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2023-05-30丁梦瑶

南北桥 2023年7期
关键词:校园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

[摘 要]当代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越来越融入人民生活,各大平台上的信息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群体以“95后”和“00后”为主,他们性格多元、想法多样,但其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网络信息的影响,面对缤纷复杂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信息,其往往不善于辨别真伪、抵御能力较差。校园媒体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应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并及时化解舆情风险。

[关键词]校园媒体;大学生;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丁梦瑶,女,浙江宁波人,上海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已经融入我国的各个领域,其作为一个矛盾共同体,利弊共存。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推动了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也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大量复杂舆情信息的传播,造成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这也是党和国家在网络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和神圣的使命。

目前,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并不完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机制的时效性和连续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应当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定期通过校园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合理安排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疾病预防工作,调节和克服大学生线上线下的不良情绪、不健康心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 网络舆情的定义及特点

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第四媒体”,承载并反映了社会的主要舆情。网络舆情可以说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网络为传播方式,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的不同看法,体现了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其中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言论和观点往往更为流行。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大势所趋的态度,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而且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教室授课形式,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为大学生搭建了个人意见表达平台;为高校行政部门和校领导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有利于预防高校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并快速应对,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增加了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易发性,提高了群体事件发展局势的掌控难度。

2 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通常来说,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诱因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坚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着想,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知情权,正确处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着眼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2.2 以疏导为主的管理原则

以疏导为主的管理原则要贯穿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的始终。首先,要倡导民主,搭建平台,拓宽渠道,营造直抒己见的轻松氛围。这样可以使网络舆情发出者更多地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宜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其次,校园媒体平台要以正面应对为主,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的过程中,所持立场、观点和方法都要正面;也要认识到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要指出问题,激发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和应对网络舆情,促使其价值观的转变和升华。

2.3 理论渗透的工作原则

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最终落脚点是营造高校办学育人的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方式要系统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对相关理论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情况,使舆情应对的措施富有实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仅仅靠理论讲授、“灌输式”和“填鸭式”等实体性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校园媒体平台应积极创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节活动、学术科技节活动、夏冬令营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到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确立牢固的理论基础。

2.4 长期引导的实践原则

要按照一般的舆情变化发展的先后阶段顺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舆情应对。为了保证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事半功倍,就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完备、严格的舆情应对机制,按照舆情的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此,必须长期稳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2]。

3 校园媒体平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3.1 思想认识不足

在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时,高校舆情引导者一般会采取直接切断联系的方式来应对,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不足。因此,校园媒体平台只有遵循网络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传播规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网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

3.2 经费投入不足

很多高校在建设校园媒体平台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甚至会关闭校园媒体平台或舆情空间,使网络舆情信息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无法有效地筛选出各种负面言论和信息,而大学生出于言论表达自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很可能转向其他网络平台,最终会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3.3 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备的校园媒体平台民意搜集、监测、研判、预警等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而且部分高校也缺乏完善的舆情应急响应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当,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及时有效应对的难度和成本。部分高校无法抢占舆论制高点和把握话語主动权,不能及时准确地公布和更新舆情信息,无法从根源上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使舆情应对仅仅停留在“治标”的效果,无法抵达“治本”的层面。

3.4 行政化明显

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就校园媒体平台应对网络舆情而言,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分工,党委宣传部、学(研)工部、团委、保卫处、信息中心等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的情况,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性或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各部门难以有效应对,由此错过了最佳舆情应对时机。而且部分高校在面对具体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时缺少专业的网络人员,导致舆情信息无法全面掌控,舆情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析和监测。

3.5 工作方法单一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时,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而且多数大学生都能做到关心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园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同时,更要积极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内容和形式,开辟新时期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方法,从而为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4 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4.1 明确价值导向,占领网络舆情主阵地

开展大学生健康思想引导工作,重中之重就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如今,各大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引导教育,校园的媒体平台必须及时有效地占领网络舆情中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管理中,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化的校园媒体平台舆情处理体系,通过分析、研判和管理舆情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并在校园媒体平台中搭建网络舆情的信息公开和沟通平台,方便学生直观准确地看到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良性网络舆情信息。

4.2 引领思想创新,提升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就对各高校有了新的要求,想要利用互联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引领力,就必须稳稳占领网络舆情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高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要多选取思想深刻的内容,发布具有内涵底蕴的文章,发现身边的感人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3 分类整合平台,建立运营机制

改善运营机制,强调工作责任制,建立统一的规范;优化信息推送节点与推送频率,精准匹配受众群体;网络舆论引导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积极推进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全面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集全媒体合力,将思想引导、文化娱乐、专业学习等育人模块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素养培育、创新创业引领等培养环节,使新媒体成为师生共享、学生互动、资源开放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作用。

4.4 创新传播机制,培养积极受众

美国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Sandra Ball-Rockeach)和梅尔文·德弗勒(M. L. Defleur)在1974年提出,人和媒介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人们越是想要得到有效信息,他们依赖性的心理就会越强。高校不仅要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更要完善传播机制,培养一批积极的受众。在发布权威消息、宣传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应增强与受众学生的互动性。用简洁、平易近人的语言文字及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其能积极主动地转发校园媒体平台发布的推文,并在“三微”平台上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想,在增强高校与学生黏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的扩张程度和发散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文化的传播[4]。

4.5 提升运营者素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媒体平台运营部都是由在校学生组成,人员结构有待改进,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因此,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对部门成员进行定期培训[5]。高校自身媒体平台要主动“走出去”,去电视台、报业集团等专业媒体机构学习策划、拍摄剪辑、版面编辑、线上线下交融结合等经验知识。通过专业培养,提高传播思想工作人员的新媒体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在完成传统传播思想任务的同时,还能胜任新媒体影响下的传播思想工作。高校校园媒体平台可以积极与其他高校校园媒体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探讨运营策略、运营模式,并梳理出一套适合高校校园媒体平台的运营方案,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影响力,从而引领校园文化,在传播思想文化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召鑫.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及其思想引领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101-104.

[2]李洁琼. 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27-30.

[3]李璐衍,马众.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时代教育,2015(11):44.

[4]李恒.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0,22(23):145-147.

[5]张彩艳.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19(12):65-66.

猜你喜欢

校园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电教与环境文化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四川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现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浅析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校校园电视台市场化运营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