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

2023-05-30郭文璇赵欣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歇后语翻译红楼梦

郭文璇 赵欣

【摘要】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以及戴维·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运用体认语言学视角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译本中的歇后语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歇后语英译是如何体现核心原则的三个层面的,为歇后语翻译带来新的启示,同时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歇后语;《红楼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30

一、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一批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小说中生动形象的歇后语对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熟悉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寅(2019)认为体认语言学强调的是“语言体认观”,与索绪尔和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先验观”和“语言天赋观”有所不同[1]。将其应用到翻译中则强调从“体”(对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对感性的认知加工)这两个角度来解读翻译过程(王寅,2021)[2]。因此,本文运用体认语言学视角的核心原则 “现实—认知—语言”,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红楼梦》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以及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 《红楼梦》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歇后语进行分析,探讨核心原则的三个层面是如何在《红楼梦》中的歇后语英译中得以体现的,以期为歇后语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二、体认语言学与歇后语

(一)体认语言学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乔治·雷科夫提出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 CL)这一概念,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认知科学开始与翻译学相结合。2007年,“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概念首次由意大利学者里卡多·马丁提出(王均松,2021)[3]。王寅(2014)尝试将“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ECL) [4]。“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现实(体)—认知(认)—语言”,强调语言是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王寅,2021)[5]。据此,王寅(2021)将ECL的核心原则应用于翻译研究,解释人们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是因为人类享有大致形同的现实世界,人体构造以及各部位的功能相同,因此人类一定会享有部分共通的认识,而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同也会导致原文与译文存在差异[5]45-47。

(二)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一般是对具体生活经验的描述,起“引子”作用,后半部分多为对前半部分的升华和概括,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歇后语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但是人与人之间经历不同,这又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因此歇后语也具有体认性(王寅,2020)[6]。歇后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间的破折号是 “体”与“认”之间的纽带,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

《红楼梦》全书中共有74条歇后语,这些歇后语極具中国特色,对读者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故事情节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与挑战。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英译展开研究,但是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展开研究,将其核心原则的三个层面引入《红楼梦》歇后语的英译中,为歇后语英译提供新视角。

三、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歇后语英译的

三层面分析

迄今为止,《红楼梦》的英译本有11个。在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与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最具代表性。本文从《红楼梦》中的74条歇后语中选取了13条歇后语作为语料,以杨译和霍译的译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如何在两个译本中得以体现的。

体认语言学所依据的哲学基础为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与人本观。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字对字地简单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还会涉及对应的现实世界,并且受到人类认知方式的影响。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面对相同的世界,人体构造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也都相同,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也会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但是人们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区域,而各个地区不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历史文化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加之人类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因此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一定会有所不同,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时也必定存在差异。

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强调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进行字对字转化,还应该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与事实,考虑字面意思背后的其他认知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依据这个原则中的任一要素进行翻译,或者综合考虑其中的两个或三个要素然后再进行翻译。

(一)语言层面

依据“语言”这一要素翻译时,译者往往会对歇后语进行字面意思的直接转换,也就是常说的“直译”。这样翻译确保了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物象,让目标语读者更加形象直接地了解原文的用词、写作风格,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他国相关历史文化。

例1:……大热天吃生姜——辣辣的(第三十回 凤姐)  [7]

杨译:…why are some people so red in the face?[8]

霍译:…If no one's been eating raw ginger, then why are they looking so hot and bothered?[9]

句中的歇后语为:大热天吃生姜——辣辣的。众所周知,生姜是一种调味食品。如果人们在暑天吃生姜,便会感到非常刺激和热,可能会伴随着出汗、脸红等一系列反应。“辣辣的”也可以表示人生气时的一种状态。全人类身体结构都相同,不论哪个国家的人在夏天吃了生姜都会感到“辣辣的”。

两位译者从语言层面出发,不论是杨译的“so red(在西方文化中,red很容易让人想到愤怒) in the face”,还是霍译的“hot and bothered”,都可以向读者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现当时的情景。杨译是从脸上颜色变化的角度理解“辣”,霍译考虑到的是情绪的变化。

例2:……癞蛤蟆想天鹅肉吃……(第十一回 平儿)[7]

杨译:…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8]

霍译:…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9]

这里的歇后语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在东西方文化中,天鹅都代表着纯洁、忠诚和高贵,而癞蛤蟆外貌丑陋,他们一个生活在天空中,一个生活在地上,因此癞蛤蟆是不可能吃到天鹅肉的。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天鹅”和“癞蛤蟆”的物象,仅译出了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字面意思,而并没有把歇后语所要表达的认知意义翻译出来,但基于东西方文化中对“癞蛤蟆”和“天鹅”共同的认识,目标语读者在理解歇后语背后的意义时不会感到困难。

两个译文中霍译翻译时加上了“on the ground”与“in the sky”,强调了他们活动范围的不同,反映出两种动物之间的差距,更加易于读者理解想象,而霍译直接把天鹅肉译为“goose”,从语言层面上来讲更忠实于原文。

(二)认知层面

体认语言学强调“唯物论”“人本观”,认为“人之认识”是“现实世界”与“语言表达”的必由之路(王寅,2019)[10]。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译者在翻译时除了会传递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同时也会加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时候只从“语言层面”出发,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特征,会让目标语读者对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词句产生误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会选择从“认知层面”出发,直接把一些词句的“认知意义”翻译出来,更加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例3:……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掰两的……(第四十五回 李纨) [7]

杨译:…tight-fisted money-grubber…[8]

霍译:…Stand haggling in the market place with a little abacus up one sleeve to do their calculations on…[9]

这个歇后语在这里是用来形容王熙凤斤斤计较的。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国外对其并不熟悉,因此杨译选择从认知层面出发,省略了“算盘”这个物象,但用“money-grubber”吝啬鬼来解释歇后语背后的意义,更加易于读者接受;而霍译则从语言层面出发,选择直译,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保留了“算盘”这个物象,也把王熙凤“精于算计,过分计较”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但是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如果目标语读者不了解的话,还需要在阅读时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因此在这里,杨译本表达更加清晰。

例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六十回 芳官) [7]

楊译: …We a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8]

霍译:…All of us here are bought goods…[9]

这个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描述部分“梅香拜把子”(“梅香”是中国古代婢女,“拜把子”即结为兄弟或姐妹)和解释部分“都是奴才”(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奴才只能和奴才拜把子,因此便有了这句歇后语)。如果读者不了解“梅香”所代表的是哪一类型人,不明白中国文化中“拜把子”的意思,那么就很难理解歇后语真正的含义,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从认知层面出发进行翻译,这样既不会让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也让读者对歇后语的意义一目了然。霍译只翻译了解释的部分,用“bought goods”来表明“身份地位”;杨译借用了目标语中的俗语“birds of a feather”,意思为同类人,又把描述部分也翻译了出来,相较于霍译本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除了从单一层面考虑外,译者也会把其他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翻译,比如有时候译者为保留一些具有生动性代表性的物象,也会兼顾语言层面与认知层面,更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5:……耗子尾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六十

八回 凤姐) [7]

杨译:…But how much can he squeeze out of me? No more than from a pimple on a rats tail…[8]

霍译:…And I am like a boil on a mouses tail: theres a limit to what can be squeezed out of me…[9]

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老鼠尾巴本细小,就是生了疮也不会有多少脓和血。比喻才能有限,没多大的能耐。在这里王熙凤引用这个歇后语意在说明自己钱财有限。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个歇后语,那么目标语读者可能会不了解王熙凤说这句话的意图,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将语言层面与认知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翻译,先将歇后语的字面意思描述了出来,保留“耗子”这个物象,丰富了目标语的表达,然后又从认知层面出发,详述了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但是不同的是,杨译在翻译时把句子译为了设问句的形式,而霍译仍然为陈述句,译为设问句可以引起读者注意,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小说情境之中,使译文富有变化。

(三)现实层面

汉语中的歇后语来源于生活和客观现实,最终也往往会被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因此译者在翻译出认知意义的基础上,还会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进行语境化翻译,指向现实层面。

例6:……司马牛之叹……(第四十五回 宝钗)[7]

杨译:…Lamenting ones lack of a brother…[8]

霍译:…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9]

司马牛之叹指孑然一身,孤立无援。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因自己的兄弟都犯上作乱,所以才会有一句著名的感叹叫“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那么一些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英语读者不会知道歇后语背后所蕴含的其他含义,因此两位译者采取了现实层面的翻译,将歇后语的认知意义与当时的语境结合起来。林黛玉向薛宝钗哭诉自己来到贾府一无所有,薛宝釵安慰林黛玉不必把自己比作司马牛,她自己虽然有个哥哥,但是她仍然需要替哥哥操心,无法依赖。这样结合语境翻译,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递出歇后语的意义。

四、结语

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对《红楼梦》中的歇后语英译进行了分析。基于语言层面的歇后语翻译,两位译者都是从字面意思出发,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基于认知层面的翻译,两位译者都选择放弃歇后语中的物象,直接翻译歇后语的认知意义,将歇后语的深层含义传递给读者;基于现实层面的翻译,两位译者都在理解了歇后语的认知意义后,又结合语境进行翻译,添加了与现实有关的信息,保证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杨译和霍译在翻译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语言层面传达歇后语的字面意思,丰富目标语表达,或者基于认知层面,传达其背后的其他意义,但是由于现实层面除了会涉及认知加工以外,还需要对现实环境语境的解读,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两位译者基于现实层面的译法较少。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意在指导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应只拘泥于语言层面的翻译,也应该考虑背后的现实因素以及认知意义。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引入歇后语的英译中,可以帮助译者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翻译,更好地传递原文思想与内容,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寅.像似性十辩——体认语言学的像似观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2019,(01):57-66.

[2]王寅.基于体认翻译学重新解读直译与意译[J].翻译研究与教学,2021,(01):1-6.

[3]王均松.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23(003).

[4]王寅.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2):1-8.

[5]王寅.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J].中国翻译,2021,42(03):43-49+191.

[6]王寅.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当代修辞学,2020,(05):29-36.

[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8]Yang Xianyi&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9]Hawkes, David&John Minfor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10]王寅.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基于《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19,

40(04):156-164+190.

作者简介:

郭文璇,女,山西汾阳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赵欣,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歇后语翻译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