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散文诗教学路径探索
2023-05-30郑哲
郑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創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品读语言为抓手,依据文体特点类化阅读路径以掌握阅读一类文章的策略方法,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在提升思维品质的同时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把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语言素养落到实处。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散文诗有《金色花》《荷叶母亲》《好的故事》等。散文诗在初中阶段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文体,既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又具有诗歌语言和意境优美的特质。因此,以利用散文诗的特点引领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探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散文诗《好的故事》的先后两次教学实践为例加以阐释。
一、基于课堂实践的改进
(一)从课时目标对单元目标的落实看
本单元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可以说是预初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认识鲁迅精神的初级阶段。本单元另外两篇为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有的人》,这两篇课文学生可从别人的文字中来理解鲁迅形象。而《好的故事》是鲁迅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直接理解鲁迅人文精神的原点,也是本单元学生全面了解鲁迅先生的起点。改进后的教学目标通过梳理学习路径,最后落脚为“探究作者形象”更契合单元主题目标。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明确每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要求,并据其系统地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每一个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单元意识是落实课时教学的前提。
(二)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表述看
原教学目标“品味”“感受”“体会”等措辞都是相对抽象的要求。何为“品味”?“品味”什么?如何“品味”?这样的要求于学生而言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思维支架,缺少对阅读内容、阅读策略的直接明示。对刚刚接触散文诗的六年级学生而言缺乏指导性。而改进后的教学目标中,在“梳理”“推断”“探究”等要求之前,给出了分段概括、分析各部分之间关系、借助阅读补充资料等具体的阅读策略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可以有助于厘清文章结构,为后面的理解铺垫。通过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助于我们补充了解写作背景、更为立体、全面地了解作者。(见表1)
(三)从问题链的设计看
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链(感受梦境特点—体会语言形式—理解象征意义—感悟作者精神)设计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交叠的情况,无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解读散文诗的一般路径。因此我再次研读曹刚老师《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关于这篇课文,曹老师谈到:“解读这篇散文诗需要分解文本”“‘好的故事发生在梦境中,要读懂梦境,首先要读懂当下的现实,其次要读懂过往经历的一段现实,读懂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读懂‘好的故事这一梦境。”这段话给了我启示。
考虑到散文诗兼备了散文和诗歌的特质,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必须要遵从散文诗的一般规律,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让学生从厘清思路、关注语言、洞察结构、内化主题等方面进行感知与体验。本文作者营造了三重虚幻境界,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寄托作者的理想追求。因此,我试图引导学生遵循从景到情、由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思路:先聚焦第5段,提炼梦境中景的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第7段景与情的关系,从而明确作者对梦中水乡的描绘中所蕴含的是对故乡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开头结尾两部分,同样也是在对现实环境的描写中流露出内心的苦闷与孤寂。散文诗属于象征主义文学,厘清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幻境与现实的关系,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基于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新的问题链试图引导学生归纳散文诗的常规解读路径。(见表2)
此外,原教学设计缺乏过程性的阅读方法指导。在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回答。在探究“独特的语言形式”时,当问到“第5段中,语言大师鲁迅为什么没有将景和物都进行详细描写,而只是简单地罗列?”时,大部分学生只能谈及一些笼统的感受,而无法详细表述。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就这一问题加以改进,给出明确的阅读方法指导,铺设必要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通过圈画提示性的句子确定文章层次;先分析第3~9段与课文首尾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梯度,语言表达更有条理。
(四)从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来看
经过教学实践基于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活动目标的明确性及课堂时间的把握等考量,最终保留了最后环节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合理运用参考资料中的关键词语,阐述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并提示关键词:现实、理想、矛盾;怅惘失望、追求憧憬、象征寄托。教师提供更加多维、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主旨,感悟鲁迅形象,即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见表3)
这样的活动设计还指向语言实践,指向审美鉴赏,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堂中教师从文本出发,将作品的魅力彰显出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感悟。学生在阅读和探究文本的过程实际就在思考问题,在思维活动之后自然就有表达的冲动,教师要有意识地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学生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考虑到学情差异,提示“关键词语”给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支架,激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兴趣,以支持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二、关于散文诗教学一般路径的思考
在多次课堂实践中对教学设计进行多次打磨,无疑让我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散文诗教学路径有了更深入的体验与思考,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树立单元意识,制定教学目标
聚焦单元视野下的课时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清楚教学目标,不在不必要的环节上浪费时间,就能高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文体设计问题链,落实过程性指导
学生学习需要过程性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也需要类化的经验总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文体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实现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选择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最终实现自主阅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巧用资源,以活动设计推进语言实践
有效阅读不仅是阅读技巧的有效提高,而且是阅读美学、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延伸。通过链接资源,设计活动,搭设台阶,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将感悟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尝试通过有逻辑性、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帮助学生构建散文诗的一般阅读路径,逐步形成阅读经验与能力。通过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运用规范而严谨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多维度、多层次、个性化的解读。
步根海老师说,掌握文本解读路径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提升语言素养的基本途径。文本解读的路径揭示了文本解读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同时也隐含了语文课程必需的学习策略,还隐含了语文课程的一些价值观。我认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类化常见文体的解读路径和思考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梳理解读路径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老师也在锤炼与归纳文本解读的能力,提升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