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新入园幼儿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2023-05-30田娜
田娜
幼儿期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的敏感期和发展期。面对新的环境,入园后的幼儿在饮食、情绪及运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饮食方面。部分幼儿的饮食行为没有规律且不分时间,挑食、偏食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不吃蔬菜、菌类,有的不吃肉、豆制品,有的甚至不爱吃饭,这可能导致一些幼儿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其次是情绪方面。进入新环境,部分幼儿可能产生不安情绪,从而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最后是运动方面。结合新入园幼儿在众多体育游戏中的表现,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喜欢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是存在运动技能差、体能差及规则意识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使之健康成长,就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了解新入园幼儿饮食、运动特点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课题研究,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养育理论和实践,对上面提到的幼儿存在的饮食和运动方面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对策。
一、教师方面的对策
(一)注重幼儿日常活动中良好饮食和运动习惯的培养
在大部分幼儿的心中,教师的影响力及说服力是很高的,教师的行为会被幼儿无意识地模仿,甚至扎根于幼儿的头脑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创设,营造良好饮食习惯的氛围。如餐前诱导,激发食欲;餐中督促,保持习惯;餐后引导,凸显教育契机。教师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动画、情景表演、绘本故事、儿歌等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了解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幼儿食欲会更好。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幼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科学引导,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托·富勒说过:“行动是知识特有的果实。”在讨论幼儿良好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的培养时,教师首先应明确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及时评价幼儿在进餐时的表现,及时表扬与鼓励不挑食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典范。之后,有好的行为出现时,教师要立即对幼儿进行表扬与鼓励,让这种行为在幼儿中蔓延。在和睦的环境氛围下,幼儿慢慢意识到不挑食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健康饮食,进而促进全面发展。
二、家长方面的对策
(一)改善家庭的饮食与运动教育方式
一是饮食礼仪的培育。幼儿正处于模仿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要做好把控,选取一些科学、健康且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让幼儿观看,如关于健康饮食搭配的动画片。家长可以陪同幼儿一同观看,并适时进行引导。“食不言,寝不语”是我们要培养的礼仪;长者先上桌、餐具轻拿轻放、吃饭期间不离席、坐姿端正、注意进餐时的声音等饮食礼仪,幼儿都可以在进餐时练习。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提醒,使饮食礼仪贯穿幼儿整个饮食活动。
二是运动习惯的培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更优质的环境,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这也导致孩子在家中获得锻炼、成长的机会越来越少。在笔者看来,父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器械、材料,满足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3~6岁是幼儿身体素质快速发展的时期,功能性的运动训练干预对幼儿的身体机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父母可以在周末及空闲时间多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拓展,开展如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坐姿体前屈及走平衡木等户外运动。家长要认识到,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断丰富和扩充幼儿家长的食育与运动意识
家庭层面是幼儿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内层系统的变量。它要经过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微系统变量,才能作用到幼儿身上。也就是说,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儿童发展的中介变量,幼儿的食育意识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对儿童认知能力、心理适应以及社会技能等产生影响。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教给了儿童一定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和社会行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作为参与幼儿生活的关键人物,对幼儿自理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根据其变化制定幼儿的体育锻炼计划。
从春至夏这段时间,天气逐渐转暖,人体从停滞状态开始复苏,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加强,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家长可根据季节和节气的客观规律,为幼儿制定相应的膳食营养菜单与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内容(如大肌肉群参与的跑、跳、爬、钻等),保持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季节交替时也要坚持。家长需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特征,尊重客观规律,及时鼓励幼儿的优点、纠正幼儿的缺点。在教育幼儿时,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在共情共感中教育幼儿,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与运动习惯。
三、幼儿园方面的对策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幼儿园饮食和运动教育环境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的食育环境建构不到位,会导致学习健康知识的氛围不佳,进而使幼儿建构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较弱。作为幼儿接受食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食育环境,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幼儿引导。
一方面,幼儿园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幼儿喜爱并乐于参与的食育活动或食育课程,教师、营养师、厨师三者共同配合、科学制定、巧妙设置,让幼儿了解身边的食材及营养知识。另一方面,为幼儿园幼儿创造宽敞的空间,开设种植园地和餐厅实操基地。在种植园地亲手栽培、收获食材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喜爱度,培养幼儿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餐厅基地里我们选择了适合幼儿使用的食育教具,涉及烹饪和就餐等方面的内容,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的烹饪能力和就餐礼仪。幼儿园还利用园所一切资源,发挥环境的综合作用,为幼儿营造适宜的运动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让幼儿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树立自信心。
(二)促进家园合作,探索共育方法
新生家长一开始对于幼儿园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幼儿一日生活还不是很清楚,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新生幼儿一日生活登记表》,把幼儿在园的各个方面,如情绪、进餐、喝水、入睡、入厕、学习活动、运动量、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每一位幼儿的在园情况。另外,幼儿园要及时举办新生家长会、开放家长日等,设立生活温馨提示栏,让家长知道饮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或者,幼兒园可派遣营养师,定期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食育讲座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保证幼儿食育的良好效果。
当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后,我们还要对习惯进行强化。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家庭亲子作业,家长可以在饭前讲述食材的构成,使幼儿了解食材的功效。我们鼓励家长多进行亲子运动,并给予家长科学合理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注重饮食与运动之间的连接性,进而使得幼儿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有关饮食与运动的知识。这种方式既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节气文化和节气内涵的熏陶,又保证了幼儿食育的教育效果,有效防止“星期一效应”的发生。在家园合作中,我们构建了有机整体的养育模式,帮助幼儿快乐成长,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时节养育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通知书编号:2022YB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