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导向下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优化
2023-05-30卢彩
卢彩
摘 要:基于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广东省人口在短期内快速往少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集聚,粤东西北的乡村地区逐渐空心化。城乡收入差距、工农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等较大,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严重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重点应从健全资源配置运行机制、要素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改善人口与资源空间布局,推动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12
0 引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包括5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在党和人民在深入探索实践下,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我国持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脱贫攻坚的胜利只是解决了极端贫困问题,并非意味着贫困问题的终结,即使经济地位居前的广东省也同样存在贫困问题,当前省内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问题突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还不全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期,大量脱贫人口仍处于贫困临界线边缘,防止返贫的内生动力还未充分形成,农村扶贫群众返贫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现有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搬迁补偿、财政兜底等短期形式保障措施为主,这种非常规的“逆向”调动资金和人力资源供给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使用以往这种调动性资源分配方式的减贫效果会将日益减弱。因此,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而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既有研究主要从制度和产业这两个视角分析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制度视角方面认为,户籍制度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门槛、承包地的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制度阻碍着农村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流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将城镇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绑定,农村集体土地无法直接入市,减少了城镇建设用地的供应。鉴于此,需要从建立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来推动城乡更好的融合发展。产业视角则是聚焦于农业现代化,主张以发展现代农业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基于乡村的产业发展存在软硬件配套不足、高质量的农产品少、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联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模式来推动小农户提高劳动效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城乡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等措施。
上述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症候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由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现实描绘不尽相同,突破城乡融合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也各自有所侧重。探索与现有研究不同的路径既是对实际问题的回应,也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鉴于此,通过在战略层面梳理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并从实现共同富裕为导向,分析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以此探索优化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促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
1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内在而紧迫的要求
新时期新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意义。
1.1 城乡融合发展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
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下,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引起了人民群众的观念与行为的变化,人民的日常需求开始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跃迁,提出了多元利益诉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城鄉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非常显著,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上来,推动城乡社会服务融合、产业融合和空间融合,实现乡村村民和城市市民均等享受到机会和改革成果以及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广大的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2 城乡融合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据规划表明,2035年我国将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发展形式。但目前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各方面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而城乡融合发展就是通过制度的不断变革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等方式,构建一个社会资源及要素的均衡配置、地域组织形态功能互补的工农互促的发展机制,在过程中坚持以工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主导,坚持信息化发展延长农村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高质量供给。这种实行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并提高农村现代化进而推动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1.3 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新时期社会高度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往城镇流动并在城镇常住,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不仅使得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释放、城乡双重占地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冲突。因此,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提高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得在经济周期扩张、城镇对简单劳动需求扩大时,村民可以在城市就业,而在经济周期收缩、城镇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时有序的回流农村。这样人口的流动就基本上限定于一定比例的更换就业岗位者,而不再有大规模的人口常态化地异地迁徙和流动,可有效缓解大城市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共同富裕导向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共同富裕,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促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化、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加强资源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的新格局。
2.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基础公共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是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最基础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在群体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的重要物质条件。需要逐步推进城乡之间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融合,城乡间共享城乡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统筹做好社保、养老等各方面工作,使发展红利更加倾向于向贫困和基层地区配置的富裕,优化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保证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得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让发展成果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的落到实处。
2.2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经验教训表明,在经济发展步伐缓慢甚至不发展的情况下,单纯的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来缩小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只会挫伤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因此,要在生产力和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方面做出对应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本土性支柱产业,由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容和收入增加,尤其是脱贫之后的农村低收入群体,要逐步推动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稳住全面小康基本盘,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底部基础。基于此,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建立城乡产业互补、市场互动机制,来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共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3 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应实现城乡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是对城乡优势资源的统筹利用以及对城乡各自偏颇和不足的规避。长期以来受传统二元体制束缚,我国城乡大量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地流向城镇,导致农村生产要素长期缺乏以致发展能力持续下降,而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以及市场机制作用又强化了城市对乡村要素的“吸附效应”,农村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汇聚,而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的转移水平相对较低,渐渐拉大了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因此,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稳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3 共同富裕导向下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GDP位于在全国前列,但是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农村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
3.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
目前,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主要是表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差距上。政府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且缺乏管护维修、水平较低,且从社会保障服务方面来看,“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基本覆盖了城镇居民,具有完善的参保体系,而乡村居民目前只提供新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从教育方面看,经费投入、基础条件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乡村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从医疗方面看,拥有高精尖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机构基本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员医疗能力非常有限,教育和医疗的资源配置不足严重影响着乡村的发展。
3.2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深度不够
相关数据表明,在广东省沿海珠三角经济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土地占全省70%及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地区的人均GDP却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事实。由产业发展带动的就业扩容和收入增加是基础性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广东珠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链高度和现代化程度直逼世界先进经济体,而粤北西甚至粤东某些区域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来看,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且发展模式單一,面向的市场也主要局限于当地,产业不协调、发展不平衡特征鲜明,这对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带动辐射作用有限。
3.3 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推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曾出台户籍制度把农村与城市的人口区分开,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技术、市场、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城乡分离的模式使得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且资金等要素具有逐利的天性,在乡村地区环境和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逐利困难而不愿下到乡村,大量乡村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大多都流向了城市,使得农村懂科学技术、管理经营以及了解法律方面的人才稀少,目前的农村农业劳动力呈现弱化和老化趋势,抛荒弃耕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共同富裕导向下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优化
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统筹推进实施广东城乡融合战略。
4.1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机制
(1)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物品需要财政的支撑,因此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当中。在投入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参与公共资源配置的各部门间联动沟通,避免重复分配和分配不到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涉及较多的层级和部门,过程中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质量。
(2)建立多元主体供给机制。以追求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为目标,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效率,让全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4.2 完善产业内外联动发展机制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广东省沿海经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集聚,应采取多中心联动推进粤东西北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市和乡村发展,让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更多地延伸和下沉到农村。推进城市高新互联网技术参与农村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等各环节,实现城乡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共享发展。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行多类型产业相互交织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对此,各地应利用区位和要素禀赋特点,充分开发当地资源,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推动落后村镇的重建与发展。
4.3 强化要素流动激励约束机制
(1)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与帮扶机制。加强城市治理工作者、专家和学者等参与各地的乡村振兴工作的交流工作,共同为乡村发展做出指引和规划建议。另外,研究制定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回乡当农民就业创业政策,在创业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优质商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进一步带动农村发展。
(2)做好高校毕业生基层引进工作。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多科学的、创新的管理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前往基层参与基层治理,可以为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植入新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因此要强化三支一扶等工作,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让更多优秀的毕业生愿意前往基层,为乡村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永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5 结语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志士的一致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必须在经济社会不斷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消除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各种不充分不平衡因素。而通过城市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和城乡深度融合,推进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可以有效解决收入差距、工农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47.
[3]涂圣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中国农村经济,2020,(08):212.
[4]钟甫宁.中国农村脱贫历史性成就的经济学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21,(05):4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6]张琴.建立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5051.
[7]张广辉,陈鑫泓.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要素流动困境与突破[J].经济体制改革,2020,(03):195200.
[8]沈坤荣,赵倩.“十四五”时期完善建设用地市场的重点和难点[J].经济学家,2020,(11):1928.
[9]钟晓萍,于晓华,唐忠.地权的阶级属性与农地“三权分置”:一个制度演化的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20,(07):4757.
[10]熊柴,蔡继明,刘媛.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05):107138.
[11]姚毓春,梁梦宇.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2021,(01):4653.
[12]刘合光.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展、障碍与突破口[J].人民论坛,2022,(01):4649.
[13]温焜,张剑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01):7275.
[14]黄凯南.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国家治理,2021,(38):2831.
[15]叶菲菲.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20,(10):9495.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19]杨志恒.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内涵与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04):111116.
[20]刘合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2,(01):149157.
[21]孙长学,刘晓萍.坚持共同富裕导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2326.
[22]郭跃文,顾幸伟编.乡村振兴蓝皮书 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