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导入探析

2023-05-30陶元媛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陶元媛

摘  要:作为课堂教學的第一环节,教学导入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如何实施高质量的教学导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导入要遵循针对性、简洁性、多样性和启发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教学导入的方法有时事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典型案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和复习导入法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010-04

一、教学导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由王彦才、郭翠菊主编的《现代教师教学技能》一书中写道:“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1]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导入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开展,甚至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析如何高质量地进行课堂导入,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抽象概念、理论和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意识形态性较强,与其他课程相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的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所以教师需要设计精彩的教学导入,产生先声夺人之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后面的教学环节,例如开展前测、小组讨论、师生活动、后测、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反之,低效的课堂导入只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长久的注意,影响师生互动和情感沟通,也难以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3]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讲好思政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近些年来,为了使思政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高校都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升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但是,高校也要清醒地看到,有的课堂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讲好思政课,涉及多个教学环节的顺畅衔接,但都需要通过教学导入这一环节来开始。巧妙设计的教学导入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教学内容中;二是加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四是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总之,教学导入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大重要因素,要将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就要对教学导入进行精心设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导入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提出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4]。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指示,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很多思政课教师也转变了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导入对提高教学实效和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充分重视教学导入的使用,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然而,并不是所有运用教学导入的教师都能用好教学导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导入,比如导入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导入的形式过于单一、导入时间过长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思政课教学导入要遵循三大针对性原则:一是导入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导入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在导入内容选择上,教师要对大量素材进行鉴别,挑选出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关联度最高、最能突出和阐释主题的导入素材,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有些教师认为“导入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所运用的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甚至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将学生的思想引到了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方向”[5]。这样的导入即使内容生动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和形式上的互动,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更谈不上达到育人的效果。二是授课对象的针对性。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导入素材有很多,究竟要用什么样的素材进行导入,还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选择教学导入材料时应有所区别。根据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案例导入,有助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理解所学的知识。三是课程性质的针对性。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相关知识的传授,夯实学生思想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有科学思维、有理想信念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教师在选择导入素材时,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不能为哗众取宠而选择一些所谓为追求历史真相的“新发现”“新解读”“新结论”而陷入“雷区”。

(二)导入要有简洁性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顿饭的话,那么,导入就如同一道开胃小菜,不是一顿饭的主菜或主食。虽然教学导入对提高教学实效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只是前奏而不是主旋律,因此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目前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到50分钟,如果导入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越简洁,用的时间越少,越能保证主题内容学习的时间及深度,也越能有效完成学习目标。

(三)导入要有多样性

导入是一节课学习的前奏,每次课都应有课堂导入,所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章节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导入方式,使导入更灵活多样、引人入胜。如果教师每次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导入,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有些教师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内容引入新课,老调重弹,时间久了让学生感到枯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他们上课时比较严肃,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如何在教学导入中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导入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6]所以,教学导入必须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敞开思维之门,引导学生发现当代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虽然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高校思政课、同一门思政课中不同授课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导入方式。也就是说,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一)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法就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开启一节课的好头。笔者主张时事导入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所以教师上课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廓清困扰学生的思想迷雾,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二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很关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如果教师巧妙地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政课堂,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但教师在选择时事热点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时效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是时效性。时事热点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更新速度非常快、内容也很多。面对丰富多彩的国内外时事热点,思政课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将学生最关注的时政热点和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的热点引入到教学中。二是现实性。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要选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时政材料,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三是针对性。导入时政热点是为讲授新课做引子的,所以选取的热点材料必须与教学内容高度结合。否则,不管选取的热点学生多么感兴趣、多么踊跃地参与讨论,这个导入都是无效的。例如,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恰逢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引爆网络。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思考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引起全网热议和集体声讨,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对这个热点十分关注,议论纷纷。然后笔者告诉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外国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我們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并开启了新课的学习。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的进步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家都高度重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认识冲突的方式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暂时处以疑惑不解而又想寻求解答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武装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总兵力、正规军、地方军、辖区人口、辖区面积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武装力量上处于弱势,甚至可以说双方力量悬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只用三年就战胜国民党并夺取全国政权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答案蕴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中。

(三)典型案例导入法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典型案例导入就是“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事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导致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用典型案例导入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具体化,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进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三大法宝之一的“党的建设”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用“黄克功案件”和“团长古城杀妻案”这两个典型案例导入新课,将两党对“功臣杀人案”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进行对比,并讲述了当时日本全面侵华前线缺能打仗的干部,而黄克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干部,引发学生讨论该不该枪毙黄克功?毛泽东为什么要判处黄克功死刑?如果你是当时的百姓,面对不同处理的这两个政党,你会选择谁?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自然地进入课堂互动和学习的良好状态。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具有调节情感的功效,并且现在的大学生也喜欢听音乐,所以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更容易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政课以知识为载体,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注重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时,笔者播放《东方红》这首歌;在讲授“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时,笔者播放《七子之歌》这首歌导入新课。歌曲播放后,一部分学生就开始跟着哼唱起来,后来越来越多学生加入其中,最后变成了大合唱。课后学生反馈说这种导入方式既轻松有趣,又增进了他们对毛泽东和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在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笔者播放新华社“神曲”《四个全面》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倾听这首旋律感强又通俗易懂的说唱歌曲时,增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五)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通过复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旧知识导入新课,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这个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进而引出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在讲授“概论”第九章“贯彻新发展理念”时,先让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我国新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我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以此自然地引出新课。

参考文献:

[1] 王彦才,郭翠菊. 现代教师教学技能[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2.

[2] 習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7-378.

[3] 闫翔,苏平燕,薛小东,等.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2021(02):100-103.

[4] 袁毓玲. 守正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研究[J]. 高教学刊,2019(23):30-32+35.

[5] 张玉.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课堂导入[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03):60-63.

[6]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5.

[7] 彭迎春.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导入探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90-91+109.

(荐稿人:关振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教学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