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

2023-05-30陈文娟

教育界·A 2023年1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动手操作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为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文章从简单动手操作、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等五个方面探讨激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策略。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陈文娟(1985—),女,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如果不重视在课堂上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可能会造成数学教学的单一和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下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开展随堂动手操作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通过简单动手操作,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要合理安排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理清学习思路,获得个人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从而避免学生上课无精打采。饱满的精神状态及简单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表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套用数学课本上的例子,因为学生每天来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自己的座位,所以学生对课本上的例子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制作一份只属于自己的班级座位表,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有学生在制作班级座位表时发现,座位表上不仅要写姓名,还要在姓名边上写第几行第几列,这会使纸张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于是该学生思考有没有较为简洁的记号用作标记(如用数字表示)。

教师趁机导入新的知识点,即利用坐标标记的方式表示座位。在学生基本了解如何用坐标的方式表示位置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10×10随堂动手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方格并标记横纵坐标,找出

A (5,9)、B (2,1)、C (9,6)、D (1,6)、E (8,1)五点,并依次连接形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又例如,在教学“如何测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动手测量出物体长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记录数据,教师要在旁边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操作并读数。动手操作活动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提高数学课堂的挑战性

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教师往往以外显的操作活动来开发学生内潜的能力,而合理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综合能力。

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及热爱挑战,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数学课堂的挑战性[2]。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圆柱”这部分内容时,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图形学习中学过正方体和长方体,但对于圆柱体的学习不能类比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性质。若只通过课本或是PPT展示岗亭、客家围屋、比萨斜塔、灯笼、蜡烛等圆柱体实物图片,难以达到让学生透彻理解圆柱体特点的目的。

对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纸张和几卷胶带,让小组长分发下去,然后教师先动手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一个圆柱体。圆柱体是由3个面围成的,其中相等面积的两个圆叫作圆柱的底面,分别是圆柱的上底和下底,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圓柱的侧面,圆柱的两底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

在学生看清楚操作过程后,教师再让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并剪裁出一个长或宽与圆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指引学生用胶带把裁剪好的3张图形纸片粘成圆柱体,学生做好圆柱体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和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区别。

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2πr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a、b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面积S=a2。然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动手制作圆柱体的经验,让学生拿出上节课动手制作的圆柱体并思考圆柱体的表面积要怎么求,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然后再指导学生动手拆开上节课制作的圆柱体,拆开至圆柱体展开的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圆柱体的面积表达公式,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可见,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直观明了地了解几何体的组成以及表达公式,实现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结合。

三、思维与动手相碰撞,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敏性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但由于学习经验的不足或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常常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找不到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并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后,教师可设计趣味性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可以先导入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复习学过的运算规律,如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 +c=a+ (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b (ac)、乘法分配律(a+b) c=ac+bc。

学生在接触简易方程时,文字表达的方程可能较为晦涩,不方便理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会用字母、数字代替文字,还要让学生懂得方程的意义,此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上使用的天平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师可以指导小组(10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在天平左边放上一个未知质量的小物体,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砝码使天平平衡,然后学生可以设小物体的重量为未知数 x,记录所操作砝码的重量,列出等式。

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言语,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就明白了方程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及时夸奖学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成就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趁热给学生教学“等式的性质”的相关知识,利用天平建立等式,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明白天平两边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样的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四、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加强数学知识的活用性

蒙台梭利曾说,学习知识,若只是听,很容易就遗忘;若还用看,就会记住;如果动手操作,很快就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运算阶段,不依靠推理来获得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动手操作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帮助理解,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应用多种感官进行操作,有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培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数学知识的活用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家里的时钟,让学生动手画出来,教师再总结学生画的时钟的共性,然后指出学生所画时钟的不足,之后再给每个学生发一些制作简易时钟的材料,如不同梯形形状的卡纸、若干不同长度的牙签,以及胶水、小铁环、小螺丝钉等。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时钟,然后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简易时钟。首先,拿出卡片在对应的位置标记数字1到12,其次再把3根不同长度的牙签粘在3个小铁环上,最后再拿小螺丝钉串上3个带牙签的小铁环,再用胶水固定在标记完数字的卡片中间,这样学生就能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又比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授完课程的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活动日历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若干纸片、一个纸盒、几支彩色笔,先告诉学生一些制作日历表的要点,再指引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指导学生,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计算卡片的面积,加强对梯形面积公式S=1/[2(a+b)b]的运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活用。

五、营造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创造动手操作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动手操作实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借助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例如,在“十幾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实践中,针对“15-9”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小木棒来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为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应数量的小木棒,引导学生从木棒中先拿出15根木棒,然后再从这15根木棒中尝试拿走9根,并思考和探究应该怎么拿、剩下的木棒还有多少等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种动手操作方法,也就是利用小木棒来思考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种,打开一捆小木棒,里面有10根木棒,再加上散开的5根木棒,两部分加起来一共就是15根。学生可从最开始的那捆10根木棒中拿出9根木棒,此时这一捆木棒就只剩下1根木棒,加上散开的5根木棒一共就是6根木棒,所以就可以得出算式10-9+5=6。

第二种,总的木棒数量是15根,那么首先减掉5根木棒,剩下10根木棒,接下来再减掉4根木棒,剩下6根木棒,此时可得出算式15-5-4=6。

第三种,可以引导学生先将需要拿走的9根木棒看作整数10根,然后从整数10根中拿掉5根,剩下的5根木棒加上1根木棒,那么结果也是6根。

在以上操作实践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大胆地将自己的动手操作方法和思路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共同思考和学习,从而营造一个更加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健.运用动手操作活动 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名师在线,2019(13):20-21.

[2]陆立征.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J].读与写(教师),2020(03):90.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