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微”互动:党建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尝试
2023-05-30高瑜
高瑜
如何切实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是党建研究和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学党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实践载体,核心是要凸显党组织在学校整体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当前,中小学党建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教学,轻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重用人,轻育人”“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导致党建与学校发展工作“两张皮”现象,党建无法企及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核心。因此,如何抓住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方法,将党建与学校管理、发展、变革深度融合,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建工作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样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闸北二中心小学党支部在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微互动”的概念,通过“话题微互动,成长微互动,情感微互动,管理微互动”等四个维度的整体性设计,将党建工作、党的引领以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巧妙渗透到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探索了一种党建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话题微互动: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是教育根本任务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立德树人效能的发挥成效。由此,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如何切实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小学党建的重要领域。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文化、有思想是这个群体最为显著的特征,做好有文化、有思想的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需要独特的理念和设计。以往的以外部说教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思政教育模式,与教师的实际生活、实际需要相互隔离,所运用的话语方式和教育手段也与教师的内心诉求相去甚远,因而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办法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甚至可能引起教师内心的排斥和否定,导致教师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低下。
针对这样的问题,闸北二中心小学党支部在开展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话题微互动”的方式,创新师生党员群众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让教职工思政教育以教师真正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具体的操作中,支部组织党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走进师生,倾听师生的心声,从谈心谈话、教师自媒体、社会关注、新闻报道、师生日常生活等各种渠道进行话题的搜集,定期填写《党员微话题征集表》,把话题内容、话题来源以及话题的意义都描述清楚,确保话题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为“微话题”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和教师的自觉性、能动性,将搜集到的问题进行筛选、梳理、整合,根据重要性、普遍性、迫切性的原则,确定数个“微话题”,例如:如何做一个认真而不较真的人,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教师党员在关键时刻要“豁得出”需要锤炼哪些党性修养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等系列微话题的讨论。话题确定好之后,党支部根据话题的性质,通过邀请部分教师党员开展小组学习或者组织全体教师党员共同学习的方式,围绕话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感悟,围绕话题充分表达意见,也能够将其他好的观点、思想不断吸收内化,从而实现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升。
这种“微话题”的方式,将教师思政教育的元素与教师现实生活、现实困惑有机结合,既彰显了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也改变了传统教职工思政教育中党支部书记或者校长的“一言堂”现象,很好地提升了教师学习的参与度,让思政教育一种“看似平常,润物无声”的方式浸入教师心田。
二、成长微互动: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核心使命,也是教师工作专业属性得以保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让党建工作深度嵌入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通过党建工作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看,固然需要教师个体良好的专业自觉,但是这一过程中,因为教师工作的实践性,榜样示范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决策者和实践教师的双重关注,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挖掘优秀教师的缄默知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效能,这是越来越多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选择。基于这样的理念,闸北二中心小学致力于将优秀党员教师培养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他人”,通过优秀党员教师的引领帮扶,建构教师集体成长的专业共同体系,依托校本研修中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德育、课程开发、科研活动、听评课等多维度的日常互動交流,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提升教师成长的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日常性的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外,我们还特别注重从以下两个维度打造“成长微互动”的特色:
(一)针对特殊群体的成长微互动
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群体性特征,不同群体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需要。我们要求党员、骨干在与其他教师结对、组团开展成长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教师的特殊需要。以新教师成长为例,成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更多的是一个包含新教师和资深教师及其所处的错综多元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对于新教师而言,“尽管学生的课桌和教师的讲台之间只有很短的一段距离,但可能有一段很长的心理距离。”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好地跨越这种心理距离,更好地适应教学岗位,我们号召全体党员教师参与新教师的一对一引领和培养,通过日常谈话、跟踪听评课指导、关心生活和身心健康状态、手把手带科研项目等,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党员教师、骨干教师深度嵌入新教师成长过程,已经成为闸北二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而这种特色和文化,往往是通过新老教师之间围绕一些细小话题的细微互动得以承载和体现的。
(二)针对特殊事件的成长微互动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体现在专业智慧的不断生成和积淀上,而这种专业智慧往往是在一些特殊事件的处理中生成的。面对教育领域的突发事件,教师有时会感到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情绪,这时候就更加需要党员和骨干教师的及时互动和引领。例如,面对线上教学的要求,很多教师都有畏难情绪,感到恐惧。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以党员为主组成教研骨干团队,他们率先学好“直播”技能后,率先完成“四个一”的备课要求,率先掌握在线教学技能,率先研讨在线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线上组内演示、一对一交流指导等,帮助其他教师掌握线上教学技术,疏导他们的心理恐惧。在这一过程中,党员教师、教研骨干、“灵动技术团队”青年党员骨干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带领全体教师齐奋进,屡次预演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增加了教师们直面网络授课的自信心,确保了线上教学的有序开展,也体现了在特殊事件中开展成长微互动的实践价值。
三、情感微互动:追求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感
教育与幸福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过上幸福而有诗意的学校生活,是现代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合伙人”和“引路人”,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幸福的学校。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很多途径,如教师自己的阳光心态、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良好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等,但是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一定是教师情感上的满足。鉴于此,闸北二中心小学党支部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党群联系制度,在原有的《党员责任区制度》之外,新增了《党群联系汇报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群众诉求反馈办理制度》《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形成与执行都让党群之间更加紧密联系,为做好师生思想引领,更准确有效地服务师生成长成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支部通过“亮点聚焦短板发现”为主题的微互动策略,关注教师的情感和需要,及时解决教师的现实困难,真正提升教师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亮点聚焦”,党员同志都能自觉成为“有心人”,主动、及时地宣传全校教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爱岗敬业、服务师生、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典型举措、典型成效,牢牢把握住正确的导向,使广大教职员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提升教师工作的精气神,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短板发现”,党员同志又自觉成为“当家人”,通过与师生群众的对话交流,不断了解和解决教师的困惑,并为学校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例如,学校原来的请假制度让许多老师心生不满,经过干部、党员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讨论研究,学校改变了原来每人每月半天固定假的模式,而是通过调休的方式让原来的每月半天的“固定假”变为一学期四个半天的“灵活假”,这样教师就能按需使用假期,这一举措让请假制度不再死板、固化,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人性化,不但解决了学校老师请假较多引发的调课、换课的矛盾,也受到教工们的欢迎。总而言之,通过情感领域的微互动,支部党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得到了普遍提升,党员与群众平时的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师情感得到进一步尊重和凝聚,教师学校生活的幸福感指数得到不断提升。
四、管理微互动:保障教师对于学校治理的参与权
当前的学校改革中,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命题。教育治理体现了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追求,其核心是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学校治理是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要让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就要给教师赋权,因为“要想使得学校改革和重建获得成功,就不能仅仅对学校进行改革,教师必须成为学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则需要学校在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和运行中的系统性改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保障和提升教师对于学校治理的参与权,闸北二中心小学通过学校管理的微互动,及时收集和整理教師对于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建议意见,集思广益,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一)在制度的设计中加强微互动
学校治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人为本,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拥护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中有的认为,制度的出台意味着学校要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更严苛的约束,更有甚者会认为学校管理者是借着“制度”实现惩罚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制度真正走进老师们的心中,被他们接纳呢?这显然需要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就充分增加教师和学校管理层面的互动,充分吸收教师意见。例如,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学校师德师风制度的完善也显得日益迫切。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谈话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对于“立师德”“正师风”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对照文件里的要求,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为了让教师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引导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照师德师风要求,自查学科师德风险点。通过自查,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通过自我检视形成师德风险清单,制定防范措施。在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汇总各组的意见,拟定适合本校校情的《二中心小学教师师德规范》以及《二中心小学违反师德处理办法》。这种管理上的微互动,能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让教工们对制度内容印象深刻,而且能降低教师对制度的抵触情绪,让制度成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不竭源泉的动力系统。
(二)在学校的运行中加强微互动
教师对于学校治理的参与,更多地体现在学校日常的组织、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师有效参与学校治理,学校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多项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民主决策、规范程序、公开信息等方式来保证管理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学校在党务、校务公开栏上把教职工和学生最关心的相关内容上墙公布,在校内外各设立了一个校长、书记信箱,随时欢迎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师的师德规范等各方面提出建议与批评,发现问题及时回复。在每月的教职工大会上,党支部和各职能部门将自己所负责的阶段工作以及学校重大决策,由部门负责人向全校教职工通报。凡是涉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及其他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学校行政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予以实施或认可。通过这种日常管理和运行中的经常性互动,既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做到依法治校,又促使教职员工知校情、参校事,增强了干部群众间的沟通和互信,创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