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宜”的造物法则

2023-05-30刘璐

东方收藏 2023年1期
关键词:考工造物设计

摘要:古代造物法则是不同时代精神文化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而在中国诸多的传统造物思想中,“宜”是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经典名家思想和具体人造物规律,从六大方面探究“宜”的人造物规律,包括文质相宜、与人相宜、与法相宜、与时相宜、因地制宜、与礼相宜。从而指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自然,体现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特质和实用技艺。希望通过对“宜”的造物法则的梳理及阐述,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方式。

关键词:宜;造物法则;《考工记》

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经濟基础、审美水平的产物,同时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古代工匠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物质文明,每个人造物中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生存观念和创造思维。人造物中体现的古代造物法则是古人智慧的凝聚,研究造物设计的理念和法则是探索不同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观念最早是孟子针对作战情况提出的,后来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上至皇室活动,小到田间劳作。古人把天、地、人三者综合起来看作是宇宙间的基本元素,从艺术到科学乃至日常生活到处都渗透着天、地、人“三才”思想,其讲究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以及对待万事万物的虔诚之心。设计之理中,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造物之理,即“宜”,与事理相宜。与事理相宜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关系、时间、空间、生产工具等,实现人造物的各相宜性。“宜”的造物法则和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包括文质相宜、与人相宜、与法相宜、与时相宜、因地制宜、与礼相宜。

一、文质相宜

中国古代关于文质相宜的人造物思想,最初见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质是指朴质、朴实,文是指装饰、修饰,野是指粗俗、粗野,史是指虚浮、浮华。“彬彬”的意思是指配合协调,追求一种不偏不倚的适度、中正、和谐之境,这与“宜”的核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文质彬彬是实用性和修饰性兼顾的设计观,文胜质、质胜文都是违背中庸原则的,二者需要符合当时仁礼的要求并做到融合统一。因此,文质相宜的造物法讲究通过内在功能的和谐,帮助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又通过外在形式的美观,传达物品的美学价值。

实用功能是工匠在造物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代文人李渔主张造物从实用功能出发,反对制作一些华而不实的玩乐之物。其著作《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记载道:“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雨为贵。有的画栋雕梁,琼楼玉栏。但止能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于太敞,而病之过峻。故柱不可长,长为招雨之媒;门不可多,多为匿风所蔽;务使虚实相零点五,大小得宜也。”[2]他认为在房屋建筑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能遮风挡雨、冬暖夏凉,不能过分追求装饰的华丽性。精神层面对应主观世界,强调设计能够作为一种精神或态度指引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和本质,通过设计互动,在纷杂的社会中感受到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找到自我价值。在精神层面,李渔主张在居室内部装饰方面体现个人审美,物品排列呈八字形、四方体、梅花体等都过于呆板,而品字形或火字格较为灵活,更能体现出疏密有致的协调关系,体现出节奏美和韵律美。

文质相宜不仅追求造物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更体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如宋代陶瓷釉色丰富、造型优美,有着恰当的比例和尺度(流与口平行),有瓜棱形、花瓣形等。装饰图案包括飞鸟鱼虫、缠枝花等植物图案,线条灵动优美,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同时体现出宋代追求清新典雅的精神面貌。元代青花瓷造型多为大盘、大碗,花纹繁复,呈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反映出游牧民族豪放的饮食习惯与个性。

二、与人相宜

在工艺美术造物中,陶鬶的造型发生了变化,从三实足变为三空足,把手也做成绳纽状[3],究其原因,是人的使用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想使造物实践做到“宜”,造物者就需要以人的视角思考,兼顾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考虑到使用者的使用全过程,多设计有利于人使用的、精美的器具。《考工记》中关于与人相宜的造物原则有许多精妙的言论,如在造车方面:“车轮已崇,则于人不能登也。车轮已庳,则于人马终古登阤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坐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车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于车轐焉,高四尺也;加人长八尺,以登下为节。”[4]通俗地说,如果轮子太高,人就不方便登车;如果轮子太低,拉车的马也很费力,对人也不好,所以各种类型的车轮都要按照实际使用要求设定适当的长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气质,设计正是要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的家具制作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巅峰。明式家具形成了简、厚、精、雅的艺术特色,有着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意匠美。其注重材料美,采用黄花梨、紫檀木等硬木,色泽典雅,结实耐用,不加油漆经过打磨就显示出材料本身的美感;注重造型美,各式各样的造型体现出中国工匠的创造智慧,包括交椅、圈椅、官帽椅、太师椅等,椅子的整体尺寸、扶手的高度和弧度、靠背的曲度等基本上都达到了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用舒适。另外,整体造型舒适优美、庄重严谨,体现了廉洁端正、宽容大方的礼制规范。这些都反映了工匠逐步考虑到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明代诗人李渔曾主张“利于身”的设计原则,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女子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服缟素,此称为与人相称者也。”他认为,人在着装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穿衣搭配应该考虑到与貌相宜、与人相称。设计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应当随着内心的变化和当下的需要随时调整。荀子也强调人与物关系中的自主意识,注重人造物的实际应用,提出重己役物的思想,希望人能以主体意识对待物,使物为人用,形成一种自尊自爱的人格力量。

三、与物相宜

一物有一物之性,一物有一物之理,造物设计必须对材料属性、质地、肌理,以及物与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等进行考究,并根据物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考工记》中提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审曲面势是指充分考虑物质材料的特性,并仔细观测材料的曲直变化。宜物法则之中也体现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如师法自然、敬天惜物、大巧若拙等。

古人对材料的重视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造物思想。《考工记》中记载:“凡斩毂之道,必矩之于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阴,以齐诸其阳也,而毂虽敝不蒿。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可以看出,古人注意到了树的向阳面与背阳面木材质地的不同。书中也总结出用材的成功经验:“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强调用材要合理,不能大材、小材配用。如果造物設计行为违背物性,那么人造物的功能就无法正常实现,预期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只有顺应天地之性、自然之势,材料各得其所、各得其宜,才能使造物设计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与物相宜的原则还体现在最大程度发挥物力,节省人力、杜绝浪费上。《淮南鸿烈》云:“百围之木,斩之为牺尊,镂之以剞劂,杂之以青黄,华藻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断于沟中,壹比牺尊、沟内之断,其丑美有间矣,然失木性钧矣。”[5]稀有的巨木不宜用来雕镂,正因过度的装饰,才使得栋梁之材没有做到物尽其用。《道德经》说“大巧因自然以成器。”宋代玉雕巧色就是对物性最大程度的利用,巧色雕要求玉工在雕琢之前充分仔细观察玉的造型和颜色花纹,从而雕刻出合适的主题。巧色雕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可以化腐成奇、变劣为优,在玉石本身的瑕疵基础上进行创作,呈现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艺术效果。

四、与时相宜

“时”即“天时”,指大自然的时序及运转规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对于“时”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农耕方面,而且体现在祭祀、婚嫁、出行、设宴、造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工记》中记述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山石有时以泐;河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也。”天时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气象,提醒我们要抓住时机进行生产活动。不同的时令节气有不同的造物需求,也会造就不同的人造物属性。

《考工记》中关于弓箭的制作:“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潘。”对于弓的制作要利用好春夏秋冬四季时间,从原材料的获取到制作都需要顺应时节。在《考工记·制车篇》中有关天文星象的记载,指出尽管有优良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却不能设计制造出好的器物,那是因为没有顺应自然规律。另外,与时相宜还体现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重视人伦道德。如《礼记·月令·孟春》曰:“是月也……命祀山霖川泽,祭品毋用化。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脚、毋靡毋卵。”[6]按时令节气生产作业,才能使自然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时”也体现着变化,因此在造物时要随机应变、因时而变,顺时而为。《礼记礼器》中记载:“作大事必顺天时。”造物不仅要顺应自然时序,而且要随着社会时代变化,这样才能使人造物保持吸引力。

五、因地制宜

地域环境的差异造就不同的人文习俗、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造物方法。这些造物方法是一个地域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地大物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体现。因地制宜在生活器具、园林建筑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力,首先体现在自然、气象、地理地质条件等方面,如诗人李渔就在营建园亭方面别出心裁,力图达到“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攘一确,必令出自己哉,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但颇饶别致”,他认为根据自然原有的地形,低处建楼宇,高处造房屋,湿处挖池塘,干处建亭台,此为因地制宜之法[7]。在生活器具方面,《考工记》提到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国的削、吴粤的剑拿到其他地方制作就不能称为良品,这就是地域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另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风土人情呈现出多样性,古代的造物设计者同时也注重风俗习惯对造物的影响。《韩非子》中记载鲁国人善于编织,因此想要迁到越国营商。然而有人说:“再高超的编织技艺也不会被越国人接受,因为越国人都是光脚行走不穿鞋,披散头发不戴帽子。”这个寓言故事,表明人造物受地域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要考虑物的实际应用性。

六、与礼相宜

孔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规范着所有人的行为。中国古代造物历史悠久,在宫室、家具、容器、乐器、服饰等方面都有各自遵循的古制。《礼记·器》中记述道:“礼也者,合于天,布置于地财,顺于鬼神,和于人,理万物者也。”礼,是万物顺利发展的基础规范。

《考工记》所记载的王城之制中,建筑的开间数量、布局、色彩、屋顶的样式、装饰(如脊兽的数量)、门的数量等都有着明确的等级规定,需要遵守礼制规定。在礼乐文明之下的建筑艺术,不仅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功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礼制的约束力,其对造物设计最深刻的影响便是等级性,而这制约着工匠们的自由创作。

“变通者,趣时者也”,主张万事万物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革才能持续发展。繁琐的礼制虽有泥古、维护旧传统的一方面,但同时也有顺应时代的一面。《礼记》中提到的“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讲究礼的基本准则:首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迁,然后需要遵守伦理道德准则,注意不同的社会情况,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社会身份是否与之相匹配。

七、结语

造物设计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制定的一种计划,需要兼顾各种因素,考虑实用性、利人性、物性、礼制规范,结合时令节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即相宜的状态,实现造物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协调。造物设计作为一种创造合理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的手段、途径和价值本质,对于现代日常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悠悠数千载的中华文明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泉,我们应当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吸收工艺美学思想、传统造物思维,从本土文化中发掘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力求达到“宜”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孙敏强译注.闲情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4]闻人军译注.考工记注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毋燕燕.礼记(单篇别行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

[7]邱春林.设计生活——论李渔的设计艺术宗旨[J].包装工程,2005(02):147-149+157.

作者简介:

刘璐(199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管理。

猜你喜欢

考工造物设计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