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2023-05-30韩胜全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凝结的智慧结晶,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初中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担负着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背景,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展开探析,并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韩胜全(1972—),男,甘肃省临夏市河州中学附属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凝结成的智慧结晶,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资源。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并将其教育作用发挥至最大化,是教师当前亟待探究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法落实这一点,导致课堂缺乏人文性[1]。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展。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还能培养其人文情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家国意识较弱的问题,这不利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教师应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中引入我国一些传统的典故,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理念,使学生学会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
(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传承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文化被逐渐淡忘。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身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基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情境,優化课堂导入环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新知教学[3]。在这样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并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友谊的珍贵,掌握呵护友情的具体方法,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质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影视片段,再展示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奏视频,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了解到传统文化中通过“志同道合”“知音难觅”等故事来表现友谊的珍贵,也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出友谊主题后,教师还需要提出问题:提起友谊,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是谁?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他/她是你的朋友吗?他/她身上最吸引你的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成为朋友?让学生结合问题展开思考,并从客观的角度来正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依托教材,输送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运用。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用优秀文化解读教材信息,并用教材资源深化传统文化,使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文,并设计小小辩论赛: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也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请大家以“国家发展”为主题,围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是否无关”为辩题展开辩论赛,正方观点为“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反方观点为“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不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分组讨论以上观点,再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言。辩论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为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素材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和努力,大家从科研人员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宝贵的品质?他们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畅谈,并及时点拨学生思维,使其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实干精神,而科研人员身上存在的团结协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宝贵品质都值得自身学习。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进行总结,使学生得出“个人的期盼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们的切身利益,它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观点。
(三)对比教学,解读传统文化
对比是各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教学法要慎重选择可对比的对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通过直观展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5]。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一课时,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对比教学法。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借助杨时求学的故事,让学生加强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之中,还让学生认识到尊重是师生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随后,笔者继续引入柏拉图、奥古斯丁等西方哲学家的言论,让学生从中领悟西方国家的师生关系。同时,笔者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国家的师生关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中国,学生对教师较为尊重,教师对学生则较为爱护,而国外崇尚自由,教师对学生尊重多于爱护。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明确中西方师生关系的联系与区别。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展开讨论:回忆你和教师相处的过程,说一说,当你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时,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礼仪?在某个问题上,如果你与教师的观点不同,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回答问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师生交往的认识。
(四)案例分析,多角度探析文化
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探析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案例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进而产生多种认识和感悟。
举例来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学会热爱生命,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贫乏与充盈、平凡与伟大,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播放新闻视频:浙江舟山公交司机毕怀彬在驾驶着载有12人的公交车途中,突然被迎面飞来的一只庞大货车车轮击中了头部和胸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毕怀彬忍着剧痛踩住刹车,最终乘客全部获救,而他自己却倒在方向盘上没有再醒过来。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其思维:大家如何看待毕怀彬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借助新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在引出本课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对“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优秀品质形成感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孔繁森的例子:孔繁森奔赴西藏工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句子,并借此明志。通过分析孔繁森的事迹,学生可以认识到他的伟大在于敢于奉献、敢于担当,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与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生命更长久、更珍贵的社会价值,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问题导向,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问,这类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类问题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品鉴类问题,教师在提出这类问题后,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
举例来说,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无止境”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绩动机,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用多媒体呈现某中学教学楼上悬挂的标语,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展示《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让学生认真阅读,说一说真实的感受。学生要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展开阐述。通过聆听学生的讲述,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当前学习中所存在的焦虑等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正确地面对当下的学习。其次,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如:小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感觉很累,不理解这样学下去究竟是为了什么,面对小刚这样的想法,你们会选择向他分享哪个成语故事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得出“要正视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只有坚持不懈和艰苦奋斗,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喜悦”等结论。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小刚”分享精卫填海、囊萤映雪、程门立雪、韦编三绝等成语典故,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也能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六)注重互动,加强文化渗透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讲解上,课堂中多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优化课堂互动环节,充分发挥自身指导者和设计者的优势,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并合理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价值,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中添加适当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句话,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从句意本身或举出实例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法制节目片段,引出教学主题的同时,也突出法律的公正和严肃。随后,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张汤劾鼠”这一历史典故,并围绕这一典故指导学生展开交流:从这一故事中,你们认識到了什么道理?在交流互动中,有的学生会认为张汤从小就在吏法方面显现出了过人的才能;有的学生会认为人不能犯罪,无论罪名多小,犯罪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还有的学生认为从古至今,法律都是评判行为、明理断案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在观看视频、聆听故事中,明白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效果也更为明显。
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情境教学、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多元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54-55.
[2]苏荣荣.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智力,2021(27):83-84.
[3]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1(23):127-128.
[4]谢碧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挖掘文化基因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1):148-150.
[5]刘瑛瑛.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