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视角”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2023-05-30黄文业
黄文业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当下很多教师解读文本,首先就是看教师用书,看各种版本的教案,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等内容原原本本地搬运到自己的教案上。至于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学中会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思量甚少。这样的备课会导致课堂目标不精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生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基于目标、基于学情,教什么、怎么教、教到哪里,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一、從作者视角,裸读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是心灵的对话,是情感的场域体验。裸读就是素读,就是拿到文本,不依赖任何教学资源,原汁原味地读文本。
一是从作者视角读出疑问。即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用自己的眼光来还原作者的思维与场景,这篇课文“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价值与情感”“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情况是怎样的”,站在作者思维、作者情感、作者背景的具体场域中,文本的言与意就会一脉相通。
二是从心灵深处读出疑问。文中让你产生心灵震撼的词句在哪里?哪些地方让你难忘,思想上有哪些情感产生?……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生命 生命》一课时,追问1:作者为什么选取“飞蛾求生”“瓜子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代表着什么?通过追问发现这三个事例分别代表动物、植物、人类不同的三个层面,可见作者围绕主题选材具有典型性,也透视出作者要表达“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追问2:生命是什么?文本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通过追问发现作者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抗争的例子,作者对生命价值思考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也便一目了然了。追问3:课题为什么连用两个“生命”?表达出怎样的情感?通过追问明白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一定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裸读就是用读者的心触摸作者的魂,用读者的情感受作者的情,让心与情站在同一磁场同频共振,产生心灵与情感的火花,来一场情感共生的体验。当“心儿怦怦跳”,当“眼泪哗哗流”,当“咧嘴大笑”,当“拍手称快”,原汁原味的情感就会随着作者的文字产生。只有这样读才会抓住文中的那个词、那个句子、那个动作、那个神态,甚至是标点符号,反复阅读、咀嚼、体味、联想,直至恍然大悟。
二、从学者视角,细读把握学情
站在学生的视角细读文本,需要教师顺应学生的感觉触摸“最近发展区”。揣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领悟到了什么?可能会问什么?比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可能会从课题问:“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是谁画的?”“这幅画有多大?”“现在能卖多少钱?”学生的问题就是备课的范围,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判断学生的感受和起点,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才能落实学生“学到什么”。
用多种方法细读文本,抓关键,找重点。比如用换位对比的方法细读,抓住角色的性格品质进行比较阅读。如《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从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铁罐傲慢无理的性格和陶罐谦虚友善的品质,领悟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尊重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与他人和谐友善相处。
做好细读文本的过程笔记。在细读过程中,把最重要的、有趣的、疑惑的、印象深刻的内容记录下来,便于备份查阅。记录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阅读批注法。对标题的联想,对重要句子的感悟,对写作方法的比较,对内容的概括,对情节图的描绘,对词语的创造关联,对问题的归类,对文本特点的表述,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同类文章的对比,只要有些理解、感想、灵感,就将其及时勾画并详细记录下来。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简单便捷,利于添加新的内容,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新问题都可以加进去,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衔接,方便掌握和运用。
带着问题读,用恰当的方法读,做好过程笔记,理清关系,找准目标,确定重点,摸清学情,是站在学生立场看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站在学生立场细读文本的必然选择。
三、从教者视角,剖读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以落实语文核心要素为基点,从学段目标入手,通过单元导读、单元要素、课文导入、课文旁注、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表达,以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提取和整合,剖读文本,对教材多一些思考,只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用心灵去感受,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
从单元要素定位。统编本教材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会渗透到每篇课文中,但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一篇文章,内容丰富、选材典型、语言精妙、表达手法多样,但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亟待解决、训练的要点,应该根据单元要素来确定。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主要目标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清楚,其中包含两点:一是选取什么事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个事例要具有典型性,直接反映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二是要把这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用什么方法来写具体。因此,《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目标的确定,都离不开“怎么写出人物特点的”,需要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所以,《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目标为:1.三个片段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各有什么特点?2.举例说说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从课后习题入手。如《刷子李》的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2.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根据课后习题,从单元要素提取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说说刷子李的特点;2.以“曹小三对师傅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文本是如何将刷子李的绝技写清楚的。
从关键内容着力。《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写出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中,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摔跤》抓住动作描写剖析,从一连串的动词“围、蹦、揪、转、推、拉、拽、顶、扳”写出小嘎子动作灵活、反应机智的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通过“铁扇面”“出号”“很短很粗”“傻子似的”“一边儿粗”“永远红扑扑的”等外貌描写,凸显祥子结实、健美、挺脱的特点。《两茎灯草》抓住语言、动作描写剖析,以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的四次问话对应严监生的“睁、闭、摇、指”动作的不断加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
四、从编者视角,扩读拓展内容
从编者的视角读文本,目的在于整合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找出侧重点,拓展同类阅读内容,从一篇走向一组,从一组走向一类,达到寻根归类的目的。
要拓展同类内容,首先要读出疑问。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同一要素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不同的学段各有什么侧重点?同一学段教到哪一步最合适?怎样在不同的课文中训练落实同一写作要素?心中有因,自然要寻果。重重疑问,逼着你去阅读课标、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其次要进行类比阅读,比较不同文本的相同之处,并对不同文本的某个或者某些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此做出推论,把握不同文本的特点,找到不同篇目的侧重点。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通过类比阅读,人文要素、语文要素的不同点和侧重点就会得到清晰呈现(见表1)。
其次要补充阅读。立足单元主题,链接内容、写法、人物品质相似的文章,用学得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这一类文本要“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味道”;链接单个文本的相关资料、视频、人物故事、社会背景等,从多个层面立体拓展文本价值;链接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从不同的文体、不同内容了解编者选取“这一篇”的目的意图。
依据大纲,立足学生,回归内心,链接比较,尊重文本阅读过程中对不同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心灵对话,确定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符合单元主题和文本特点的学习任务活动,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具体任务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地学习,实现语文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意义和语言艺术感染的魅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