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劳动教育: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发展

2023-05-30王洋顾建军

电化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王洋 顾建军

[摘   要]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劳动教育; 内涵特征;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洋(1991—),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教育、劳动教育相关研究。E-mail: wangyang@nnu.edu.cn。顾建军为通讯作者,E-mail:jjiangu@126.com。

一、引   言

劳动教育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劳动形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劳动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劳动教学环境、教学立场、教学功能和教学形式的转变。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将面临转型,并呈现出“智慧劳动教育”的特征,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智慧劳动教育内涵和发展值得深入探究。

二、智能技术驱动智慧劳动教育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体力劳动的束缚,从传统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所有生产劳动成果都在以符号交换为中心被生产出来。这不仅导致了劳动方式的转变,还引起了劳动异化和人们劳动价值观的转变,致使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劳而获、歧视劳动工作者的不良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在民众生活中,甚至是教育领域都广为存在[1]。目前,劳动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变质化、有劳动无教育、劳动机会少等问题。这不仅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更影响着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一)智能时代对传统劳动教育的挑战

智能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不仅关注具体劳动技能的学習,更加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内涵也从传统的技能培训转向了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1. 社会需求的转变

在远古时代,劳动教育是发生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劳动既作为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物质保障,又作为向年轻人展示劳动技能的方式,即生产劳动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与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其目的是维系生存的基本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的教育逐渐与生产分离开来,但劳动者的教育仍然是发生在生产劳动中。但由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不高,被排斥在了正规教育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与教育又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指引下实现了合并,劳动教育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劳动教育的形态和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转变,从远古时代的在劳动中学习基本生产劳动技能到智能时代涵养崇尚劳动精神,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表明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劳动教育在内涵上也发生了转变。

2. 劳动教育目标与内涵的转变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劳动的目标和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劳动教育目标上,从传统培养学生具体实践技能转到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在内涵上,在工业初创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劳动者学习知识,让知识分子参与劳动,将劳动与知识相融合。在智能时代,劳动不仅指传统的体力劳动,还增加了智能技术等新兴元素,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从帮助学习者通过劳动提升实践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劳动教育功能的转变

由于社会需求的转变,劳动教育的功能也从获取生产物资来保障基本生存需要转变为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工具的劳动教育,在其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因此,当时的劳动者主要是作为劳动的奴隶对象,不得不通过劳动解决生计问题。随着社会发展,通过劳动展现自我价值的属性日益凸显。在智能时代,尽管劳动和劳动教育仍在发挥其工具性价值,但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凸显个人意义的属性越发关键。

(二)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都会被智能技术所替代,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其本身的品格特性是智能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情感品格和精神品格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了要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2]。品格是个体在面向社会时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持久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但长期以来,品格教育往往采用思想灌输与行为约束的方式,难以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而劳动教育以其实践性和综合育人性,成为品格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1. 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品格培养。一方面,劳动教育通过实践让学生回归真实生活,增强对劳动人民的认同,深化对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理解,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形成人文积淀、培育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出力出汗,更加关注在劳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育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品格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品格的重要途径。首先,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促使主客体间发生联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元的生活世界中明晰个体存在价值,提高自我认知、完善自我发展,成为一个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的人。其次,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十分注重协作,力求学生在协作中进行情感互动,产生共情、移情,体味他人的劳动过程,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爱护他人。再者,劳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立意识,还要致力于培育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让学生明白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3. 陶冶学生的精神品格

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精神品格培养。劳动教育强调通过身心参与、体脑结合的方式,在“劳其筋骨”的同时,磨炼其意志,增强其毅力,达到身心一律,提高自我约束,进而形成严以律己的精神特质。劳动教育注重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过程,在实践中体悟他人劳动的艰辛,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培育同情共感的精神特质。

(三)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

智能时代对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技术是辅助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技术变革教育的角度出发,智慧劳动教育是对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变革图景的解答。智慧劳动教育是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劳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劳动教育与智慧教育的融合,对于推进智能时代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劳动教育是指基于智能技术实现劳动教育的环境、立场、功能、形式的智慧转型,构建精准、个性、灵活的智能教学生态,力图培育学生的劳动智慧,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智慧劳动教育主要表现为形式的融合性、立场的实践性和服务的定制性。

1. 形式的融合性

借助多形式的融合为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劳动教学情境是智慧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形式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实融合。智慧劳动教育以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为基础,为学习者提供虚实融合的实践学习环境,根据劳动学习需要,将现实场景与虚拟环境深度融合,帮助学习者营造真实的实践情境。二是时空融合。智能劳动教育在互联网技术和元宇宙技术的支持下,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学科跨班级的劳动学习共同体构建。

2. 立场的实践性

智慧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智慧实践品格方面更具针对性。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在劳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强调劳动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透析原理,把握规律,从而作出理性判断。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的高替代性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學生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理性引领学生求真创新。

3. 服务的定制性

智慧劳动教育是智能时代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劳动教育,更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通过定制化的知识服务促进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习者在劳动中各尽其才,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引入数字智慧,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应用、整合、创新知识。

(四)智慧劳动教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依赖纯粹的体力劳动、适度使用工具的劳动、合理使用智能技术的劳动这一过程。智慧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劳动教育,其教学环境从传统课堂转向了探究社区;教育立场从注重劳动形式转向了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功能从基本生存工具转向自我价值的体现;教育形式从单一劳动形式走向全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生态。因此,智慧劳动教育可以鼓励学生从自由开放的多维劳动空间中基于复杂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建构,来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

1. 智慧劳动教育环境:从课堂到社区

传统劳动教育往往是基于课堂展开的,受教育环境限制,无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智慧劳动教育环境下,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智慧劳动教育环境利用智能技术、现代媒介赋能劳动教育,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营造虚实并融、线上线下交互的劳动空间。同时,一改以往一成不变的劳动教育环境,致力于打造一个生动多维的探究社区,涵盖自适应调整的个人空间、灵活多变的协作空间和深度交互的共享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多维空间中深化劳动体验,生成劳动智慧。

2. 智慧劳动教育立场:从形式到实质

立场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映了我们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判断。考察智慧劳动教育的立场,首先要明确教育与劳动的关系。在社会历史早期,教育与劳动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的直接内容就是生产劳动,因此,早期劳动教育的立场是教育与劳动的完全融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但鉴于劳动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融合”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当前,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物欲横流、奢靡浪费的现象层出不穷,劳动意识淡化、劳动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亟须加强劳动教育。以往大多基于“形式”的立场主张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融合,而智慧劳动教育将在“实质”的立场上主张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并基于智能时代的科学技术,推动教育与劳动有机、实质地结合。总之,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不仅促进内容转变,更凸显了新时代正确劳动观的塑造。

3. 智慧劳动教育功能:从工具到存在

劳动教育环境、立场的转变,势必引发其功能的叠加。过去的劳动教育主要功能是实现个体生存的工具,而新时代的智慧劳动教育更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丰富人的关系属性也是智慧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智慧劳动教育将引导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4. 智慧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到融合

劳动教育功能的叠加必然需要新的实践形式和实践路径与之适应。首先,最重要的是用智能时代的思维指导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融合时代特征、时代需求,使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要素、知识与方法等都变得“智慧”。具体而言,智慧劳动教育要防止单一的知识技能灌输,融合个人与时代发展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能力;抛开单一的劳动形式,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融,推动劳动教育走向创新发展、智慧发展。

三、智慧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

(一)自适应调整的个人空间

智慧劳动教育环境应包含一个自适应调整的个人空间,该空间能根据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结合不同类型的劳动任务,动态推送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传统劳动教育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较少。劳动教育固然不能完全脱离集体劳动这一公共空间,但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实现个体的自适应调整。在教学前,系统采集学生个人数据,整合劳动教学内容,建立学生数据库及劳动知识库,并基于算法准确分析学生需求和兴趣,推送与之匹配的个性化劳动教育资源,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搜索、抓取、判断和使用所需的资源内容;在教学后,建立针对性的“用户评估模型”。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评估学生的劳动学习情况,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智能评价系统,并进行持续动态追踪和有效反馈,助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自主评价能力。

(二)灵活多变的协作空间

智慧劳动教育离不开灵活多变的协作空间。智慧劳动教育以协作劳动为主要形式[4],它包括人与人、人与机器间的协作。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为人人协作提供环境与情感支持。智慧劳动教育不仅给予协作劳动技术支持,比如搭建虚拟现实情境,同时更加关注协作中的情感认知过程。智能时代的教育常常因隔着屏幕导致情感交流缺失,而智慧劳动教育力求在协作中推动同伴、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在共情、移情中体味他人劳动的不易;另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为人机协作提供环境支持。智能时代冲击着劳动力市场,劳动主体将是一个人机结合的共同体,人机结合、人机协同、人机共生将成为其主要学习和工作方式[5]。智慧劳动教育注重引入智能技术,重视借助机器这一“外脑”实现个人发展,促进学生“内脑”与“外脑”合理分工与高效协作,提高作为数字公民的基本劳动素养。

(三)深度交互的共享空间

智慧劳动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深度交互的共享空间。智能时代,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等的发展使劳动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劳动实践场域,使实时交互和深度交互成为可能。一是线下智慧劳动教室的搭建,引入交互式触控投影、智能导师系统等技术,通过智慧感应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情境中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二是线上劳动课堂的建设和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借助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并建立劳动教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对话。三是智慧劳动教育将充分发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优势,让学习者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探究学习。

四、智慧劳动教育立场:

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

(一)固本培元:劳动是教育的直接内容

教育自产生起就与劳动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教育因劳动而生,劳动是教育的起源[6]。具体而言,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原始教育依附于社会生产活动,尚未从中真正分离出来,并以具体生产劳动为载体,一代代传递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7]。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对教育与劳动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立场也随之发生改变。智慧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产物不能再回到早期的教育立场,但通过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教育与劳动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由此出发探索新时代的教劳结合如何焕发新活力。

(二)兼容并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立场。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的产生使得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教育与劳动已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教育与劳动的发展关系不再是“完全融合”,而是如何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有机结合”“兼容并包”。现代科学正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而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其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的体力劳动逐渐被取代,脑力劳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三)融会贯通:正确劳动观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在智能时代,“正确劳动观与日常生活相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特有立场。基于当前社会劳动观的扭曲以及劳动教育的边缘化,智慧劳动教育主张从日常生活出发,挖掘劳动中的智慧。例如,在日常消费方面,理解劳动交换过程不易,培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在日常闲暇方面,化解劳动与闲暇的对立,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間观,学会管理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平等对待体力与脑力劳动,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一方面,劳动价值观的内涵要基于日常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变抽象为具象;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地渗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体现教育与生活的一体化。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智慧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五、智慧劳动教育功能:

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

(一)破除“工具论”的价值导向

劳动教育的工具性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即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以维持个体生存为价值导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功能逐渐走向多元化,某些方面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它的工具性价值。虽然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仍然十分重要,但如果仅看到工具性价值忽视其他价值,劳动教育必然走向异化。在异化的劳动中,劳动只是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8]。此时,劳动对个体而言成为一种被奴役的无奈之举。为此,破除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工具论导向,探寻劳动教育的存在性价值是智慧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激发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智慧劳动教育关注劳动中的主体性与对象性,能激发个体自我存在价值。一方面,智慧劳动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劳动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而主体性才是人进行劳动的本质特征[9]。具体而言,在智慧劳动教育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同时弱化学生“被劳动”“被教育”意识,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体。

(三)丰富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属性

智慧劳动教育能进一步丰富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是自由劳动的重要属性,自由劳动应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方式的即时性,扩大了互动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在内容上,智慧劳动教育主张建立直接和共同的社会关系。在这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易走向“物化”。智慧劳动教育一方面注重劳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真诚直接的互动,另一方面促进友好合作和良性竞争氛围的营造,在劳动中建立以利益共同体为特征的共同社会关系。在方式上,智能技术为劳动中的社会关系架起沟通桥梁,形成形式多样的劳动学习社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美不仅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发展智慧的根本动力。在劳动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现代审美人格则是智慧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智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生产实践、劳动精神创作、劳动文化表达中,实现审美愉悦,形成审美人格。具体而言,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将抽象的人文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促进劳动的美感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在劳动精神创作中,积极与智能时代缺失的重要品质相结合,涵养劳动情怀,培植美的精神品质;在劳动文化表达中,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身心,培育美的情怀。

六、智慧劳动教育形式:

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

(一)用智能时代的思维指导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

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除了离不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念支撑。第一,整合性思维。智慧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用整合性思维对各类劳动资源、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进行整合。第二,动态思维。在智慧劳动教育教学中,要及时解除与过时的劳动形态之间的联系,主动建立与最新的产业劳动形态之间的关联,更新劳动教育形态以及技能素养,掌握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思维方式。第三,分布式认知与思维。智能时代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每个人所拥有的只是极少的部分,智慧劳动教育强调团队协作,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在交流协作中更好地达成目标任务。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

智慧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劳动知识技能灌输,更看重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的引导与培育。正如前文所述,智能时代重要品格的缺失、劳动价值观的扭曲等亟须劳动教育来弥补。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关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学会尊重劳动及劳动者;其次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培养其按劳分配的正确价值观;最后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他们热爱劳动、享受劳动。

(三)整合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

随着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改变和教育理念的深化,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已无法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要培育学生新时代所需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实践的性质源于生活,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与典型生活实践、模拟生活实践以及虚拟生活实践相整合。即通过整合生活实践来连通学生头脑中的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四)激发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力

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形式要创新,离不开学校这一主战场。目前,学校过度注重标准化管理,忽视教育活动本身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形式化现象层出不穷。学校管理转型是智慧劳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协调、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格局,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考、评”链条上均享有自主权,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激发教师在劳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提高学校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引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系统,促进学校治理公开透明化,形成多方利益主体共同监督的网状治理结构。

(五)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开放性劳动教育生态

智慧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开设一门学科课程、开展几次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目标,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为其生长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一是建立校內校外协同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劳动教育。鼓励企业等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产品和服务,联合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拓宽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建立行业专家驻校制度,鼓励各行业专家、职场精英、劳动模范进校园提供交流指导。二是劳动教育自身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及时自我更新。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变革导致劳动形态的不断更迭,劳动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扩充教育内容,转变教育方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被置于智能化的时空,智慧劳动教育是时代所趋,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智慧”不同于“智能”,“智能”只是智慧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智慧”才是智慧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智慧目标不仅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智力因素,更是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智慧劳动教育的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形式都体现了智慧元素,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对人“智慧”发展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教育研究编辑部.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20,41(2):17-32.

[2]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8.

[4] 王毅,王玉飞,吴嘉佳.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2):97-106.

[5] 张欣,陈新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转向、价值样态及难点[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20-25,69.

[6]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7] 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3-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1:9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Smart Labo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WANG Yang,  GU Ji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2)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that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and healthy grow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labor education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smart labor education has emerg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llenge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intelligent era,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education,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smart labor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four aspects smart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position, teaching function, and teaching form to reveal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intelligent era. The environment of labor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classroom" to "community of inquiry", the posi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consolidation" to "integr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survival tool" to "self-realization", and the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single discipline" to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labor educ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Keywords] Smart Labo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Path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