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战国秦长城
2023-05-30薛正昌
薛正昌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为雄伟壮观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自战国开始。各个朝代修筑长城的目的不尽相同,秦汉长城是古代开疆拓土的伴生物,而明代长城则重于防御。长城的构成元素,由外及里分别是:烽燧、壕堑、边墙(含墙台、战台和望台)、障城、关隘、城堡、仓储、驿站、道路桥梁和星罗棋布的驻军屯堡。
在我国长城建筑史上,宁夏境内修筑长城时间较早,始于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里程也较长,是我国北方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境内战国时期修筑的长城名为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与秦长城,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段的产物,一些关于长城的著述里,或者不提战国秦长城,或者将战国秦长城与秦长城混一表述為万里长城。
战国秦长城的修筑,与我国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进程有密切关系。“春秋之世田有封洫,故随地可以设关,而阡陌之间一纵一横亦非戎车之利也。观国佐之封,晋人则可知矣!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抄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顾炎武《日知灵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的废弃是长城修筑的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废而骑兵装备逐渐兴起,各国为满足军事防御的需要,长城修筑应运而生。秦国长城,地域“边于匈奴”。春秋战国长城的修筑反映了一个重大历史背景:一是在军事上兵种、战略战术发生了变化,由之前车、兵协同作战变为以骑射为主。因此,依山势而修筑长城成为军事防御的需要。二是铁器的使用与普及,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上的支撑。
春秋时期,各国为了加强防御开始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利用险要地形修筑关塞,驻军防守。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在边境开始修筑长城,配套修筑亭(瞭望台)、障(小城堡),并设置了报警的烽燧设备,相互间推进军事防御。当时长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地长城,即中原各国之间的长城,修筑的目的是防御邻国军事进攻。一类是边地长城,即秦、赵、燕三国长城的修筑,目的是防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侵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防御的重大变化之一,也是战国秦长城在固原修筑的特殊背景和具体表现。
战国秦长城的修筑,缘起义渠戎国。义渠戎国建国于西周时期,是远古时期西戎民族的一支。《史记》里有详细记载:“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义渠戎受关中农业文明的影响,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起大军灭掉存在了800年左右的义渠戎国,固原地域纳入秦国版图,属于北地郡管辖,郡治在今甘肃宁县境内,但北地郡最高军事武官——北地都尉却驻防在萧关(固原东南瓦亭、三关口一线)。
秦国攻灭义渠戎国后,在新获得的土地上设置陇西、北地、上郡地方政权建制,并筑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从筑城背景看,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灭义渠戎国后,“筑长城以拒胡”。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卒,这一年为公元前251年。战国秦长城的修筑,是在秦昭襄王时期完成的,前后历时19年时间。换句话说,固原战国秦长城始筑在公元前270年前后,公元前251年前已修筑完成。这就是宁夏境内战国秦长城,史家称为秦昭王长城。战国秦长城修筑之所以穿越固原城以北,除筑城的山水地理环境外,义渠戎国时期可能在固原城所在的清水河西岸已筑有城池(堡)一类防御性建筑。秦灭义渠戎国后,应该利用了这里的城堡设施。
西吉县战国秦长城
西起于甘肃岷县,途经渭源、陇西、通渭县,然后转而北上,进入定西县,由静宁县八里镇穿越北峡口,从闫庙村进入固原市西吉县东台村,入宁夏境。
西吉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与葫芦河结缘而来。
葫芦河,是渭河上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固原市西吉县与中卫市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西吉县白城、新营、夏寨、硝河、将台、兴隆等乡镇,在兴隆镇下范村进入甘肃省静宁县北峡口。北峡口群峰对峙,层峦叠嶂,峡谷深而险峻,葫芦河穿峡谷而过,是一段古道险隘,也是西吉进入静宁县城的捷径。笔者踏勘北峡口至西吉黄家岔沿山体与葫芦河河道沿岸,未发现战国秦长城遗迹,文物普查的文字记载亦简略,但冬日里葫芦河结冰的河道曲折蜿蜒如同白练,遥远的山脊上隐隐望得见烽燧仍在相伴。有烽燧,就有长城“行走”的信息,只是需要时间去寻觅。
战国秦长城进入西吉境内,沿着葫芦河东岸而行。大致走向由南而北:经黄家岔、玉桥、张结子、好水川口、单民、兴隆镇、谢家东坡、王家湾、韩家堡抵达将台堡。这段长城距离以地图测量,长约40公里,地貌平坦开阔,沿线村庄分布多,人口密度较大,是历代屯垦区。葫芦河,富庶了沿线平川大片良田,也为战国秦长城的修筑提供了特殊自然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葫芦河水量充沛,同样增强了长城防御之功能。现在,地面长城遗迹大都消失了,但多处地段仍有长城遗址遗存,墙体走向还是清晰的。如将台堡镇保林村境内长城墙体遗存、将台堡镇明台村长城墙体遗存,夯土层清晰,为沙砾加黄土筑就,虽经历了2000年风雨,仍耸立在葫芦河畔。将台堡,是马莲河与葫芦河交汇的地方,也是战国秦长城走向由北往东的转折处。这里除长城外,尚有明台村城障、将台堡城障等防御设施,说明当时驻军多,地理位置重要。明荣遗址,位于将台堡镇镇政府南长城内侧,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城障,地理位置重要,正处于马莲河与葫芦河交汇的平台上,也是长城墙体由葫芦河转向马莲河的拐弯处。这是战国秦长城在将台堡的重要节点,承担着重要的防御功能。由两河交汇拐弯处的军事布局,可以看出既要防守西来之敌,也要控扼北来之犯。有关考察资料记载,城障遗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400米,文化层积淀深厚。
将台堡镇以东,战国秦长城修筑在地势较开阔的马莲河谷地,至马莲河水库所在地(巴都沟村)以东,河谷通道不断变窄,长城修筑便由河谷一级台地移至二三级台地上,再沿马莲河谷台地曲折起伏东进。20世纪50年代前期,这里的长城保存较好。1958年将台堡水库的修建,加之其后不同时期的农业平田整地,长城墙体不断被蚕食而遭到破坏。实地踏勘,将台堡至马莲河水库间长城遗存保存相对较多,将台东、张堡塬、火家沟等地段皆有长城遗存。这一线还修筑有多个城墩,城墩之间的距离亦有规律,相距200~230米。各城墩周围不但发现有早期典型的纹饰瓦片,还发现过少量宋代瓷片,说明宋夏战争时期这里的长城亦被修筑利用过。
将台堡、马莲河一线地貌平坦,但防御设施增多,不但长城的修筑移至高台地,而且修筑有多个城墩,在长城内侧还修有城障。马莲河自东向西穿越将台堡全境,战国秦长城在这里以90度转折向东,沿马莲河谷地穿过马莲河水库出西吉县,进入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