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几点思考

2023-05-30王爱华管贤强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

王爱华 管贤强

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指向审美价值的回归,文本类型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内容样态表现出从分离到聚合的特点,接受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该学习任务群强调与审美创造的逻辑关系,侧重目标设计的维度,注重学段目标的衔接与递进,内容组织凸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其活动跟进需观照活动要求、学习资源、策略支持、工具使用等支持性要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审美创造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

(一)功能指向:回归审美价值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作品,核心是把握其文学性,旨趣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在文以载道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通常偏离“审美”的价值定位。无论是民国初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的国文要旨中只见智德未见美育[1],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的文学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服务,都有此迹象。迈入21世纪后,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文学教育回归育人功能,更加关注其审美的价值意涵。基于未来人们生存、生活、工作中对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需要,语文学科专家进一步思考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将核心素养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随着“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出,文学教育重新回归审美的价值定位,包括审美意识的萌发和保持,审美经验的建构与发展,审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形成,审美素养的积淀和生长。

(二)文本类型:从简单到多元

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涉及文本类型的相关描述,也呈现出从简单到多元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有“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阅读叙事性作品”“诵读优秀诗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等描述,体现了文本类型逐渐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此基础上又有细化。这从“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阅读科技作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等描述中可以看出,文本类型的题材、内容、媒介、篇幅等,都走向了多元。

(三)内容样态:从分离到聚合

与“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相关的内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2011年版课标中,主要以“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学习领域来呈现,呈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实现了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内容的统整,更有助于推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随着对“审美创造”的呼唤,文学教育从既往注重认知、理解、鉴赏转变为呼唤表现美、创造美。以创造美为旨归的文学创作,需要创造主体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反复砥砺思维品质,发展充沛情思的语言表达,而经验的积累、思维的砥砺、表达的发展,又都有赖于基于认知、理解基础的鉴赏。唯有在文學阅读鉴赏中不断沉淀、咀嚼、品味,语言表达才可能从规范得体的表达力发展为个性审美的创造力。

(四)接受方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多方引起儿童的想象”,要“善于引起儿童的情感”。此后,语文教学逐渐偏向“大量的作业练习”[2]。直到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才确立了儿童审美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文学阅读的方式。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必将带来学生接受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学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提示中,该学习任务群强调应该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

(一)强调与审美创造的逻辑关系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审美,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审美创造”。进一步探索审美创造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联系,可以发现该学习任务群直指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是审美经验,即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美感;二是审美能力,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三是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重在启迪心智,温润心灵,涵养高雅情趣。

(二)关注目标设计的维度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从感知、鉴赏、表达、体验四个过程,围绕审美经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

整体感知,获得审美经验。文学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整体感知是积极的感受,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整体感知需要教师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积极体验。整体感知的落脚点是形成个性化的审美经验。

鉴赏评价,提高审美品位。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离不开文学知识的参与,需要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揣摩语言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写作风格等,立足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与阅读对象进行对话。

表达创作,实现审美创造。文学的表达创作,不仅体现在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展现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还体现在能够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学生的表达创作是实现审美创造的必由路径。

体验反思,形成审美观念。文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长期的文学阅读实践中,通过不断体验反思,日益积累丰富审美经验,涵养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对民族、时代等稳定的、完善的美的观念,自觉地把个人的审美创造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与人生观、世界观融合与统一。这是至高维度的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包含着有序发展的心智层级:感知—体验—鉴赏—评价—表现—创造……基本覆盖了文学教育从低阶到高阶、由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

(三)注重学段目标的衔接与层进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段目标的设定注重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方面落实其“层次感”。

三个学段的“文学阅读”,都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与品味文学形象和语言的独特魅力。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强调在朗读和想象中“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重在获得文学阅读的方法,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学段,重在丰盈文学阅读情感,强调在品味文学作品形象、语言的基础上,“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

三个学段的“创意表达”,即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第一学段,侧重培养表达交流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提出“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第三学段,提出“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包括“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类学习内容。“文学阅读”的学习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重点在于感受文学性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创意表达”,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包含若干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统整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要素,形成一张结构化的“做事”清单,将“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与交流、观察与体验、想象与表达的空间。比如,第一学段的“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体现了学习主题的真实性和感受性;第二学段的“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体现了学习主题的体验性和创造性;第三学段的“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体现了学习主题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三个学段的学习主题呈现彼此关联、螺旋上升的特点。其中,“英雄的童年”“饮水思源”“英雄赞歌”等学习主题,情感体验水平越来越高;“多彩世界”“珍爱自然”“壮丽山河”等学习主题,阅读内容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到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再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表达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学习主题进阶鲜明。

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离不开教学文本。新课标提供的文本主要有五类,建议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一是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讲述、评析、交流等方式,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二是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三是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有创意地表达;四是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的故事;五是数字时代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领略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活动跟进

新课标强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活动跟进层面,需观照以下四點:

(一)明确活动要求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应注重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具体而言,活动应包含有意义的情境,并注意整合。

第一,设计有意义的情境。创设的学习活动,需让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目的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活动的关键是设计有意义的情境。情境大致可以分为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描述性情境和意象性情境等。现实情境是以真实事件营造的情境,虚拟情境是以仿真的形式展现复杂现象的情境;描述性情境是借助语言描述的情境,意象性情境是发挥学生自由想象形成的意境。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相关的情境设计,教师以“街头巷尾说宋人”作为整体情境,下设三个彼此关联的子情境:情境一,当日傍晚,宋人得兔归家,街头巷尾,向左邻右舍“夸耀”;情境二,次日清晨,宋人空手出门,左邻右舍“刨根问底”;情境三,多日后的傍晚,宋人空手归家,邻居“议论纷纷”。[3]这样的“情境群”具有复合性,杂糅了现实情境、虚拟情境、意象性情境等,贴近学生生活,依据课文内容合理创设,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体验和参与,让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

第二,整合多种活动。一方面,要整合听、说、读、写、思等活动,将朗读、细读、赏读、复述、评述等融为一体,将口头表达与书面创作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富有层次并利于文学学习,使学生经历从语言到形象、从情感到意蕴、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到表达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相关的活动中,教师围绕“奇妙的大自然”情境,设计了“趣问花钟”“巧做花钟”“乐赏花钟”“完善花钟”“探秘花钟”等学习活动,为完成“校园科技节招募‘成功实验者’”的单元学习任务打下了基础。“趣问花钟”,是聚焦课题,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直接陈述的信息,形成对“花钟”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概括。“巧做花钟”,是让学生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花朵的名称和花开的时间,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感受花钟的美丽和奇妙。“乐赏花钟”,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花开的情景;演一演不同花钟的开放姿态,比一比不同词语,看一看视频,体会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不同花儿特点的手法,回味花儿开放的美妙姿态。“完善花钟”,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花儿的图片,运用学到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的花开姿态,将花朵图片送进“花钟”。“探秘花钟”,是启发学生阅读品鉴重点自然段,探究植物开花时间不同与温度、湿度、光照及昆虫活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五个活动,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内容整合在“质疑解惑”“品赏圈画”“比较词句”“细酌修辞”“梳理积累”“迁移运用”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形象、语言等的整体领会和理解,实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独当之任。

(二)开发学习资源

学习活动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做支撑,包括文本类资源、图像类资源、视频类资源、环境类资源等。比如《花钟》一课的学习活动中,播放了“昙花开放”的视频,展示了各种花卉、纸板花钟等图像,呈现了教师改编的语段文本,等等。

(三)提供策略支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活动组织强调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向审美的文学阅读策略、创意表达策略传递。以“文学阅读”为例,一方面,要关注传统“圈点批注”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要向国外的文学教育寻求智慧。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和学习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她提出的“联结”“提问”“转化”等阅读策略都值得借鉴运用。《花钟》一课的学习活动中,“趣问花钟”活动运用了提问策略,“巧做花钟”活动运用了联结策略,“完善花钟”活动运用了转化策略。

(四)注重工具使用

学习工具是有益于学生整体感知、鉴赏评价、表达创作等文学学习过程的认知辅助工具,包含思维导图、鱼骨图、表格等。梳理人物時,有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罗盘图、人物命运发展的行动地图等;梳理情节时,有情节梯、情节曲线图、情节时间轴等。如《花钟》一课的学习活动采用了思维导图,将各种开放的花儿编排在钟表的相应时间点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花钟的形象。

参考文献:

[1][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7.

[3] 于明. 三年级寓言单元教学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3):4548.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学语文古代作品选文嬗变研究:70年回顾与启示”(编号:20YJC88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