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故事情节 展开探究阅读

2023-05-30胡维森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桑娜西蒙丈夫

胡维森

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如何让学生深层次地走进文本,体会社会环境的严酷,探究人物的个性,研讨曲折的情节呢?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融入故事情节中,进行探究式阅读。

一、扩大、缩小、聚焦,体验严酷环境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扩大环境探究范围——缩小环境探究范围——聚焦对比探究”,体验小说中环境的严酷。

对故事环境的探究,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片段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大量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相关资料。通过查资料,学生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贪婪地吸取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如何帮助学生把社会大环境具体化、形象化,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描写。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海岸,溅起阵阵浪花”写出了大环境的“残酷”;屋内的环境描写“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写出了小环境的“美好”。有的学生发现:“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与“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大环境”与“小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小环境的美好”随时都可以被“大环境的残酷”所淹没,如桑娜用自己的勤劳与善良建立了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小环境),一旦哪一天渔夫在恶劣的天气环境(大环境)中葬身大海,“美好的家”就会随之消失,这也是西蒙的悲惨命运。对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笔者提示学生,“小说中,一般都是用自然环境渲染人物心情,预示人物命运,或者用自然环境影射社会环境”,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学生阅读后发现:“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列举钟声,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桑娜的“心惊肉跳”;“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凄凉,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的描写与桑娜家形成鲜明对照,同时预示着“西蒙的死”。笔者小结:“《穷人》一文,就是用自然环境的恶劣来衬托社会环境的残酷。当时,俄国社会环境残酷,阶级矛盾激化,普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中也有表现,桑娜一家辛苦劳动还是填不饱肚子,西蒙一家孤儿寡母得不到救助。”由此,学生理解了两个普通人家悲惨的命运是残酷社会环境的具体表现。

二、收集、整理、分析,探究人物个性

教学时,为深入探究主人公桑娜的人物个性,笔者让学生把课文中与桑娜有关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再按照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将其整理、归类。学生找到了心理描写“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动作描写“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和外貌描写(桑娜去西蒙家看到的场景)“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等。

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勤劳的桑娜夫妇依旧生活贫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等待丈夫回家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心理(养活五个孩子本已不易,现在丈夫又不知死活,自己却自作主张要抚养两个孤儿,这不是雪上加霜嗎?不用说丈夫葬身大海,即便安全归来,如果他不同意,结局该如何?以后的日子能过得温暖而舒适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引导学生从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探讨后发现,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很多富人生活奢侈但道德低下,靠双手劳动的广大人民受尽剥削,甚至极端困苦,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纯朴。作者在塑造桑娜这个人物形象时,特别注重心理描写。桑娜的丈夫随时有可能葬身鱼腹,桑娜也有可能走上西蒙的老路,这正是桑娜非常害怕的原因。但人心是善良的,桑娜和丈夫不约而同地选择照顾邻居留下的年幼的孤儿,证明了他们内心的美好。此处,普通劳动人民的善良与美好,正好与“贵族”和“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形成对比,凸显了在艰难困苦中的穷人依然保持善良、坚强,这就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让人有了无限希望。

三、假设、推理、辨析,研讨曲折情节

读小说,读者最关心的很可能是人物的命运,小说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主要依靠情节的发展来展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说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假设、推理,根据推理的不同情况进行辨析;把整个阅读过程变成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假设—推理”中体会作者情节设计的巧妙。

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以下假设情境:①假设桑娜没有抱孩子回家;②假设桑娜抱孩子回家后没有产生害怕的心理;③假设你是桑娜,丈夫回来后,你们会如何交流?学生根据假设情境推理后提出诸多观点。对假设①,桑娜天性善良,没有抱孩子回家后,她的内心会深受煎熬。对假设②,如果桑娜抱回孩子后没有产生害怕的心理,就无法体现其矛盾的心态,无法彰显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因为桑娜害怕的不是丈夫的埋怨,而是生活的艰难。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真实、准确地表现了桑娜当时极度矛盾的心态。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对假设③,如果丈夫回来后,桑娜告诉他自己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丈夫就暴跳如雷,说她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这就偏离了文章的写作主旨。文章用四段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哦,是你!”——文字不多,但“醒悟、惊讶”的神态跃然纸上,体现了桑娜不知如何面对丈夫,内心十分紧张;“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语意转折,表明一家人生活窘困、艰难;“哦?什么时候?”——得知西蒙死后,渔夫颇感意外,为邻居的悲惨命运吃惊;“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渔夫想要桑娜把两个孩子抱过来,又担心桑娜不同意,便转过来做桑娜的思想工作,以消除她的顾虑。一个情节,四段对话,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许在意料之外,但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推理和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作者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作者单位:宜昌市天问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桑娜西蒙丈夫
穷人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