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2023-05-30刘芳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摘  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英语要切实地落实好课程思政,而教材内容的重构和优化是关键的一环。文章首先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大一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现状,及《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說教程1》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和优化的策略,即增补教材内容并丰富教学活动、替换脱离学情实际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情需要改造教材内容、剔除重复或不合理的教材内容。最后,文章强调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和优化需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材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24-04

教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教学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学生。课程思政的内容必须切合学生真实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境,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促进他们的学习投入,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对教材进行评估,领会教材理念,结合学生特点深挖教材内涵,关注其隐性育人目标,进而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增补、剔除、替换和改造,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和分享,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通过打造英语学习、价值引领、思想塑造及情感融为一体的生动课堂,最终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特点与学情

笔者对丽江文化旅游学院251名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了他们在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现状、大学生活、自主学习及课程思政等方面的信息。调查显示,在学习动机方面,80%以上的学生渴望过四六级,约有60%的学生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在英语学习方面,超过60%的学生感到吃力,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感觉一般,而自认为学得轻松的学生只占到了5%左右。对于教材,约85%的学生认为现行使用的教材对他们的适合程度只是一般,4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没意思,约30%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过大,超过85%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疑教师和教材的经历。在自主学习方面,近一半的学生课下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不布置任务就不学习,且每周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绝大部分学生对课下实践和探究性任务表示欢迎,认为可以让自己得到提高和锻炼。在课程思政方面,约75%的学生认为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很有用,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思想引导,并且超过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能影响到他们的道德品质。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的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课下观看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电影或视频、课堂开展互动讨论以及老师和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和看法。学生普遍希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侧重与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融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个人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及大学生的情感诉求。约55%的学生表示对丽江当地文化完全不了解,但有兴趣、想要了解的学生比例达到99%。在个人生活方面,近一半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花在刷手机和打游戏上,会用App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学生只占20%,会上网浏览社会新闻的学生只占到了2%。高达8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严重“社恐”或轻微“社恐”,且他们很讨厌这种感觉,想要做出改变。

基于该调查,学生特点总结如下:1. 一方面,希望通过学习英语增加自身的职场竞争力,重视四六级考试,但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课下学习的自律能力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对课下的实践探究性任务感兴趣。2. 普遍认为当前使用的教材对他们来说适合程度一般,不适合的主要原因是枯燥乏味和难度过大。3. 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并不反感,并且对本土文化有兴趣。4. 生活方式深受网络影响,对网络有依赖,但又渴望改变、渴望与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5.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意识仍有待加强。

(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

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教材的利用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对9位“大学英语1”任课教师的同事进行了访谈。总体上,他们对《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教材编排结构及选材持比较满意的态度,但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学生基础差,而该教材的容量和难度都偏大;2. 听力练习的习题设置不太合理,一些选择题不用听就能选出答案,而部分填空和问答题难度偏大;3. 教材上很多讨论话题脱离实际,无法在实际教学中采用;4. 中西文化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材内容的重构与优化策略

(一)增补教材内容并丰富教学活动

现有教材和课程资源的优势在于内容已成体系,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编写理念为指导,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基础。现有教学素材无法有效实现思政育人,仍需拓展思政深度和广度[1]。面对特定的学生群体,教师需结合教学需求及学生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并依据教材的隐性育人目标进行知识及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中本土文化元素极度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教学素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点,活化课外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增补[2]。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Music everywhere”时,可以结合学校的地域文化,融入丽江纳西古乐的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元素及乐器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课余走进丽江古城,亲身去感受这项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魅力。再如,第一单元“Small actions, big results”的话题讨论部分是关于一位印度荒岛植树人的故事,在课堂讨论时,不仅可以结合中国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探讨其中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补充如杨善洲、马永顺等中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事迹,并推送相关的电影和视频,让学生课下了解并学习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不仅有助于实现教材的育人目标,还能让学生领略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教材中中国文化的不足还可能会误导学生,让他们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重,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认识不同文化与文明的长处和不足[3]。例如,第六单元“Tell me why”是关于好奇心和儿童教育的话题,其中的新闻听力是关于芬兰教育的成功。教材讲到的虽是事实,但由于只说了外国教育的好,这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西式教育优于中式教育。如教材中提到芬兰学生连续多年位列世界前列,但学生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国学生的排名同样位列世界前列,甚至常常排名第一。教师可以补充近些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数据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中式教育的优势,还可以用雨课堂推送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让学生课下观看,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教材通常缺乏时效性,而学生大多不关注时事新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社会新闻和热点,与时俱进促教学。例如,第一单元“Small actions, big results”和第七单元“The livable city”是关于节约用水、低碳环保的话题。在教学时,就可以增加相关社会新闻和事件的素材,如有关COP15、COP26、世界地球日活动及全球变暖等相关英语新闻,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及当前形势,明确中国当前的“双碳”目标,从而激发他们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的热情。再比如,第七单元新闻听力中有一篇是关于中国城市排名的,其中提到的数据是2018年的,在学习时可以补充最新的2022年中国14个城市入选全球120个金融中心的新闻,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

很多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对课外实践活动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基础上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其自主学习形式。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Small actions, big results”时,就可针对校园里的不良现象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到校园捡垃圾、垃圾分类、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让学生们亲身去体会自己的“小行为”能带来的“大结果”。

(二)替换脱离学情实际的教材内容

替换的策略即将教材中不合理或者不符合实际学情的内容进行更换。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教材不是目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换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对于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加以替换。例如,第二单元“Connecting to nature”的讨论部分涉及塞伦盖蒂及东非游猎的话题,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根本无话可说。这一单元设置在开学初期,这个话题无法激起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意愿,更起不到锻炼口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将讨论话题加以更换,让学生谈谈丽江的自然环境。因为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熟悉并有话可说。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情况,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学校、大学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家国情怀在学校层面的一种体现。

对于教材中难度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替换降低难度。例如,第四单元里关于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听力练习,很适合给艺术系的学生听,但他们基础相对较差,难以听懂。教师可在网络上找马友友的相关视频介绍,通过剪辑保留教材音频中相似的内容并加上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在艺术系学生的课堂上用视频替换教材音频。首先,视频比起音频难度降低很多,基础差的学生更容易听懂,从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其次,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并聆听马友友的演奏,更深刻地了解艺术家及其音乐。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聆听顶级艺术家的演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熏陶。

(三)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情需要改造教材内容

很多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动力源自四级考试,教材上的听力的3种类型(对话、短文及新闻)与四级考试是一致的,但四级听力的选择题中只有选项,没有问题,问题要考生在音频中去听,而教材上的每一题都可以先看到问题。这使得很多题目根本不用听就能选出正确答案,根本起不到练习作用,导致备考四级的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学习。由于这类学生占比较大,在教学中,就需要对教材內容加以改造,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如果将课本上的选择题选项放到电脑屏幕上,听的时候可以不必用教材,每一题的问题由教师在音频结束时念出来,整个过程模拟了四级考试的听力,就能大大提高备考四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普遍自律能力差,课下自主学习时间少,对教材的利用率低。鉴于此,可以将教材上的素材加以改造,变成适合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材料。例如,可以将教材上比较难的篇章听力改造成句子听写或者是填空听写,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让他们在群里打卡展示完成情况,督促他们课下自主学习,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学校教育结束之后继续自主高效地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知识,满足社会和自我发展需求[4]。

教材每单元都有TED演讲部分,里面的演讲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声情并茂,是绝佳的英语学习素材。由于课时有限,该部分通常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虽然教材有配套的光盘资源,自主使用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对此,可以通过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加以解决,如将原本储存在光盘里的TED视频上传到雨课堂,并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让他们随时随地,打开微信就能观看。教材上选取的TED演讲视频大都几分钟就能看完,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能促使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

(四)剔除重复或不合理的教材内容

《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了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考虑到一般高校通常只教六个单元的现状,有选择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剔除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优先考虑剔除相似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教材的重复感,以免产生学习上的厌倦。例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节约用水,第三单元是关于绿色出行,第七单元又是宜居城市,这三个单元都涉及绿色环保的话题,因此可以首先考虑剔除其中的内容。

其次,教材内容存在一些信息不明确的地方,很多讨论的话题,教材都只给出了一张图片和一句简单的描述,图片里的事件的信息不太明确,在网上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很难进行深层次讨论。例如,第五单元“Give thanks”中给出一张几个印度男孩双手合十的照片,并配文“在北印度马那里的一所学校,男孩们在说谢谢”。讨论话题是“他们是因为什么而表达感谢?”对此,学生会觉得一头雾水,只能靠猜测和想象,这对他们思想意识上的引导意义并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该部分剔除。

另外,教材在某些习题的设置上也不合理。例如,第七单元第一篇新闻听力的第一句为“Unofficial Chinese city tier rankings, though unendorsed by the government, are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media and by businesses looking to identify new opportunities.”习题中的选择题是让根据这一句来预测整篇新闻的内容。正确答案是“How city rankings are created and why some top ranking cities attract people.” 事实上,预测题本属开放性问题,这里文章的第一句和后面的内容并没有必然联系,另一个选项“Why Chinese city rankings are unofficial and not recognized.” 在逻辑上似乎更合理。因此,该题目的意义不大,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其剔除,还可以借此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性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结语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思政版大学英语教材大量涌现,这一类教材确实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包含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但通用的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每所高校师生教学和思政的需求,因为它们无法考虑到每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生水平和特点、专业的差异及地域文化因素等。因此,教师应基于具体学情,通过增补、替换、改造和剔除等手段优化现有教材,这对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都是必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材重构基于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學情,是为特定学生群体进行的“私人订制”,能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基础和现实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2021(02):18-24.

[2] 刘芳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为例[J]. 校园英语,2022(12):114-116.

[3] 刘正光,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2020(05):21-29.

[4] 徐锦芬. 外语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 外语界,2020(06):26-32.

[5] 张伟俊. 初中数学教材重构的内涵、原则与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0(22):57-60.

(荐稿人:王晓梅,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