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双全显智慧,情理兼具谱华章
2023-05-30李连军
李连军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李密陈述自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事实,乞求晋武帝容许自己先孝后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诉苦情,悲恻动人;陈孝情,真挚感人;表忠情,一片赤诚。文章表达了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不尽,对晋武帝的感恩戴德,彰显了中华民族忠孝礼义传统美德,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品读文本内容,品味真挚情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在说语感的重要性,而语感是可以在熟读与积累的过程中培养的。对高中生而言,教师要采用语感与语理相互促进的方式来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诵读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口、目、耳、心并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生成速度和品质。我把“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学习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自讀、研读、品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带着“为什么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等问题,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增强语感,体会作者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也是语言的真义。亚里士多德也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而情理兼容恰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作者饱含深情,落笔酸楚,概括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围绕这句话,作者具体写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一不幸;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二不幸;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三不幸。在这样的背景下,祖母以眷眷之心,抚养他长大成人。而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让他牵肠挂肚,不敢废离。
作者饱蘸浓情,以四言为主,兼以杂言,骈散结合,写得凄楚哀婉,情理并发,情深有致,感人肺腑。李密陈苦情博得晋武帝同情,陈孝情打动晋武帝真情,陈忠情消除晋武帝疑虑和戒备之心,这是李密高明的游说艺术。
体会作者心境,感受作者智慧
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行文,但又离不开一个“忠”字。理解作者如何陈情,是教学重难点之一。在忠孝难两全的封建社会,面对篡权夺位、有虎狼之心的晋武帝,李密要在险象丛生的不利局势中化险为夷,的确需要高超的陈情艺术和策略。
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中,李密明智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恩。而后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一句中,李密将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以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人孝的进退两难、苦闷至极的形象出现,以恭敬和真诚打动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孝治”是晋武帝打出的旗号,李密把它当作自己“辞不就职”的挡箭牌,巧妙地为自己找到了合情合理的理由。
接着,李密以“羞恶之心”向晋武帝表明了“少仕伪朝”时的心理追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明自己并没有怀念蜀汉、不事二主的抗拒心理。他坦言,一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居然能得到朝廷“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除了感恩,自己根本不可能还“有所希冀”。在这番推心置腹的自怨自责之后,李密再次诉说了祖母的病势,并深情道出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血脉亲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这发自肺腑的倾诉中,自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
除了尽孝,李密也不忘用“尽忠”这张王牌让晋武帝收回成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以一组年龄数据作对比,巧妙地说明自己尽忠报国之日长,而尽孝报恩之日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之法,同时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其含泪的陈情与表白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一片赤诚中得到了强化。最终,李密靠自己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游说艺术,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德育成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陈情表》为例渗透德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作者深切感情的基础上唤起情感共鸣,以文本为载体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情结,传递着爱的力量、美的情怀。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感恩是崇高的义务,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和心态,更是以德报德的行动和责任。”的确如此,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曾经说过:“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诚然,李密是不幸的,他历尽磨难而身陷尴尬处境。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用自己感恩的心和超乎常人的智慧,拿到了“免死令牌”,得到了奉养祖母的机会。
《古文观止》以“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评《陈情表》的语言。《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心酸,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雷霆之怒,看到李密诚惶诚恐的忧怖,也可以听到老人病中无助的呻吟和孝子恳切的哀告。
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用心感悟作者的陈情艺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说说自己从字里行间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画面、感悟到的真情。
李密的“孝”是感人肺腑的。为了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并分享交流《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十二年如一日奉养养母的事迹、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感人事迹等。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亲情故事,深化学生对“孝”的理解。
抓住教育契机,增强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陈情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精神洗礼。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学习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明白“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学习李密的殷殷反哺之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谢父母养育之情,感谢师长培育之恩,感谢同学互助之义,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做一个重情重义、有责任担当的人。
本文的德育价值在于,教育学生孝老爱亲,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并阐述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让学生结合生活阅历,写出自己理解的“孝”“感恩”“责任担当”,体现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通过“巨婴”“啃老”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孝老爱亲这一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思想道德观念下,学生应该把“孝”提升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有责任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利用文本的德育价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