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3-05-30罗章松苏雪芹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罗章松 苏雪芹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期望和奋斗目标,而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两者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缺少人才活力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后续亟需加快产业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多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以此来助力共同富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天下为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并在2020年如期消灭了绝对贫困,离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又进了一步。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世,共同富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的理论基础。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共同”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财富占有方式,反映的是生产力方面;“富裕”体现了社会财富的占有数量,反映的是生产关系方面;“共同富裕”反映出让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社会财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共同富裕不但要求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要求社会个体之间的经济水平有着合理的缩小和控制,缩小贫富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其主要领域是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很多,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这一指标仍高居0.46附近徘徊。

在生产力已发展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几倍甚至数百倍以上的今天,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阐述,即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多维性、长期性,是全面富裕,包括物质方面的充足,还有精神的自信,还包括社会的和睦、环境的宜居、公共产品供给的普及等;是所有人的富裕,在全民致富的道路上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是奔着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是逐渐落实的共同富裕,是一项艰苦而又長期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都要分阶段开展,即到2035年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乡村要全面振兴,在时间上两者具有一致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最薄弱的环节都在农村,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短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促进城乡融合,从而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缩小贫富差距,对共同富裕具有促进意义,在空间上两者具有一致性。

乡村振兴既是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也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城乡发展失衡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的突出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缩小城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都在不断地缩城乡之间的差距,前者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后者要应对的是相对贫困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实现乡村的振兴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动共同富裕。从内涵来看,共同富裕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而经济角度是其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5.10亿,比重超过了总人口的1/3,而2021年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9万元,城镇居民为4.74万元。正因为如此,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共同富裕要求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使农村地区不再明显落后于城市,这也正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农村产业发展缓慢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之一,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地区总体上自然条件恶劣,受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了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形式单一等,农村在产业发展上较为落后。农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科技利用率低、经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总体呈现出有产品却没有品牌、有品牌却没有规模的现状,且仅能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与初加工领域,基本不涉及深加工,再加上这部分农民不懂得市场销售渠道,以及农村地区物流条件的不完善,即使有丰产的农产品也不能保证丰收,农产品的获利空间就显得更加窄小,直接打击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虽然探索出农村地区与旅游、物流、养生、深加工等产业的交叉发展,但是由于产业发展主体实力不足与带动效应不强,导致在产业发展受自然灾害影响、市场销售及质量安全方面的应对能力不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依旧缓慢。

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不能落下,农村的生活条件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脱贫攻坚以来,农村地区的路、水电、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发展,教育、养老、数字化办公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从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来说,仍有着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地区的道路建设标准低,道路排水能力不足,环保治理覆盖不全。从公共服务来看,据三农普查结果显示仍然有一些乡镇没有幼儿园,甚至有的农村地区目前还没有普及自来水设施;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和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农村社保、医疗、养老能力还是落后于城市,在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更是薄弱,特别是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与城市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城乡民生保障的不平衡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远大目标的阻碍之一。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且农村内部差距更大

在多年的扶贫过程中,绝对贫困一直是重点解决领域,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我国脱贫事业的关注对象指向了相对贫困,农业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收入差距问题仍然尖锐,2020年达到0.468,说明我国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尖锐的原因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7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万元,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处于高位。

不只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容小觑的贫富差距。把人均可支配收入按五等份分组,农村居民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从2013年的1.84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3.38万元。从倍差来看,2013年农村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倍差为7.41,并且逐年上升,到2017年到达历史最高值9.48,2018年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使得倍差出现了回落迹象,但在2020仍高达8.23。2020年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47万元,不到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3。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是我们的贫困事业并没有因此而告终,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目前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者,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解决农村地区存在低收入群体的问题。

(三)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缺少人才活力

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矛盾尖锐点之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学条件相对简陋、教育方法比较落后,教育事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农村在培养人才能力方面尚有欠缺,乡村在人才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培养经验、师资力量,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也导致了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正因为如此,村民在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认识不到振兴的重要性;部分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对于掌握一门新技能充满了恐慌,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这种心理往往造成他们内生动力不足,对于技能的忽略使得自己发展空间变得狭小,导致个人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乡村人才流失和人才引进难导致乡村振兴缺少人才活力。伴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各种条件优于农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聚集,许多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和妇女化,劳动力的外流也意味着农村当地的医生、老师等人才数量的减少。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许多家庭因为子女的教育而进城,但是在学子择业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城市中的就业条件所吸引。农村籍大学生支持家乡事业发展,就必须先要得到家里人或者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一般认为考上大学再返回农村工作,会给周围人一种读了大学还是没有出路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观念也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逐渐向城市追赶,但是由于工作机会、工作条件赶不上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优势,即使很多农村地区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再加上目前农村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通常无法保证引进来的人才可以留下来,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一)加快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产业振兴方面,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软环境。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优惠和政策扶持,进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电商、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等产业,鼓励拓宽农业发展链。农村地区在粮食供给和生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同时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农村产业当中,可以让其直接或参与经营民宿、农家乐等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大力吸收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富民产业,建立成熟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用科技育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收。同时,拓展物流和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使农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发挥第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商业体系建设。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并未形成规模。要加强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完善体系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乡村物流网点的布局,让快递进村,推进物流链下沉,在方便村民网购的同时,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输出;推进冷链物流和信息行业向乡村拓展,加强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推动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农民的就业有利于激发自身动力,实现个人增收,从而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实农民的稳定就业和创业政策,实现农民高质量就业,发展多渠道灵活的就业办法,大力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宣传工作,合理引导农民参与养老保险。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助力产业振兴,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要有序推进乡村公路、水电、住房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精细化,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制度,配套农村用水的消毒、净化设施,完善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提升住房安全工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和居住标准。同时,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拓宽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延展,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要强化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能力,推进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建设,使医疗、养老、医保制度在农村地区全覆盖,健全农村救助体系,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减少阻碍。

(二)多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

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在经济上的根本目的。一是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经济一元发展机制为目标,大力推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等制度的相应改革,为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加强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着重在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等方面推进城乡经济一元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的均衡配置,使城乡逐渐缩小差距,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乡关系。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开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要提高劳动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拥有更多的收入。同时,调节高收入,打破资本垄断,打造机会和参与公平,逐渐扭转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三是鼓励第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前两次分配的补充方式,是一种自愿转移的分配方式,倡导社会企业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发挥慈善事业在共同富裕事业中的补充作用,呼吁企业发挥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治理制度相融洽,服务于农村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物流行业、养老服务等便民服务,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利用社会企业的资金优势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也要减小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要挖掘农村内部的收入潜力和增收渠道,全方位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政策性补贴,拓宽其收入渠道,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得低收入群体逐渐向中等收入群体靠拢,逐步缩小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三)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之一,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本土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从本土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多渠道加快和推进普惠性教育,教育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而服务。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现代传媒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设施加入乡村教育,提供和保障更高效的教学设施,加快乡村网络施舍,为学校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改善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解决和完善好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定更有力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

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看,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健全政策软环境,为人才下乡创造政策保障,引导、鼓励、支持社会个人参与乡村建设,向农村持续输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优化乡村建设队伍的人才供给,让这些配套软环境的实施,成为人才引进的动力。除了制定好人才引进政策,还需要配套相应的福利政策,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支持资金,设立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拉动作用的专项基金,努力吸纳人才下乡。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措施,把引进来的人才留下来。要提高人才引进的薪资待遇,完善各种激励政策,在职称晋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激发他们内心的成就感和上进心。在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通过多种政策性手段,留住人才,为振兴乡村在人才建设方面提供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十四五",我们这样开局起步)[N].人民日报,2021-4-02(01).

[2]习近平.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讲话[R].2021-8-17.

[3]石文静.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21,(6):35-39.

[4]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20):4-11.

[5]梅晓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和实现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1):149-154.

[6]肖金成,洪晗.共同富裕的概念辨析、面临挑战及路径探索[J].企业经济,2022,41(04):5-15+2.

[7]孙春晨.第三次分配的伦理阐释[J].中州学刊,2021,(10):87-92.

[8]吕方.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特征、挑战及关键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98-105.

[9]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2-14.

[10]文丰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J].东岳论丛,2022,43(03):5-15.

[11]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001)

[12]鈔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49(06):30-43.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