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摇篮

2023-05-30阮连明

东方收藏 2023年1期

摘要:前屿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技艺传承人,为福州乃至我国的雕刻工艺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前屿村;雕刻艺术;艺术摇篮

古时福州东郊东水关外、归善里钱屿墩风光旖旎,站在钱屿墩的松山岗上,置身山水间,举目古树参天、竹林翠微,环顾“东临鼓山岛,以观沧海茫”,远眺“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拂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500多年前,昌国(今福州)太守阮弥之入闽守疆,时值中原多故,无意东归,遂择居钱屿墩(今前屿)村,其三子贾夫、四子凿夫后裔子孙聚族于斯。自那以后,昌国阮氏一脉相承,谨记祖训;家声远播,世泽绵延;孙枝蕃衍,兰桂腾芳;英才辈出,国耀宗光。

一、前屿村第一代雕刻艺术传承人

1933—1938年,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与前屿村贤达,在前屿村阮公祠创办福建省教育实验区工读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技工学校),开设雕刻专业,招收前屿及附近村落的农家子弟,主要培养雕刻工艺技术人才,前屿村的阮宝灶、阮宝光、阮宝海、阮文瑞、阮文伙、阮文水、阮文和等入校学习。这在当时的福建省尚属首次,较为系统、完整、专业地以工读学校的形式培养雕刻工艺专业人才。前屿阮公祠工读学校雕刻专业,由福州象园雕刻艺术名家、老艺人柯经煊施教传授,他言传身教,培养了整整一代福州象园木雕的传承人(福州象园木雕工艺,于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学生阮宝光、阮文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木雕界的佼佼者、行业的领军人物。前屿阮公祠工读学校,开福建省雕刻工艺人才培养之先河,可谓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摇篮。

阮宝光在学期间,就显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悟性高、领悟快,可谓出类拔萃。他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雕刻艺术工作。1954年,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进修班深造,1956年被授予福州市“一等艺人”称号。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盆景根雕研究会名誉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担任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市雕刻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是福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福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員,民盟福州市委员会第七届常务委员。阮宝光擅长木、牙雕刻,与北京雕刻大师杨士惠在中国雕刻界享有“南阮北杨”的美誉。他的艺术创作,既传承了福州传统木雕技艺的精髓,又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拓展,激活作品的生命力,极具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具有永恒的魅力(见图)。1957年,其黄杨木雕《帮助小同学》《海防前哨》入选福建省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进行公开展出,并分别获得一、二等奖;1982年,木雕《巫山神女》被轻工部授予全国木雕作品“百花奖”评比优胜奖;象牙雕刻《走雨》《回娘家》被福建省博物馆(今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并被视为镇馆之宝。阮宝光德艺双馨,为福州雕刻艺术的传承和拓展奠定了深厚的发展基础,注入了旺盛的活力,引领福州雕刻艺术走向新的历程,贡献卓著。

阮文瑞学艺从木雕开始,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触类旁通、艺涉多门、技艺全面,象牙雕刻、寿山石刻、牛角雕、根雕、砚雕等样样精通,创作题材广博,探索雕刻艺术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沉浸式利用的融合,在传承创作中厚植时代精神风貌,又贴近传统文化,各个时期都有佳作问世,尽显老辣独到之功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阮文瑞创作的优秀作品包括黄杨木雕《卖余粮》《讲解双轮双铧犁》《海陆空军并肩作战》《边防战士》《打靶归来》、龙眼木雕《爆破手》等,先后选送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参展并获奖。阮文瑞与同事共同创作的黄杨木雕《炮战四组雕》——《高射炮》《拉炮》《加农炮》《牛拉炮》,获福州军区文艺创作奖,现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77年,他创作的黄杨木雕《白求恩大夫》被外交部选定为赠送加拿大领导人的国礼,现珍藏在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1956年11月,阮文瑞出席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第一届老艺人代表会议;1958年8月,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同年受聘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其传略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和《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为福建省雕刻艺术界著名的老一辈艺术大师。

阮文钊,前屿村雕刻界的前辈,颇为出名,是福建雕刻艺术界著名的艺术大师。1930年,他进入福州总督后街马桢记图章店学艺,师从林元水。其善于应用传统技法雕刻各种印钮、高浮雕及古兽等,尤喜雕刻螭虎、龙等,亦善刻仿古摆件,饶有古意,造型浑朴,刀法简练。他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莲蟹》,参展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后被选送到日本展出;作品《螃蟹荷叶》参展日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1955年4月,阮文钊与福州石刻东门流派等16位各怀绝技的石雕高手,响应政府号召,在福州后屿村创办福州寿山石雕行业史上第一个由艺人自发成立的生产合作社——福州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其从一开始就颇受行业的拥护,16位创办人被业内赞誉为“十六罗汉”。1958年,该合作社与福州鼓楼区图章供销组合并成立福州市石雕厂,后改称福州工艺石雕厂。上世纪70年代,福州原有的石雕厂、牙雕厂、木雕厂合并,成立福州雕刻总厂,成为福建省、福州市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窗口。从合作社创办开始,阮文钊就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出色的组织经营能力,以及对各种雕刻石材独到的鉴定才能,全面负责工厂的产、供、销业务,成为工厂材料采购、产品研发、成品销售的核心人物,为合作社、福州石雕厂、福州市石雕厂、福州雕刻总厂的不断壮大、走向辉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等也先后参观福州雕刻总厂,对阮文钊创作的艺术珍品赞不绝口、高度肯定。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后的阮文钊在福州五四路开设寿山石雕著名的品牌店“三山斋”,继续为福州寿山石雕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余热。可以说,阮文钊作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为福州雕刻艺术的传承和拓展,为福州雕刻艺术走出福建、走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奉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阮宝光、阮文瑞等作为前屿阮公祠工读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雕刻艺术家,阮文钊等作为前屿村走出来的前辈雕刻艺术家,他们的雕刻艺术、雕刻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早已跨越万水千山,享誉海内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谱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守护、创新和发展,为铸牢和弘扬中华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前屿村第二代雕刻艺术传承人

历经家族的传承、族群的传承、父子的传承,雕刻工艺成为前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统项目,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前屿村阮章霖、阮文涛、阮榕俤、阮宝钟、阮章钦、阮枝英、阮章玉、阮章州、阮细妹、阮惠文、阮章德、阮章振、阮金兰等成为雕刻艺术的第二代传承人。其中,阮章霖、阮章钦、阮枝英为代表性传承人。

阮章霖,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师周宝庭、林寿煁。其擅长人物、花鸟、古兽、印钮及博古器皿雕刻,以雕工细腻、刀法浑厚、构思独特而著称艺坛,先后被评为中国石刻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特级名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阮章霖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极具学者风度。从艺60多年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佳作不断,其作品寿山石雕《嫦娥奔月》《觉醒》《收租院》《长征组雕》《飞夺泸定桥》《唐僧取经》《红色闽西组雕》《蛟洋文昌阁》《鸟笼》《睡仙》《十宝石章》《九龙戏珠》《三罗汉》《求偶鸡》《九鲤朝阳》《火眼金睛》《八仙舟》《祝寿图》《渔翁钮方章》《坐姿送子观音》《海的女儿》《千载寿》《九宝连环章》《羲之爱鹅钮章》等,分别在全国及省市各级大展中获奖,有的被国家及省市各级博物馆收为镇馆之宝。此外,其作品还多次前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地区举办展览和交流。1996年,阮章霖受邀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个人作品展,其雕刻艺术震惊了许多参观者,轰动效应远播整个东南亚地区。2011年2月,福州三坊七巷成功举办阮章霖雕刻艺术传承展览。阮章霖科班出身,创作之余,还不断研究雕刻艺术的理论和经验,其论文《艺海半世纪  佳作满春秋》刊登在《福州寿山石雕元老论文集》之中。

阮章钦,阮文瑞大师第三子,从小随父学艺,刻苦钻研、传承了父亲的雕刻技艺,擅长木、牙雕人物及動物雕刻,后转向寿山石雕刻。其在创作上,既体现象园木雕流派的风格,又与时俱进创新拓展。他的寿山石人物雕刻,善于构图造型、巧色运用,雕刻的人物古朴凝重、形象逼真。同时在薄意、浮雕、印钮的雕刻上,造诣很高、独树一帜。

阮枝英,阮文瑞大师女儿。父教女承,兢兢业业,学有所成。其擅长木、牙雕的人物雕刻,尤精寿星、仕女、弥勒、观世音等题材,技艺精湛,享誉在外,不愧为阮家第二代女性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物。

三、改革开放促使前屿村进入崭新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文化事业进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雕刻艺术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阮邦曦、阮国鸣、阮耀霖、阮文琼、阮邦煌等成为前屿村第三代雕刻艺术的传承人,其中,阮邦曦为代表性传承人。

阮邦曦,雕刻大师阮章霖的儿子,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专业。他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雕刻技术,擅长人物、花鸟、古兽及博古器皿雕刻。其作品《菊山螃蟹笔篓》《八仙过海》《文房四宝》《三多如意篮》《福寿连环瓶》《古兽八件》《萋鸟图》《鸟笼》《盘丝洞》《四季花香》《闽东组雕》《逢》《东方朔偷桃》《美人鱼》《群芳揽胜》《九宝连环章》《人物组雕刻》《澳门风光》《主教的教堂》《三顾茅庐》《花仙子》《三娘教子》《麻姑献寿》《笑指山林别有天》《瑞兽章》《古兽细钮章》《玉螭戏珠》《古兽》《水龙吟》《西游记》《渔翁得利》《唐韵》《山水清音》等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各级专业大赛中屡获殊荣,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赏,并多次获奖,有的作品被博物馆收为镇馆之作,多家报刊刊载其作品。科班出身的他,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专业论文,散见于各类专业刊物,是前屿村走出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发展前途的第三代雕刻艺术精英。阮邦曦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八闽工匠、福州市寿山石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福建省商贸学校专业讲师,被聘为福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前屿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五位工艺美术大师,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诸多国家的雕刻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慕名来到前屿村,参观考察、加工交易。许多前屿村后生也走出家门,从事雕刻艺术品的交流交易,如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前屿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与雕刻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1975—1980年,福州石雕厂在前屿村创办石雕刻产品来料加工厂,数十位前屿村民参加外销雕刻产品的来料加工,为福州石雕厂外贸产品订单的完成贡献了前屿力量。

四、总结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正在被深入、广泛地挖掘。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前屿村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积极培育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雕刻工艺大师,赓续文脉,讴歌时代,守正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实际行动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未来,努力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勋主编.赏石天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阮章桂主编.阮文瑞雕刻艺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

[3]林世榕.福州阮氏宗谱[M].福州:福州阮氏宗谱编撰委员会,2019.

作者简介:

阮连明(1954—),男,汉族,福建福州人。长期在高校工作。现任福建师范大学老年书画摄影艺术协会理事兼秘书长、福建省老艺协求精书法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阮氏委员会福州办事处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