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23-05-30沈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语文课程美食

沈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中提出了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在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跨学科学习。这说明单一学科独立教育将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未来的学校教育将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作为整合跨学科学习的平台,来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培养学生成为生活中的创客。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围绕跨学科学习的概念、价值及实施进行阐述。

所谓“跨学科学习”指“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学科组的知识体系和认識方法产生理解,并对它们加以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解”。由定义可知,跨学科学习融合了多个学科或多个不同领域,它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以某一学科的学习为主,适时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因此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不仅是一种以跨学科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跨学科融合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跨学科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秉持“以人为本人”的理念,推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如图1所示,一方面它是连接语文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与未来社会的模拟中,让学生成长为生活中的创客,共同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筑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它在任务设置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场景,在项目驱动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方式,在功能定位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意蕴,重新构筑并强化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打破了知识间“点”的现状,从知识网的角度思考与应用,推进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协调和融通,引领着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丰富了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连接学习与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生活即语文”的意识。

(二)指向了学生的未来生活

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在解决生活中真实遇到的问题时单单只靠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观念和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我们学会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要懂得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与创造。可以说,新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它把将来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到教学中,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服务生活、联通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工具与重要路径。

(三)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分科教学的组织方式,将学习活动转变成了学生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不单单是外显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脑内的思维活动。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将已经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逐渐融合、内化为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新课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所包含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与建构。因此,跨学科学习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追求。

(一)以核心素养发展为风向标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不少地区已经有教师在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尝试,但是在跨学科融合时没有关注人的发展。新课标修订后,强调跨学科学习,明确指出学科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果忽略人的发展,那么跨学科的设计就是无效的。由此可知,核心素养是否真正发展是衡量跨学科学习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即对跨学科学习来说,不仅是看最后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更要看学生在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思维是否发展,合作品质、综合能力素养是否提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整合点

对课程来说,“大概念”既可以表述为课程实施的主题,也可以表述为课程实施的目标,更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方法。“大概念”的典型特征是:贯穿全部课程;能够被学生理解和长时间保持;对课程有很好的覆盖;具有代表性等。“大概念”就是融合理念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大概念”兼具复杂性与灵活性,有助于破除传统语文教育观形成的学科壁垒,切实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价值,让综合性不再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标签。就育人视角而言,“大概念”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视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依托。它不只是联结多学科知识、方法、技能、观念的方法手段,还是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具化体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素养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大概念”。也正是在不同类型“大概念”的依托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得以落实。因此,对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来说,有必要以“大概念”为整合点,推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不断强化语文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

(三)以真实情境为实践场

跨学科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带动学生去自主学习思考与实践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高阶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中的跨学科学习要在良构性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在具体展开时,为了让各学科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学科优势,可选取“积木式”“橡皮泥式”“乐高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融合,促进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的有效提升。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要素出发,“积木式”建构课程资源

在语文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中,教师可寻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性内容确定跨学科学习的要素,或将语文教学中涉及多学科课程内容的热点性话题转化为跨学科学习的知识点,并通过适当筛选、整合课程素材,推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

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奇思妙想》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自己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而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8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奇思妙想》,教學重难点是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因此,结合“奇思妙想”这一跨学科学习的知识点,可以将语文、美术相融合。教学中,可先由美术教师结合四年级学生绘画特点,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适当渗透学生表现自己奇思妙想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用绘画表现出来,同时为学生五年级下学期“奇思妙想”的深入学习做铺垫。在学生完成“奇思妙想”绘画后,语文教师可以再从习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实践与观察,笔者发现,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生在写作时都会借助自己的图画进行有序书写,习作教学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在书写完后会回过去进一步完善、优化自己“奇思妙想”的绘画作品。

从上述国家课程资源内语文和美术学科相融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学习要素、相似知识点作为学科融合的整合点,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项目驱动,“橡皮泥式”融合校本课程

除在国家课程资源间进行融合外,教师也可依据校情,关注学生成长经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确定面向生活、指向实践的超学科议题或任务。通过校本课程的方式创造性地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在学科校本融合中发展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为例,笔者在教学时将“神话故事”作为综合活动的实践点,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六大节日”中的“文化节”,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走进神话故事,感受文化魅力”的系列主题活动。内容包含“走进神话的世界”“从神话到现实”“探秘神话的背后”“巧手创神话”四个板块。“走进神话的世界”结合语文的阅读、口语交际、复述等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进行讲故事比赛。“从神话到现实”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信息的查询,了解受“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的启发,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与探索,科学家们发明了球面射电望远镜,实现了系列“中国探月工程”等,让学生感受系列创造发明、科技进步背后的神话精神。“探秘神话的背后”通过系列科学小实验,帮助学生揭秘了神话中所包含的种种科学现象。“巧手创神话”结合美术中的绘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上述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将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科学、美术等学科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有效碰撞。在趣味性的实践中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唤醒了学生对神话精神的向往与传承。

3.需求为阶,“乐高式”整合生活资源

以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作为学科融合的整合点,相比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内学科的融合,学生的自主性会更强。不同的学生受自己兴趣爱好、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现和选择不同的社会生活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学科融合的学习。

如作为新苏州人的六年级学生小A,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一课后,他对美食及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想去了解苏州有哪些传统的美食。为此他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和班上的同学组成了小分队,一起走遍了大街小巷、尝遍了苏州美食,并听苏州本地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回家后,他们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美食绘制下来,将其历史故事、个人品尝感受记录在边上,汇编成了《苏州美食录》,并将自己寻访美食的经过画成了路线图,附在了美食录最前面。闲暇之余,孩子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苏州美食进行了学习制作。

小A等同学的美食探寻历程,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将语文、历史、美术、地理、劳动等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无形之中融合了起来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并开发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活小创客。

综上,跨学科学习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在实施中以“大概念”为整合点,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将融合后的学习成果可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保驾护航。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在“以人为本”的探索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为生活的创客。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语文课程美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美食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