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开展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探索
2023-05-30付新华
付新华
小学阶段的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的数字作品?如何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和生活,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跨学科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探索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实际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即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是指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应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许多国家把“计算思维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把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主要课程目标。因此,我们要将计算思维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情境中训练和发展计算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办公软件的学习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常常把这一课上成“软件使用说明书”。因为教材及配套光盘视频已经给出了软件使用的详细步骤,学生参照此教程就能掌握操作技能,教师的工具教学会导致思维教育的缺失。计算思维的培养应从实际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充分唤醒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问题意识。
跨学科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发展计算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解決问题。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注意课程中的问题设计。只有来自生活实际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设计《演示文稿展成果》这一章时,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采用普通的素材,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采用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科学实验作为素材内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教师结合《物质的溶解》实验开展跨学科教学,把演示文稿的各种操作融入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操作技巧。
又如,在学习文档编辑这一节时,教师将古诗词比赛电子报的编辑引入新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将计算机基础技能操作与语文素养相结合,实现了跨学科问题情境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计算思维能力。
学习应用要落实在真实的跨学科问题情境中
只有把任务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以三年级下册《演示文稿展成果》这一章为例,学生主要学习PowerPoint的操作技巧。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练习,教学实践中设计的任务要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如:选两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进一步充实“物质的溶解”演示文稿;使用艺术字、文本框为自己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展示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跨学科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教师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组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地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整合资源,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数字化创新能力,将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社会热点及其他学科综合知识融入信息科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进行科学探究、实践创新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探索。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