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教材中鲁迅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及教学启示

2023-05-30代佳鑫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鲁迅文本教材

代佳鑫

部编版教材中儿童视角叙事文本不同于单纯的儿童文学,兼顾了经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儿童视角类选文、思考探究、名著导读等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儿童视角叙述对情节的淡化、零散化,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不仅拉近了学生和经典文学的距离,还为学生写作时更好地诠释情感提供帮助。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提出儿童视角文本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期唤起教师对儿童视角类文本的重视。

儿童视角的教学价值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篇多涉及儿童视角,体现了作品自身的价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更新,儿童地位不断提升,不论是文学形式上还是教学中都更加强调以儿童为本位。文学形式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儿童不断被重视的过程也推进了小说儿童视角叙事艺术的发展。随着卢梭尊重儿童的呼声和儿童观的产生,儿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揭示了“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命题。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儿童被发现、被关注实质上是被成人发现和关注,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也是成人观念的改变。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视角,但不是儿童文学创作的专利,作家透过儿童的眼睛叙述心中乐土、塑造各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现象。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教学价值在儿童视角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对学生形成良好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有重要影响。视角是观察者的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而产生的,将这一方法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运用不同视角来看待事物主体。不同于单纯描写童年光景,儿童视角是为表达情感和创作内容而服务的。所以,不论童年时代的经历近或远,作者在追忆时免不了与实际情况产生出入,追忆逝去时光的是现在有了丰富生活体验和不同眼光的自己。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鲁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与鲁迅被“神化”作品的疏离感,如鲁迅所说,“《朝花夕拾》中的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这些文本描述的那些童年时光虽历经了无数春秋,但总能让学生在其中找到童年的影子。儿童视角叙事有利于学生从文本本身还原无距离感的鲁迅,消除固化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童真童趣。

李贽的《童心说》有言:“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童心易失,成年人只有借助儿童视角回忆童年,才能获得毫无造作的体验。所有的儿童视角必不可能是纯粹的,必然会受到作者经历体验的干扰,但教材中选取的鲁迅儿童视角文学作品无疑打通了学生通向鲁迅精神世界的通道。我們不奢求学生全然读透鲁迅作品,但至少学生可以从这位独行者的文字中看到他心中纯粹美好的童年。

鲁迅选篇中的儿童视角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达:“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鲁迅作品除了对童真童趣的赞美,还有对虚伪封建礼教和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对知识分子“哀其不幸”和对农民“怒其不争”的态度。然而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最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到的是作品中大量景色描写所表现出的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珍视之情。在透过儿时鲁迅的视角进行叙述时,鲁迅并非置身事外的人,不论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百草园还是“在我是乐土”的平桥村,都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

“真正影响鲁迅被年轻人理解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教育方法等。”所以,不仅仅是教材选文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时也应从儿童视角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体验进行教学,使学生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境界。

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文章开头都是运用成年人口吻来回忆一个个片段,又顺其自然地转向记忆中零碎的故事,虽说要知人论世,补充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的感悟是逐渐产生的,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不能将对鲁迅作品研究的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童年生活和成年经历造就了双重叙事的独特艺术,丰富的文章层次和文章背后的复杂意义给学生阅读带来障碍。为使学生可以接受、学习和理解经典,部编版教材在名著导读板块针对鲁迅作品创设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部分,帮助学生通过鲁迅先生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体会鲁迅对童年友谊的怀念之情。

从选文角度来看,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强调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要求。七年级教材选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鲁迅的文章,这两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以回忆童年趣事为主。《回忆鲁迅先生》则是通过他人视角,从细节处描写鲁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真实生活中鲁迅的渠道,从文学价值较高的儿童视角类文本入手,没有复杂难以理解的社会批判性。八、九年级也多是以儿童视角为主的选文,难度层层递进。

从助读系统来看,单元导读对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侧重点提出建议,预习部分不仅有对文章理解的引导,还涉及问题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单元导读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为例,分别强调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的儿童学习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和纯粹友谊,感受各地域风土民情和多彩文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应起巨大作用。单元导读点明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不是填鸭式地灌输鲁迅思想,而是适当补充知识背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积累拓展中提示学生关注在尽情玩耍的小鲁迅文字背后,“大”鲁迅带有怎样的情感;《阿长与〈山海经〉》的思考探究中引导学生关注童年和成年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社戏》的积累拓展中指导学生关注原文,体会不同经历表达出的作者情思;《孔乙己》的课后探究中也提醒学生,文章是以小伙计视角来叙述故事的,思考不同叙事视角的区别。鲁迅作品的不同呈现方式促使教师从儿童经验和叙事方法入手,建立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儿童视角叙事对教学的启示

部编版教材中,不仅是儿童文学和儿童视角文学作品数量增加,教材中名著导读和思考探究部分也提醒学生关注不同的叙事角度。教材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大多以儿童视角为主,从儿童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鲁迅儿童视角作品对儿童本位观的确立和儿童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儿童视角叙述,体现童年伙伴的单纯善良和童年生活的安静平和,与儿时记忆相比显得当下尤其苦闷。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既反映出鲁迅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现实意义,又能让学生欣然接受,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儿童视角选篇中,不仅有儿童眼中美好的鲁镇乐园和同龄伙伴,还有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

对于鲁迅文本,我们多从某一篇文章或一组群文进行分析解读。以《社戏》为例,教师多从教学设计、比较教学和文学解读等角度入手。从教学设计来看,不少教师将重点放在成年看戏经历背景的补充上,而忽略了文章所表达的童真童趣。

鲁迅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会使学生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现立体的鲁迅形象,让学生了解、走近鲁迅。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和周海婴眼中的父亲,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其次,多文本呈现多面鲁迅形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最后,通过视角切换强化主题,分析从儿童视角展现的偷豆、看戏、逃学等情节。另外,补充的背景知识要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系“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

(本栏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鲁迅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好可爱一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