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不能丢弃
2023-05-30王冬美
王冬美
双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通常认为:双基,是对带有“基”字的两个概念的高度概括,或是带有“基”字的两个词语的简称。一般认为:双基,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教学认为:双基,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语文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笔者认为:双基,除了“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还有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双基教学,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它,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它,注重教师的教法,更注重学生的学法。
双基教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宠儿”。然而,随着课程改革越来越接近“深水区”,双基却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时髦的词汇所隐没,正在由以往的过于偏重变为现在的悄悄丢弃。对此,笔者通过对相关课例的审视,认为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不能丢弃。
[课例1]《扁鹊治病》教学片段
师:(手上举着写有“病”字的卡片)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既端庄又美观呢?请大家看老师范写,听老师讲解。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丙”字。
(生书空一遍后,田字簿上临写)
师:同学们写得既快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病”字组词。
生:病菌、病床、病人、生病、看病、治病。
师:“病菌”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医院的宣传橱窗里看到的。
生:病死。
师:“病死”这个词课文里有,在书中找词语,同样是组词的好办法。大家还能从书中找到含有“病”字的词语吗?
生:小病。
师:什么叫“小病”呢?
生:小病,轻微的肚子疼或头疼或发热,服一点常备的家用药就行。
生:小病,课文中是指一种皮肤上的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
师:(课件出示后反复闪烁: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皮肤上的一点小病可以不治吗?
生:不可以。
师:不治,会怎么样呢?
生:不治,发展到皮肉之间,病会加深。
生:不治,发展到肠胃里,病会更加严重
生:不治,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
…………
师:起初,蔡桓侯是对扁鹊的话毫不在意。接着,蔡桓侯是不理睬扁鹊。然后,蔡桓侯对扁鹊是满脸不高兴。最后,蔡桓侯——
生:(异口同声)病死了。
[审视1]对于识字教学,虽然教材中有系统的安排,但是有关识字这一双基,绝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学习。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学生的识字量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这种源自生活的识字,教师必须正视。课例1的教学片段中,教学“病”字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组出的词语有“病菌、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等。这些课本之外的词语,和课本之中的词语“小病、治病、没有病、病死”汇聚到一起,便使“病”这个生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课例1的教学片段中,解读“小病、病死”这两个词语时,虽然低年级学生难以说清楚小病是一种什么病,但是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说出了小病:“就是轻微的肚子疼或头疼或发热,服一点常备的家用药就行”“课文中是指一种皮肤上的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对中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解读足够了。因为小病导致了“病会加深”“病会更加严重”“等死”,所以学生在头脑里对小病所留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显而易见,语文教学应将文本与生活即时链接,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汩汩地流入语文课堂,使双基教学既丰盈又饱满。
[课例2]《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桂花雨》一文中的第7自然段。
(生自由朗讀)
师: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多媒体课件反复闪烁“比不上”)“比不上”是“没有”的意思吗?真的比不上吗?
生:应该是没有的意思,因为课文里讲,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太迷人了。
生:课文里还讲,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盛开时,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课文里还讲,全年,家乡的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如果把“比不上”与整个第7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呢?
(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生:不一定是“没有”的意思,因为第7自然段的第二句讲得很清楚:“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生:不是真的比不上,也不是真的没有,完全是母亲为了赞美家乡,才说比不上的。
师:讲得真漂亮!谁不说咱家乡好啊!母亲不是诗人,只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思乡之情。
[审视2]课例2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比不上”一词,进行的一番解读,非常精彩。起初,有些学生认为:比不上应该是没有的意思,是真的比不上。对此,教者既没有肯定,也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如果把“比不上”与整个第7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呢?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文本的内在规范性产生“碰撞”。如此的“碰撞”,就可在个性化和规范性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既能珍视个性,又能坚守规范,还能依托规范催生更有价值的个性。显而易见,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应该以规范性为前提,个性化脱离了规范性会导致语言的混乱,规范性缺少了个性化会导致语言的单调。倡导善待、尊重和宽容学生的个性,并非任由学生东拉西扯、胡乱编造、率性而为。因此,规范性的双基教学必不可少,不能削弱。
[感悟]通过对上述两个课例的审视,笔者的感悟是: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必须重点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考传统,传统的双基教学有哪些东西应该继承,有哪些营养需要汲取;二是思考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有哪些新作为,双基教学的新视界如何开拓。
有一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是否成功,一是看是否体现人文性,二是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于是,为了体现人文性,就淡化工具性,一门心思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把基础知识字、词、句、篇的教学丢掉了,让字、词、句、篇的教学靠边站了。与此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忽视语文双基知识,把各类文艺节目性的活动搬进课堂。结果,语文课堂是热闹了,语文素养却少之又少了。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淡化双基教学,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挑战,是要大家转变教育的理念,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决不能削弱甚至丢弃双基教学。应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教学。
双基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平台,是通往深层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语文教学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语文味。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语文课堂就会偏移重心,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就会远离文质兼美的课文,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和华美。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培养,将是无稽之谈。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英邦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