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育慧学生
2023-05-30刘琳晖
刘琳晖
摘 要:互联时代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越来越高效,但也造就学生学习知识进入到快捷化、片面化阶段。身心发展并未成熟的小学生们在数学知识中无法独立思考。危及到学生的智慧孕育。在课标的理念下,提出改进如今现状的变革措施:采用“三化”育慧学生,分别为“化疑为思” “化思为能” “化能为智”,层层递进,由“会”到“慧”。“三化”育慧立足于教学实践与学生学情,并结合吸取众多优秀的教育经验,将不断深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化疑为思;化思为能;化能为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1-0028-03
何为“育慧”,顾名思义就是培育智慧的学生。它是立足“基于理解而教,通过理解而教,为了理解而教”的理念,力争为学生创造“教育方式。我国史宁中、陈佑清教授早已提出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论;国外的安德烈教授提出的学习变构理论模型也同样凸显学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因此教师需要从教学“有效教”推进至关注学生“有效学”。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教师更是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
但原有教材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会引发教学变形,多数教师会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近年来互联网信息化快速进展,当今的学生具有超前学习的境况,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渠道,接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当小学生自行在网上查疑解惑之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网络里接触各种知识也会越来越繁芜,此时网络中鱼龙混杂的知识,就会对知识体系进行狗尾续貂,导致学生知识框架不能顺利建立,知识点无法演化成为知识面,乃至知识体系。由于所接收的知识并未去芜存菁,这些看似“有用”的知识就能混淆孩子脑中的概念,其思维结构和自我控制能力将在演变過程中受到玷污,极易影响小学生的心智健康。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任勇老师说过:心有“育慧学生”之愿,行动才会有“育慧学生”之策。基于此,笔者提出“三化”育慧学生的教学方式,即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历经“三化”过程:“化疑为思”启发学生思考化解疑惑;“化思为能”由培养数学思维,转化成学习能力;“化能为智”由学生自我感悟数学思想,自发化成智慧。力求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视为朝气蓬勃、个性鲜明、主动发展的生命主体,使课堂教学实现从“育会”走向“育慧”。
一、化疑为思
启迪学生内心之惑,化为学生思考之源,是传道解惑之必需,学授过程之核心。世界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言明: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可见,教师启迪学生思考即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有效借助学生困惑之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将它们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新的情境中主动唤醒经验并运用,从而让知识获取成为能力(素养)发展的过程。
如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学生在明确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位置,若在数轴上方的点又该如何表示?笔者抓住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充分捕捉学生错误资源,通过学生辨析,进行思维碰撞,有效将半成品加工成成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二维平面上的点要用数对表示位置,从而获取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体会在二维平面上的点要用数对表示位置且须有约定。
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化疑为思,充分探索数对规则,经历知识过程。教师关注学生思考过程,助推智慧孕育,真正做到在数学课堂上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启。
二、化思为能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亦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没有思维要求的反复操练,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学习能力贵在培育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始至终力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站到学生立场中去,从学生立场与视角观照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将已有的知识概念进行解构,将新知与旧知进行对话和共振,从而建立起牢靠的桥接,使得散碎知识形态化为完整知识体系,形成结构化思维,即化知识获取为能力发展。教师如石子,投入思维湖泊,便可激起学子千层浪;学生如种子,汲取思维营养,自主生成能力万丈树。
(一)围绕核心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课标》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数学学习重在发展思维,而思维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造性等特征,知识结构的不断重组或重构,是形成数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而是要努力通过教材重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与方法习得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大问题的下放,及时点拨引领,捕捉生成资源,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取新知,发展学生的结构意识。
如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改变了以往从具象的座位图导入,让学生去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发现描述方法不同,需要统一规则——抽象出点子图,再到格子图,去引入数对的方法。而是围绕“如何准确表示出图中A点的位置”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学生生成资源的整合、加工,利用白板技术,更直观呈现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从一维向二维发展的探究过程和思维体验。再通过微课介绍,帮助学生将视野从平面上的点拓展到空间上的点,从二维向三维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间的结构联系根植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
该节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意识,关注到了知识的前移后续,整体设计,形成知识脉络。当学生在重组的关联结构中经历学习过程时,不但可以养成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结构意识也不断得到加强。有了整体性、结构化的思维参与其中,就会让数学学习越来越轻松,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二)孕育推理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发展推理意识可以让学生“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学生有了思维的冲突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和追寻缺失的条件,通过有序推理,直至得出结论,这是推理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体现。在推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演绎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突破常规解法,抓住事物本质,寻找问题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采用迁移、类比、联想、逆推、省略等多種推理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找次品”一课,学生经历了3瓶糖、8瓶糖、9瓶糖中找一瓶较轻的次品的过程,引导观察,注意比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推理归纳。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利用列表对比,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在繁杂多样的方法中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学生的思维便经历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从矛盾冲突到求得统一的过程。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到结论后,进一步迁移、思考、推理,彰显充分的数学思考过程,让数学思维充溢在数学学习之中,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三、化能为智
数学是人类通过思辨而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预案和模板,而数学思想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数学的美,更加自由的在数学王国中扬帆前行,即“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努力构建智慧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真谛,提高学习效率,感悟数学魅力,从而开悟心智,助力智慧成长,化数学思想为智慧哲理,独立面对不同问题。
如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积累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本活动经验后,在有趣的起立游戏中加深了对数对的理解,认识到数对一一对应的思想,特殊的数对可以表示一列学生、一行学生或全班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提升,沟通了数与点、数与线、数与面的对应关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形结合,是数对思想的核心所在。
又如五年级“找次品”一课,在学生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归纳、推理、验证等活动。出示一堆零件,利用微课直观演示,学生感悟到当把零件个数尽量平均分成三份时,剩下的零件个数最少,称的次数就最少,从而深化认识最优方案,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再利用最优方案分析12瓶中找一瓶次品。这样不仅进行再一次验证,而且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从而真正感悟优化思想。
通过“三化”理论,有效避免了数学教学被当作简单的知识传递,顺应了数学教学从“教”向“学”发展的态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是单纯数学学习的“参与者”,而是数学知识的“创造者”。笔者相信,学生经历“三化”过程,教师潜移默化地从“育会”走向“育慧”,逐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将引领学生走向智慧殿堂,深远持久地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2]余清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7,(12):50.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