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模样
2023-05-30吴斌
吴斌
按仓颉造字的初衷,会意字“春”即是“三人日”。“三人”即众。春,就是众人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尽情享受美好。
春天除了“春色恼人眠不得”的美好,还在于能给人一种使命感。《夏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每年的孟春,了解民情的使臣都要摇着铃铛在大路上晓谕百姓:新春伊始,为官者要相互规劝,农工则通过技艺展示相互提出改进意见,违令者将会受到处罚。这是在向天地宣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后人将这条训诫演绎成了流传久远的箴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可是,近两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季节的日常,人与大自然时不时地被隔绝在不同的空间。
2020 年春,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一个春天,女儿女婿都战斗在抗疫第一线。那时,父亲还在世,住城北的老屋,他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仿佛离世两年的母亲还和他执手相伴。春节期间,屈指可数的几个家人却分三个隔离区过大年。我帮形单影只的父亲请了一个护工在家照顾,吃的多少、荤素、咸淡都无所谓,倒是戴口罩把本来肺活量就弱的他呼吸憋坏了。两个外孙女跟我们宅家。大人每天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在逼仄的空间从卧室到客厅再到厨房踱步;小孩除了上网课,整日拿着手机在狭小的书房从游戏到抖音不知疲倦地玩耍。正好有一场春雪降临,隔着窗户观赏,飘飞的舞姿略显零乱匆忙,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悄无声息的,唯恐春姑娘的嗔怪,还没有接地气就变成了水。下半年疫情缓解,我与几个退休的同事开车到安徽的小岗村、浙江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走了一遭。那是一场怀揣敬畏的怀旧游。我们是以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身份去亲身感受曾经礼敬的“旗帜”,之前效仿的典范。那是上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春天的故事”。
2021年春,91岁的老父亲挺过了疫情,却没抗过衰老。农历的春天还没有到来,父亲就辞世了。我成了这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大人”。春节必须在家守着。这个春天,气温连续多天 15℃以上,暖意超前,我们一家却沉浸在悲凉中,我的黑白相间的髭须不能剃,形象和疫情期间宅家一样凌乱邋遢。和畅的春风吹到别人家是温柔体贴,吹到我家有点萧瑟凄清。看着电视里播放大美中国的画面,也只能效仿古人“卧游”。春天的出游计划便束之高阁。年底,《中华文学》杂志社组织部分签约作家到福建龙岩(闽西)采风。那里是红色革命的圣地,有“古田会议”旧址,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兵工厂等。那是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是中国革命力量“春风吹又生”的摇篮。
2022 年的春天照例不让人省心。大年初一,中国男足 1∶3 又输给了越南队,给国人“败”了个早年。春节期间,倒是铿锵玫瑰(中国女足)勇夺亚洲杯冠军,着实令国人振奋了一回。提升国家形象的北京冬奥会后,东方大都市——上海的疫情防控最让人揪心。阳春三月,原定赴北京参加的一个颁奖大会取消,错失再次聆听梁晓声讲座的良机。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搞得人心惶惶。测温扫码似乎成了常态,口罩和手机一样成了随身物品。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得来几轮核酸检测,高中风险区还要实行临时管控。春天寂寥,繁花孤芳自赏。酷暑的闷热烦躁好似寂寞的春天排遣的不满情绪。在特定的时空,人与万类曾经的和谐仿佛发生了错位。金秋时节的出行也让人忧心忡忡举棋不定,刚萌生出游某地的念头,某地或周边不是检测出阳性患者,就是突发自然灾害。继而,本地又发现一例新冠病毒阳性患者和二十多个密切接触者,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再次实行临时管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城两次按下暂停键。
去年底,刚退休的妻子问我,在家里憋屈了三年,明年春天准备去哪里?她大概也想陪我一起去春游。我说,疫情形势不明朗,说不準。我双手合十,唯愿“事不过三”。网上传短途游成热门,说明游人已经走出了“贵远贱近”的消费误区。本地或周边就开发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景点。仅本地就在原来“四景”的基础上又打造出了“新八景”,更有极具地方特色堪称一绝的美食——油焖大虾。
春天,应该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模样。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