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园夜话”:一个班主任实践共同体的诞生

2023-05-30齐学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期

[摘要] 由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发起的“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至今已有14年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专业引领下班主任实践共同体的诞生,得益于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滋养、发起人对于教育契机的敏锐把握、一线教师对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实践关怀与专业水准的系列主题设计,以及优秀班主任群体的实践智慧和教育情怀。班主任沙龙作为一种专业成长路径和专业发展模式,为教师教育研究者与一线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 班主任实践共同体;参与式研讨;教育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是由国内资深德育专家班华教授倡议,于1994年10月成立的。作为教育系下面的一个研究机构,主要服务于本科教学,因此,中心主任都是由教育系系主任兼任。中心第一任主任是高谦民,历任中心主任有李学农、冯建军等。作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班主任研究的学术机构,在国内学术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心还是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每年以年会方式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班主任理论研究,共举办十三届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年会。作为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的承办单位,连续十年承担着教育部、江苏省、南京市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任务,培训中小学班主任数万人,在班主任实践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始创于2008年8月。每月以主题沙龙方式,面向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班主任举办。目前已坚持了14年,共举办了112期。参与者除了南京市的一线班主任之外,还辐射到北京、上海、深圳、山东、河南、湖北、内蒙、新疆等省份。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之外,沙龙还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在线直播,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成为班主任研究中心走进基础教育、与广大一线班主任对话交流的平台,进行理论创生的重要方式。班华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随园夜话”是班主任研究活动的一种创新,一种可贵的教育创新!(班华教授为《班主任工作十日谈》系列丛书做的序言:赞“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他当时虽已80多岁高龄,仍然坚持参加沙龙活动,身体力行地支持沙龙活动的开展。“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作为一种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和专业发展模式,为教师教育研究者与一线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班主任研究中心:一个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滋养

班主任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班主任研究的学术机构,在班主任专业化的背景下发挥着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从班华教授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到系统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从提出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到系统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出版师范院校教材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百余种,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引领着国内班主任领域的理论发展,受到国内班主任研究领域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作为设在大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在很多人看来,班主任研究中心与广大中小学校及一线班主任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的研究机构是遥不可及的,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往往相去甚远。如何缩小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迫切需要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班主任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一线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是班主任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的创生离不开实践,而一线班主任的教育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这样的共识来源于中心几代学人长期从事班主任理论研究的深切体会。

二、案例开发及教材编写:对于教育契机的把握

2007年,教育部开启了教师培训中的班主任國培项目。我本人作为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中小学班主任案例式培训教程的编写及开发工作。每年有一万名班主任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这项工作历时几年时间,系列成果《中小学班主任案例式培训教程》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

由我承担的其中一门课程为《精神家园共营造——班主任与每个班级》。这本书的内容要求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班级的教育案例,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有研究价值和讨论空间,不能是简单的成功案例。而这样的案例无论是网上刊登的还是发表的都不多见。在多方查找无果的情况下,我邀请了南京市一批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班主任撰写不同类型的班级教育案例,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类型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撰写案例,可谓量身打造。因时间紧任务重,编写者们几乎每周都要在一起讨论并修改案例。这项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在历时几个月的编写过程中,大家经过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后,彼此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良好关系,具备了一个专业研究团队的雏形。

在书稿完成后,有些老师希望能够延续这种研讨方式,并将沙龙活动命名为“随园夜话”,因为活动是在南师大随园校区举办的,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这样方便老师们参加。2008年8月,由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尹湘江老师尝试做了一期题为“与班主任老师谈‘恋爱’”的话题研讨。2008年9月4日,由南京六中的陈宇老师主持了第一期“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家校沟通与合作”,为沙龙活动拉开了序幕。

三、系列化的主题设计:研究团队的专业内核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举办至今,沙龙主题始终围绕一线班主任关心与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所有沙龙话题均来自班主任的实际生活,并能在理论上引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这正是沙龙的生命力所在。最初的沙龙主题可谓散点式的问题研讨,更多的是从研究问题的当下性、紧迫性入手的。班主任老师最初选择在晚上时间参加沙龙活动,都是带着自己最急于解决的问题而来的,因为在日常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是非常缺乏研究成分的。中小学校有着系统完善的学科教研制度,尽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领导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一项工作,但唯独缺少班主任的教研制度,导致班主任有了困惑问题无从寻求班主任的专业支持与理论支持,班主任沙龙活动填补了中小学班主任教研制度的空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一年多实践话题的研讨之后,我和一些核心成员敏锐地感觉到,沙龙研讨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具体问题的探讨,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班级的“一亩三分地”,应该跳出班级,站在教育的高度,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看问题,于是,沙龙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理论引领。为此,我们设计了班主任沙龙的教育系列,举办了“读书与教育、音乐与教育、绘画与教育、诗歌与教育、心理与教育、生活与教育、交往与教育、体验与教育、德育与美育、科学与教育、仪式与教育”等系列沙龙主题;班会课系列主题:公开班会课、微型班会课、体验式班会课、辩论式班会、微电影与班会课、生涯规划课程与班会课等;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系列,包括班主任专业化的家庭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专业支持系统、心理支持系统、自我支持系统等;关注学生系列,以及班级治理模式系列等。系列化的研讨主题使得班主任研究向着专业性、深入性、广泛性方向发展。

四、参与式研讨:班主任实践共同体的机制创新

作为班主任国培项目的首席专家,我虽然承担并组织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培训,但是班主任集中培训的时间性决定了这样一些培训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是短暂的。专家报告、一线班主任的智慧分享,很难转化为一线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当下的班主任培训相比,班主任沙龙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活动安排在晚上老师们下班以后的自由时间内,班主任老师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没有任何外在约束,也没有任何评价机制的激励,既不算课时,也没有任何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是一件非常纯粹的个人化行为。

沙龙采取的是参与式研讨的形式,每位参与者都是沙龙活动的主体。大家集思广益,分享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而都拥有了获得感。每月一期的沙龙迄今共举办了112期,每期沙龙都由主持人围绕一个个既有实践性又有前瞻性的核心话题,组织班主任老师进行自由研讨,沙龙主持人都是自己报名的。在这里,沒有专家和授课教师的高高在上,大家自由地围坐成一个个小组,组内交流,集中分享。交流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成功经验的介绍,而是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老师,都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表达,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因此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另外,沙龙不同于培训之处在于,它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为广大一线班主任老师提供了自由交流和专业成长的平台与土壤。沙龙部分成果分别以“班主任工作十日谈”系列、“创新班会课”系列等,由教育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其他的系列成果或以论文、或以著作方式出版。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老师参与了班主任丛书的编写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区级、市级或省级德育学科带头人、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各自学校或区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持续不断地来到沙龙里汲取营养。班主任工作在理论关照下得以走出经验思维的误区,向着更加科学、有效、有趣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老师开始享受到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快乐,在与同伴交流与分享中体会到班主任的职业幸福。

五、教育情怀:“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的魅力所在

班主任研究中心已经走过了25个春夏秋冬。如果说班主任研究中心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随园夜话”就是这棵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丰硕成果。作为沙龙的发起人,从最初与几位教师一起研讨《精神家园共营造——班主任与每个班级》中各不相同的班级教育案例,到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系列主题沙龙,不知不觉间,我与广大一线班主任老师一起走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14年。除了沙龙中对诸多班级教育问题的探讨外,我们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结识了一群班主任研究的志同道合者。作为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来到这里的老师大多出于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而我自己作为一名有着中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对于中小学教育实践有着近乎本能的深切体悟与实践关怀,与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相伴成长,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这里,我找回了久违的教育激情,以及与自己的生活史和生命成长历程的对话,从一群年轻班主任身上,似乎看到了初为人师、初为班主任的自己。作为过来人,深知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同伴的支持,更需要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于是,“随园夜话”这一来自民间的自发组织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为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轻松自由、平和自然的研讨方式和表达方式,选择在晚上这样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空闲时间,就是不希望给身心疲惫的班主任老师增加太多的负担;我们把沙龙的研讨地点放在南师大,是希望老师们能够经常走进大学校园,在感受大学学术氛围的同时,不断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因为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永远的学习者;我们把沙龙安排在南师大随园校区这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让普通班主任老师成为沙龙的主持人,就是希望让他们找回作为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

这一美好希望在班华教授、黎鹤龄主任两位长者的支持与见证下,在一大批有理想、有情怀的优秀班主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变成了现实,成为一个美丽的教育神话。活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没有行政命令,完全出自每个人的意愿;这里人来人往,没有任何强求,越是这样,大家越是乐此不疲,往往是夜话结束后,在结伴回家的汽车上、高铁上,大家仍意犹未尽,继续着沙龙话题的研讨。沙龙成了一个传奇,很多同行都好奇地询问:你们是怎样做到的?沙龙与其说传递的是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修炼,是对一个人定力恒心的考验。每个人都渴望传奇,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传奇,这就是沙龙的魅力所在。原来教育可以这样来做,一群人的事业可以这样美好……

六、实践品质:“随园夜话”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学

我一直在思考,“随园夜话”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实践共同体”和班主任专业成长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改变着什么?也许,“实践教育学”这一概念可以表达这样一种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们践行了这样一些教育理念:

第一,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这里,高校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一起过一种专业生活,自由研讨成为一种生活样态,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着的班主任教师有了静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实践载体。而这样的载体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还是一线班主任教师都是非常缺乏的,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沙龙话题大多来自班主任的日常生活实践,沙龙活动意在与班主任的生活世界进行对话与研讨,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成为一个生命成长共同体。除了班主任日常工作操作层面的问题,如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研究、班主任的批评权问题之外,我们还研讨了读书、音乐、绘画、诗歌与教育,交往与教育,体验与教育,美育与教育,生活与教育等教育话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班主任的带班方法与策略,学生发展中的问题,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探讨,把教育深深植根于学校教育以及班主任的生活土壤中。

第三,生命教育的理念。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是植根于他们的完整生活和生命质量之上的,作为研究者,我们无法从他们作为人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策略,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将这一切还原到她们的真实生活中去。为此,我跟踪了数十位优秀班主任教师的生命成长历程,叙写了班主任的生命成长故事,深入探究班主任教育情怀的由来,为班主任研究打上生命的底色。理论不再是灰色的,而是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的。

第四,教育即创造的理念。沙龙的研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这是班华教授对于这一实践活动的肯定与评价。这里不乏一线班主任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创生。例如,成功转化自闭症孩子的郭文红老师;对高中班会课进行课程化、主题化、系列化探讨的袁子意老师;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制度建在班级,不断创生班级教育资源的杨学老师;创生班干部晋级制度、班级教研制度的韦成旗老师,等等。在长达14年的研讨过程中,大家相互启迪智慧,分享成为一种习惯,班华教授坚持为大家荐书,黎鹤龄主任更是把沙龙不断推介给身边的年轻班主任。“随园夜话”就这样在大家的口耳相传中,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例如,“随园夜话”在仙林大学城落地生根,形成了“随园夜话”的仙林联盟;镇江润州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不仅每月到南师大参加沙龙活动,还坚持自己的每月沙龙研讨,形成了“随园夜话”分店式的运作模式。大家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在各自的实践领域不断将这一模式发扬光大。

第五,教师应成为批判反思者的教師教育改革理念。经过14年的努力,“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形成了一种批判反思的沙龙文化,大家不唯书、不唯上,从惯常的成功经验的介绍,走向一种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里不止一种声音,而是有着不一样的声音和不同的表达;努力寻求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逐渐摆脱长期形成的学科中心的固化思维,向着求异思维、复杂性思维方向转变。批判性思维和转化型知识分子的诞生,恰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希望教育变革在优秀班主任的主动实践下变为现实;面对问题丛生的教育现实,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改变,而是不断创生底层的教育实践。

第六,对于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与使命的自觉践行。在我看来,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从来都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的恰恰是对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自觉践行。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应仅仅成为新知识、新观念的生产者,更应成为自己教育理念或主张的自觉践行者,言行不一往往是对自己理论主张的莫大消解和讽刺。通过理论引领实践、变革实践,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所在,更是班主任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谨以此文缅怀班主任研究的理论开拓者、著名教育家班华先生对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引领及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培计划——班主任示范性项目”(2010—2020)、江苏省班主任培训项目(2010—2020)等。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发起人,举办了104期班主任沙龙,深受广大一线班主任欢迎。

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道德教育、班主任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并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基地项目“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研究”“青少年交往与道德学习的社会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建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学校生活中的教师和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在生活化的旗帜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变革学校——一位中学校长的口述史》《结构与行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精神家园共营造——班主任与每个班级》《职业学校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基本功》《创新班会课》《班主任工作十日谈》《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以及本科院校教材《新编班主任工作技能与训练》《班级管理》等。主持中国大学慕课课程“班主任的沟通艺术”(获批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创新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