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谱写吉林“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篇章

2023-05-30仲昭曦

新长征 2023年3期
关键词:吉林文化遗产一带

仲昭曦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遗”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但要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而且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同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重点,开辟数字化新篇章。

我省“非遗”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拥有人类非遗2项,国家级非遗55项,省级非遗447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化的血脉,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吉林形象,扩大吉林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若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就需借助国际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空间,我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

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数字化建设新目标。如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则需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融入21世纪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大潮,数字化发展将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迈上新台阶。我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与国家推行的数字“一带一路”建设相呼应。现有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不够全面,体例不够规范,更新不够及时,数字化保护程度不足。要有规划、分层次地开展数字化“非遗”资源建设,加强“非遗”数据库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积极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数据存储、数据整合功能,构建一个内容全面、应用方便、数据可靠、信息安全、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为推动“非遗”抢救、保护、传承作出贡献。同时,要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运用AR/VR互动技术、UE4三维建模技术、720°HDR高清全景技术来提升“非遗”展示和传播效果,利用AI智能数字人担任解说员来增强“非遗”吸引力和感染力,发行“吉林非遗”数字藏品讓人们可以永久欣赏和珍藏“非遗”的多元文化价值,以数字赋能“非遗”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设数字“非遗”街区、数字“非遗”生态保护区,为“非遗”的整体保护和全面传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

借助国际化平台,采取数字化建设新举措。我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要做到在尊重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丰富底蕴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文化管理部门的行政指导、相关机构的具体操作、“非遗”传承人的积极配合、中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一是充足的资金是确保“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基石。仅凭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非遗”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各级部门要想方设法吸纳更多的国内外社会资金。比如,“一带一路”在“资金融通”方面的政策吸引了一些沿线国家的资本投入,政府应因势利导,把一部分外资投入到我省“非遗”数字保护专项活动中,并根据“非遗”项目的级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联度,有重点、有选择、有比例地投放资金,优化资金的使用,以使投资回报最大化,便于吸引更多外资注入,保障“非遗”数字化建设的良性运转。二是“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公共文化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力推动省级、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增强“非遗”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并积极引导“非遗”数字内容从趣味性、娱乐性向知识性、科学性跃升,真正体现“非遗”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国际交流价值。借助国际平台,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省份开展馆际合作,推动“非遗”数据的共建共享及创新性转化,从而促进保护与传承。三是“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播与传承的核心主体。要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他们直接参与到“非遗”数字化建设当中,在制作数据库时,要虚心请教“非遗”传承人的想法与意见,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专业话语权,突出展现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同时,要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媒介素养、自我传播意识、自媒体基本操作能力,不仅依靠政府机构来促进我省“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更要发挥他们自身作为传承人的资源和优势。传承人可借助短视频等现代技术形式,包装、宣传“非遗”,以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要积极组织优秀“非遗”传承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省份的“非遗”优秀传承人进行互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交流借鉴、互通有无,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遗”数字化的共同发展。四是中高等院校作为现代应用技术创新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学术单位,对“非遗”的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动员中高等院校积极加入到“非遗”数字化建设中,培养大批专业化人才。如在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增设学科专业目录,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与实践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和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发挥高校教师的文学、艺术、民俗、医学等专业理论优势和数字化技术优势,结合“非遗”传承人实践经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要积极协调相关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院校进行校际合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加深对中国“非遗”、吉林“非遗”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热情,进而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强调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讲好新时代吉林故事,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正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我省“非遗”的发展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化平台,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谱写我省“非遗”保护与传承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吉林文化遗产一带
与文化遗产相遇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卷
吉林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