交际性,充满爱和创造力。然而,异化也来自人际关系的扭曲。这一部分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来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1.夫妻关系的异化

剧中的乔治和玛莎是一对中年教师夫妇。玛莎想获得未来校长夫人的头衔和荣誉,而乔治接近玛莎,则希望自己能在学校获得更高的职位。 因此,玛莎和乔治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上的,而是建立在物质上,他们都带着各自的目的接近对方。玛莎讨厌乔治缺乏野心,无法给她带来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乔治讨厌玛莎酗酒和轻率的举止。他们互相仇恨,互相疏远,甚至想把彼此的虚伪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毫无疑问,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

另一对夫妇,尼克和哈尼的婚姻也不幸福。尼克把他们的婚姻看作是攫取钱财的手段。他语言粗俗,行为放荡,尼克一直在努力为自己铺平道路,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成功,所以哈尼是他成功的垫脚石。然而哈尼也有她自己的秘密。她懦弱的性格使她对丈夫的背叛无动于衷。她害怕分娩的痛苦,于是选择放弃肚中的婴儿。他们的婚姻也充满了欺骗、怀疑和疏远,导致彼此陷入婚姻的泥淖之中。在文中,这两對精英夫妻违背了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伦理,扭曲了他们的婚姻关系,使他们的婚姻形成一种不统一的状态。婚姻关系的异化不仅使他们丧失了爱人的能力,还使他们失去了人性。

2.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异化

在当时,不仅夫妻关系变得疏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变得异常。孝顺和关爱子女的美德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的扭曲和异化。剧中也体现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异化关系,如玛莎与父亲的异化关系、乔治与养父母的异化关系,以及两对夫妇与未出生的孩子之间的异化关系,都以一种异化状态表现了出来。

乔治和养父母的关系是极端异化的。乔治是被收养的孩子,他从没有对养父母敞开过心扉,反而与他们产生了隔阂。此外,乔治对养父母的疏离也影响到了他对玛莎的行为态度。玛莎任性自私,经常虐待乔治,当乔治不开心的时候,她会像“妈妈”一样安慰乔治,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乔治。乔治并不觉得奇怪,反而喜欢这种行为,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婚姻悲剧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受非正常家庭关系的影响。

玛莎和她父亲的关系也不寻常。玛莎从小就非常喜欢她的父亲。他们相依为命,所以在玛莎的心里,她非常崇拜父亲。在玛莎看来,她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尽职尽责,散发着成熟男性的魅力。因此,玛莎对父亲的爱与日俱增。玛莎选择了在她父亲的大学工作的乔治,她希望这个人将来能继承他父亲的事业,成为校长的继承人。这样,她就可以一直待在父亲身边,不时地看到父亲。玛莎像是个逃避长大的孩童,对自己的父亲过分依赖,事事都以父亲为中心,大事小事全由父亲做主。可见,玛莎的父亲是他们婚姻中的破坏者,而他们婚姻中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玛莎对父亲不正常的感情密切相关。

两对夫妇和他们不存在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很奇怪。 阿尔比专注于主角无法生育和没有孩子的事实。作者通过描写无法生育的残酷事实来象征生活中的荒谬等。剧中,两对夫妻被剥夺了生育的权利,他们生活在幻想与现实的鸿沟中,唯有用荒诞的行为来获得精神上的救赎。最终,这两对夫妻的谎言被无情戳破,自我的权利诉求形成了与现实的冲突和对抗。他们在荒诞中“杀”了自己的孩子,陷入了无儿无女的实际中。

三、《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异化的原因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化现象。因此,本章将讨论产生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自我认同的丧失

在这部戏剧中,人物经历了自我异化。他们都陷入了孤独、无力和分离之中,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被虚假的自己所折磨,他们失去了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标志。只有建立了相对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地建立自信和自尊。失去自我认同的个体无法在内心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他们必须依靠别人来获得价值感。玛莎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相反,她把自己埋在幻想中,幻想她有一个儿子,幻想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她整天都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乔治为了升职,选择了玛莎,违背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别人眼中的懦夫和落伍者;尼克看似努力地拼命往上爬,实则野心勃勃,他缺乏灵魂的实质,与真实的自我分离。

仔细观察剧中这些人物的行为,会发现他们的对话语无伦次、不合时宜、自言自语。对话的不合逻辑,削弱了语言的沟通功能,表达了人们无法沟通的滑稽感。人不再拥有独立的个性和人格,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人很难与自己和谐相处,这是异化的表现。所以,失去自我认同的个体,往往会与真实的自我疏离。为了从他人身上寻求价值感,他们会改变对人对事的态度。个人不能保持自己的真实本性,因为他们必须按照别人的方式生活。

(二)爱的缺失

弗洛姆非常强调爱在心理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情感异化理论。在弗洛姆看来,爱是一种消除孤独,把人从孤立和疏离的世界中拯救出来的有效方法。相反,如果人们不关心他们的真爱,继续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对生活没有任何同情和耐心,那么他就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甚至与自己的关系。没有相互的爱、尊重和支持,就没有人能享受生活。当异化发生时,人对一切事物、所有人都变得冷漠。他们不再爱自己,形成了一种自我憎恨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停止爱或帮助别人,对世界没有同情心。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能成功地追求爱情,他们生活在一个所有人都冷漠和不真诚的世界里,这使他们成为世界的局外人。他们内心爱的丧失导致了他们的孤独和爱与外界的分离。最终,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都被扭曲了。爱的孤立和扭曲导致了人在环境中的异化和生存困境。在异化的影响下,人群中的所有人都充满了冷漠和敌意。于是,温暖的社会被取代。

在戏剧结尾,乔治和玛莎都驱除了内心的恶魔,在荒诞中找到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阿尔比在剧终所表现的,不仅是乔治和玛莎之间的妥协,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也充分体现了爱的力量。在这场游戏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不断重复着难以忍受的回忆和讽刺的话语,这给他们造成了创伤,但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他们最终会在爱中找到生存的意义。身体的“敲打”和灵魂的“折磨”,让家庭成员开始面对彼此,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乔治亲手“杀死”了这个孩子,把玛莎从脱离现实的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当他们共同面对现实世界时,也完成了从异化空间到理性空间的过渡,实现了家庭意义上的救赎。同时,也预示着他们最终将实现对真实家庭空间的占有,重新获得个人身份。可见,人类与社会主要是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爱是最重要的元素。换言之,人类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感受着包括异化在内的所有情感的存在。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人类世世代代的活动中,爱都是最永恒、最富有活力的主题。

四、结语

人的异化是西方近代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题之一。爱德华·阿尔比通过对两对夫妻言语和行为的描写,生动地向人们描述了家庭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而刻板的特征。作者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家庭伦理问题导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异化,尤其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异化。他们没有爱和宽容,只带来无限的冷漠和敌意,最亲近的人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本文通过分析乔治、玛莎、尼克和哈尼四个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起起伏伏,展现了他们的生存境遇,同时,在该剧的结尾,主人公克服了异化,这也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2]霍然.《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与荒诞派戏剧[J].时代文学(上),2010(03):138-139.

[3]邵春发.论《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男主人公的戀母情结[J].名作欣赏,2013(11):139-140.

[4]左进,俞东明.荒诞与解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二元对立[J].外语教学,2009,30(05):82-85.

(作者简介:甄旺,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弗洛姆弗吉尼亚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不乐多冤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