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2023-05-30田丽玮
田丽玮
人才的培养要经历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强,家长和部分教师在孩子成长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功利心、攀比心,甚至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所谓“超前教育”带来的隐患也日益明显。
一、正确理解政策,贯彻落实好幼小衔接工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幼小衔接放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来审视。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倡导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2021年2月,《安阳市教育局守正创新:“幼小衔接”教育与小学“零起点”教学专项课题研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办学、办园行为,不断推进学校、幼儿园育人方式变革。《方案》坚持守正创新,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引领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和小学“小幼衔接”教育无缝对接,落实小学“零起点”课堂教学,使幼儿到小学新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平稳过渡。《方案》实施以来,安阳市共设立254项“幼小衔接”教育和小学“零起点”教学专项研究课题,安阳市教育局为每项课题分配了指导专家进组指导。笔者有幸成为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段欣欣主持的“基于‘零起点’小学一年级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组的一员,参与了该课题研究的过程。
二、目前数学动手操作活动存在的不足
教师操作活动环节设计不充分。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探究活动的时间”(引用多位教师原话)经常会直接规定操作的每个步骤,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缺乏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热情,只能成为教师操作命令的执行者,使得操作流于形式。
学生操作活动过程不扎实。教师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目的和实效,忽视动手操作的过程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贯穿整个操作过程,比如,我们主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方法、顺序),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结束后,仍然对所得出的结论有较为清晰的记忆。
学生清晰表达操作活动过程的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或与同伴交流,摸索到结果,形成了初步的结论。但是在教师询问“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得到的这个结果”时不能流畅自如地描述过程和结论。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指导和鼓励是非常必要的。
三、保障数学动手操作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活动要求,有效开展数学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课题组教师以动手操作活动为抓手对“零起点”一年级数学教学开展研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他们的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例如,在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段欣欣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拼搭》课上,段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实现这个活动目标,段欣欣老师先抓住活动要求中的几个关键词,例如“任选”“两个”“相同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对于“拼在一起的两个面要完全重合”这一重点,段欣欣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实物进行操作。学生顿时明白“完全重合是指两个面要贴在一起,而不能错开露出一部分”。经过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知道了“用什么”“怎样拼”,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动手操作活动更加有效。
(二)精心划分活动区域,规范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活动
数学动手操作活动形式的规范。在数学动手操作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中,我们时而看到一些学生执着地把玩着手中的学具,时而听到此起彼伏的学具掉落的声音,汇报者的展示与分享交流被“无视”,这样的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提倡的。为了让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更规范、交流更充分、活动更有效,段欣欣老师采用仔细划分活动区域的方法,即把桌面划分成三个区域。第一是准备区,课本、练习本、笔袋、学具全部放到准备区。不用时,让它们在准备区“休眠”;操作时,才会把它们“唤醒”,操作结束后使其继续回到“休眠”的状态。第二是操作区,这个区域只有在动手操作时才会启用,在操作结束时,操作区应回到空无一物的状态。第三是抱臂区,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手臂摆放的地方。听课交流时,学生小手要放到这里,管住了小手,听课就会更专注些。这些区域的划分,让学具“静”在准备区,“动”在操作区;让小手“动”在操作区,“静”在抱臂区。当然,为了让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更规范,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区域规则的好习惯。
数学动手操作活动内容的规范。以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妍老师执教的《9加几》课堂教学为例:教学要求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让学生明白算理。算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动手操作、体验才能正确理解。李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把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捆一捆”等操作活动,得出“9+4”的多种计算方法。随后,李妍老师请操作过程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教师适时进行规范指导。学生把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演示的方法与他人进行比较,对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有一个自评和他评,学会自主学习和向同伴学习。
(三)用心制定动作口令,有序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活动
好奇、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忍不住对学具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无目的探究。而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有序、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操作目标呢?形式简单而内容具体的课堂口令应运而生。课堂口令节奏感轻快,形式上与儿歌相似,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能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师达到轻松管理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活动开始时的“小小手,动起来”,结束时的“大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用心听”“音乐停,手抱臂”等。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口令对接等形式逐渐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我们认识到遵循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以动手操作为载体,是拓宽数学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零起点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0405058)
(本栏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