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景物皆成趣
2023-05-30李大美
李大美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皆是名家名篇,所选诗文主题突出,文学性鲜明,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因此,本单元除了品味四时景物之美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关注景物的变化,初步体会文本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阅读训练要素解读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个概念,也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養。学生怎么才能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我们先要从纵向上了解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梳理一下教材中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都有哪些。
这个单元的选文是写景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需要学生运用想象策略,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画面景象。判断文章描写的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这在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提出了这一方法。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与之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从二年级就开始了:二年级下册“读句子,想象画面”,三年级下册“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之后的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需要在本单元的基础上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到了六年级下册还要学会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综上所述,教材编排是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它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点是什么,起点在哪里,本单元的增长点应该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
具体如何在本单元实现“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我们详细解读单元内各个板块的内容,就会找到答案。
1.《古诗词三首》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由两首古诗、一首词组成,诗词中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景物中处处都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围绕着自然之趣这一主题,三首古诗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季节展现着四时景物皆成趣,更是使用充满韵味和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使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妙处。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在这首诗中,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着重让学生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愁”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那诗人是如何将内心的“愁”表现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且与《山居秋暝》均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作者抓住“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所见景物和“乌啼”“夜半钟声”等所听声音描写了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愁绪和内心的孤寂。同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动衬静,通过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夜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孤寂。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上片写“身”,下片写“心”,身在征途,心在故乡。在学习本词时,学生可以理解叠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进而体会词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古诗词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的课后习题第二题要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这是学习本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之一。
2.《四季之美》文本解读
《四季之美》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写的。清少纳言是当时的三大才女之一。她一生唯一的一部作品《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文章由卞立强翻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用四个自然段依次描写了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四季的美,有效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每段的开头,作者先点明季节中最美的时刻: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后面的语句作者就抓住这一季节中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选材视角独特,情感细腻丰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后第二题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在第一课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这篇课文还给出了“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动态描写的方法,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鸟的天堂》文本解读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拜访友人家乡后写下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友人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一次是“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次的相遇是由远及近,先是远远看见“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但没看到主干,作者在此巧妙地安插了两位朋友的讨论,引着读者想要随着这条小船一起一探究竟。果然,下一自然段,作者发出感慨:“真是一株大树!”越靠近榕树越能清楚地感觉榕树的大与生机勃勃,这真是美丽的南国树。可是作者很明显在这次相遇里是有遗憾的——“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所见到的是“鸟的天堂”的静态美。第二次与榕树相遇是在“阳光照耀在水面”的早晨,这一次作者看到了鸟的身影,听到了热闹非凡的鸟声,这是“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把鸟儿欢乐嬉闹的场景映入读者的眼帘,如果这篇文章是一首歌,那这两个自然段毫无疑问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作者在两次不同的时间遇见榕树,所见之景也完全不同。
《鸟的天堂》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学生通过对《古诗词三首》的学习,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初步感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接着通过对《四季之美》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清少纳言通过细致的观察,选取了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对细微变化进行描述,对景物进行动态描写。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要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继续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动静描写的不同,进一步感悟“四季景物皆成趣”。
4.《月跡》文本解读
《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以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作者将寻月的过程描写得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 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
《月迹》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前面知识和方法策略的再复习与再运用,担负举一反三的任务。结合学段目标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时应以“课文导学”为抓手,梳理月亮的足迹,从语言中体会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初步体会月亮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为单元习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做好铺垫。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习作训练要素解读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是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通过观察,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我们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梳理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看看学生的基础是什么。通过梳理发现,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到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到了本单元,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等基本能力了。本单元的“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三、语文园地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表现为每单元、每课都含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每个单元在具体呈现时,都将语文载体(选文)、语文栏目内容、语文知识能力与学习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语文园地就属于语文栏目内容的一部分。除三年级起的习作单元和五、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不编排语文园地外,其他每个单元都编排了语文园地。教材根据年级特点,统筹编排各年级语文园地的栏目。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栏目。
“交流平台”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围绕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鸟的天堂》和《月迹》中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自己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是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重在联系宣传语的拟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价值。第二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通过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日积月累”编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前两句点明地点在西塞山前,时间是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美的春季,后两句描绘出雨中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围绕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尝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语文。语文园地和其他板块一起,形成了语文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单元体系。学习主题鲜明而集中,编者的意图一目了然。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