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

2023-05-30林瑞明

东方收藏 2023年1期
关键词:龙窑起源

摘要:1996年,在福建昙石山遗址第8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原始瓷器。关于这批器物的产地问题,历来争议颇多。近年来,随着福建地区一些商周时期窑址的相继发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事实证明,福建地区作为中国原始瓷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闽北的武夷山地区或闽南的晋江流域应为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瓷器的生产地。

关键词:昙石山遗址;原始瓷器;龙窑;起源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一项卓越贡献,享誉海内外,中国也素有“瓷器之国”的美誉[1]。然而,中国的瓷器究竟发明于何时,它的起源地在哪里,最初又是如何烧制的?这在中国古陶瓷界一直是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也是中国考古工作者长期以来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

昙石山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西北侧,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的北岸,东距福州市区约20公里,现存遗址面积2万余平方米。该遗址自1954年年初被发现以来,迄今先后进行了10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各类重要文物数千件,是福建省内发现最早、开展研究最多、积累资料最为丰富、经历考古发掘次数最多的一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因而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之一。其中,1996年第8次考古发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陶窑、灶等重要遺迹和文物。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处祭祀坑里发掘出数件特殊的陶器,器型包括罐、豆、盘等。从遗址地层关系及包含物判断,这些器物应为福建黄土仑文化时期(距今3500—2700年)遗存,相当于我国的商周时期。后经专家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这批陶器无论从胎质、釉色、火候还是从外观上看,都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瓷器的基本特征,应属于“原始青瓷”,是我国瓷器初始阶段的制品。但据考古发现,在昙石山遗址及以福州地区为中心的闽江下游流域迄今尚未发现烧制原始瓷器的窑址遗迹。因此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这批原始青瓷的具体产地问题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显然,若想厘清这个问题,首先还要从中国瓷器的起源说起。

一、关于中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考诸史籍,“陶”字通常包括“瓷”或用以称呼“瓷”, 所以人们习惯将陶器和瓷器统称为“陶瓷”。

追溯瓷器的起源,首先不能不说陶器,可以说陶器是瓷器的祖先。瓷器来源于陶器,但又精于陶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我国,陶器的发明与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逸周书》中就有“神农(即炎帝)耕而作陶”之说;《吕氏春秋》中也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的记载。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陶器,但当时的陶器做工还非常粗糙,质地疏松易碎,大多为红陶,器型也比较简单,主要以盆、罐、杯等生活器皿为主。后来随着制陶工艺和窑烧技术的不断进步,陶器质量不断提高,种类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陶器表面粗糙,容易吸水,且污染率高,虽然古人很早就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表面进行修括和磨光,但始终无法解决陶器的防水去污问题。直到商代,我国先民创制出一种以氧化钙为主的石灰釉,这一问题才慢慢得以解决,这也为陶器向瓷器的转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那么,陶器和瓷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关于如何区分陶器和瓷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对于瓷器的具体定义,学界至今也未取得一致意见。通常主要是从使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表面施釉以及胎釉结合程度等方面进行辨别和界定:陶器一般以黏土为胎,加工成型后,经700℃—10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基本达到烧结程度,遇水不再分解,但胎体的气孔率和吸水率仍然较高,敲击时声音沉闷,且表面大多无釉;瓷器则以瓷土(即高岭土)作为原料,烧成温度至少在1200℃以上,胎体基本瓷化,胎质坚硬致密,气孔率较低,且吸水率小于1%或不吸水,敲击之声清脆,表面施玻璃质釉且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然而,中国的瓷器到底是何时发明的呢?西晋文学家潘岳(即潘安)在其《笙赋》中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这是我国最早有关“瓷器”的文字记载。据此,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瓷器起源于1600年前的晋代,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我国很多地区发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釉陶”(一种表面施釉的陶器)进行大量科学测定后,结果证明这些“釉陶”无论从物理性能还是从烧成温度、吸水率、表面施釉及胎釉结合程度,均已基本达到瓷器的标准。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这种“釉陶”虽已经初步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釉陶”在陶土的选择、处理以及制作工艺上相对还比较落后,胎体中杂质较多,可塑性较差,很多胎体都有严重的裂纹、变形和起泡现象。同时,因火候控制不够成熟,釉色不稳、薄厚不均、露胎流釉等问题频发,成器釉色又多呈青绿、黄绿或黄褐色,具有明显的原始色彩。因此,对于这种尚不成熟的瓷器,人们习惯上就称其为原始青瓷,而商周时期则是这种器物产生的最早年代。

经检测分析,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这批特殊陶器,烧制温度在1000℃—1100℃之间,已基本达到烧制瓷器的温度要求。同时,从陶器的局部残损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胎体已基本烧结,胎质明显要比普通陶器坚硬得多,敲击时声音也要比普通陶器更加清脆,并且经长时间滴水测试,证明其胎体仅有轻微吸水,颜色变化亦不明显。唯一不足的是胎釉结合不太紧密,局部脱釉现象较为严重,不过这也恰恰反映出其原始性,属于典型的商周时期原始青瓷。

可是,这批原始瓷器究竟是如何烧制的,它们的生产地又在哪里呢?因为瓷器一旦烧制出来,就会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间流动和传播,所以瓷器的发现地不一定就是其烧造地,只有找到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遗迹才能证明其起源地。虽然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我国很多地方都曾出土过大量的原始青瓷,但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迄今发现的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以浙江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南部地区的东苕溪流域一带。所以,一直以来,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国瓷器的起源地在浙江,而从浙江地区发现的原始青瓷窑址看,其窑炉形式基本为单一的龙窑,因此学界普遍认为龙窑是诞生原始青瓷的摇篮。由此看来,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这批原始瓷器来自于浙江地区似乎不无可能。然而,浙江和福建两省虽山水相连,地理位置接近,但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数百公里的运输显然仍存在着较大困难。不过,随着近年来福建地区相关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二、福建发现的龙窑遗址

龙窑作为我国古代窑炉的一种重要形式,多修筑在江南地区的山间坡地之上,因窑炉呈长条形,顺山坡走势所建,由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龙窑”,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等。由于龙窑都是利用山坡地势形成前后高度落差,从而在窑体内部形成自然抽力,就好像装上天然鼓风机,具有升温快、降温也快、装烧面积大、产量高等优点,所以至今仍被广泛使用[2]。更为重要的是,龙窑的出现实现了我国陶瓷烧成温度由1000℃以下提高到1200℃以上的重大突破,从而为陶器向瓷器的转化创造了最关键的条件。不过,由于目前我国浙江地区所发现的龙窑遗址大多属于商代、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保存状况欠佳,大多不甚完整,所以对于早期龙窑尤其是西周早中期的完整龙窑结构,人们知之甚少。

1.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

2005年10月,福建考古工作者在闽北的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现一处商代窑群遗址,并及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6座,保存较为完整,且分布相对密集,窑炉的形式繁多,极其难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发现,该窑址群发现的圆形窑、椭圆形窑和长条形龙窑数量较多,且3种形制的窑炉间存在明显叠压关系,表明圆形焰窑与长条形平焰窑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发展,其中,长条形窑炉估算一次可烧成近百件陶器,且窑尾设有烟囱,属平焰窑,具备龙窑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视为早期龙窑,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3]。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特色,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独有,而本次福建浦城猫耳弄山窑址群发现三种窑炉并存的现象,证明我国南方地区商代时期的窑炉形制并非是单一的,并且已经发展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窑业技术系统。特别是独自发展出了这种容烧量更大、烧成温度更高、技术也更为先进的龙窑形制,是对中国窑业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可以说,福建浦城猫儿弄山商代窑址群发现的这种早期窑炉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结构和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2.武夷山竹林坑原始青瓷窑址

从考古发现看,迄今发现的我国商周时期龙窑结构,一般只见火膛和窑床两部分,且整个窑炉的前后坡度一致,而由火膛、窑床和单独排烟室(坑)三部分组成的龙窑结构形式直到战国时期方才出现。到汉、六朝时期,龙窑尾部才专门做出具有独立结构,且与火膛、窑室不同坡度的排烟室,从而形成“三段式”的龙窑结构,至唐宋以后窑炉的前后坡度又渐趋一致。故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三段式”的龙窑结构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接下来的考古发现却改变了我们的认知。2009年10月,武夷山市文物普查队在武夷街道黄柏行政村北部的竹林坑首次发现了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遗迹。紧接着,2011年12月,由福建博物院、武夷山市博物馆和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结果证实这是一处西周早期的原始青瓷窑址,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原始青瓷标本。可以看出,该窑址中的窑炉保存基本完好,窑室、火膛和排烟室等结构完整,形状清楚,且窑炉前后坡度不尽相同,属于典型的“三段式”龙窑结构,这无疑表明当时该地区的人们已经掌握利用窑炉坡度来调节炉内火力温度的技术[4]。不过,与浙江等地出土的早期龙窑相比,这座窑址的火塘规模很大,几乎占据了整个炉长的三分之一,具有浓厚的原始性。经认真分析研究后,专家们一致认为,竹林坑窑址是目前我国已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商周时期龙窑遗迹,证明今天仍被我们广泛应用于陶瓷烧造的“三段式”龙窑,至少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就已经诞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西周早中期原始瓷窑业技术及研究史的空白。

3.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2015年12月,考古人员在福建省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南一座名为“苦寨坑”的山坡上发现一处原始青瓷窑址。2016年,由福建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经清理发现有9条存在明显叠压和打破关系的早期龙窑遗迹,出土大量原始青瓷标本,器型主要有罐、尊、壶、钵等。瓷胎均为灰胎且质地非常致密,表面施釉大多不均匀且釉层较薄,普遍存在凝釉现象,颜色多呈青绿、青灰,少量青褐色。经碳十四测定,该窑址年代最早为公元前1749 年,最晚为公元前1497 年,即最早可到夏代中期,最晚到商代中期[5]。随后,考古工作者对该窑址周边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又发现数十处同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经专家研究,该窑址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烧制原始瓷器的窑址,与浙江地区发现的早期原始青瓷窑址相比,两者不管是在窑业技术方面,还是在瓷器的形式特征等方面都差别较大,明显属于不同的窑业技术系统,亦无直接的承袭关系。

三、余论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倾向于将我国商周时期已出现的高温施釉陶器称为原始瓷。所谓“原始”,其实主要是相对于我国东汉末期出现的成熟青瓷而言,因为原始瓷无论是在胎土的选择和加工淘洗,还是在表面施釉的技术工艺等方面,相对而言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原始性。首先,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胎体原料的选择、窑烧工艺技术的进步及燃烧温度的提高、高温色颜釉的制备和使用等是瓷器出现所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先决条件。其次,在窑业技术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窑炉的建造。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以来,其烧制历经从无窑炉的平地堆烧到有窑炉的“穴窑”,从最初的横穴窑发展到后来的竖穴窑,再到商周时期的龙窑、馒头窑以及明清时期的阶梯窑、葫芦窑、蛋形窑等,窑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最后,纵观全国,据考古发现,原始青瓷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发现相对较少,且迄今尚未发现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遗迹。因此,学界大多认为北方地区的原始青瓷应是从南方地区交流传播过去的。相对于北方地区,尤其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明不同,我国南方地区的古越先民则是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优质瓷土,并不断总结制陶经验,改进窑烧技术,最终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址群、武夷山竹林坑以及永春苦寨坑等原始青瓷窑址的发现,为中国原始瓷器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对探讨我国古代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早期瓷窑的结构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和线索。考古发现证明,在闽南晋江流域的安溪、南安、晋江、惠安等地的青铜时代遗址,都发现有大量与永春苦寨坑窑址产品相同的原始青瓷,在闽江流域下游、九龙江下游的青铜时代遗址也有发现。而昙石山遗址地处福建省中部沿海和闽江下游流域,从空间距离上看,相距闽北和闽南原始青瓷窑址均不太远,因此,闽北的武夷山地區或闽南的晋江流域或为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瓷器的生产地。

参考文献:

[1]董琦.中国瓷器的起源[J].南方文物,2001(01):65-69.

[2]李刚.古代龙窑研究[J].东方博物,2004(03):16-22.

[3]福建博物院,浦城县博物馆.浦城县猫耳山聚落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J].福建文博,2019(01):6-15.

[4]福建博物院,武夷山市博物馆,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市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收获[J].福建文博,2015(1):2-9.

[5]羊泽林.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J].海峡教育研究,2017(03):81-83.

作者简介:

林瑞明(1963—),男,汉族,福建武夷山人。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

猜你喜欢

龙窑起源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浅谈龙窑创烧及汉代改造的里程碑意义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