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稻草编织教学 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2023-05-30李映雯
李映雯
一、背景分析
在学校“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担当少年”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充分开发稻草编织的作用,每一件稻草编织品都蕴含着革命前辈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勉励着学生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成为学有所成、全面发展的人,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正是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在一个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性的“稻草”世界中感受手工编织的魅力,在制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农耕文化的乐趣,激发了爱家乡、爱学校的劳动情怀。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指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劳动情怀。
《广州市番禺区升级“研学后教”3.0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了“融·乐”课堂教学范式。“融·乐”课堂是大数据理论支撑下的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展现师生乐研、乐学、乐动、乐思、乐创生态的课堂教学范式。其中“融合五育”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融合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强调学科内部知识整合;“融通技术”指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使教学资源丰富多元、教学手段便捷适宜和学情分析精准高效;“融汇四评”指融汇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劳动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已经拥有较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活动,从不同阶段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劳动习惯相结合,增強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性目标:认识稻草编织,初步了解稻草编织的步骤。
2. 参与性目标:运用所学的劳动技能,动手实践把篮子编织成型。
3. 体验性目标:稻草编织过程中,体验编织的快乐,保持细心、耐心、专心。
4. 技能性目标:初步了解稻草编织的手法、要领、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创造性目标:能运用稻草编织的技巧,融入自己的创意,制作实用性的稻篮。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稻草编织的基本步骤和要领,并加以实践制作完成。
2. 教学难点:能运用稻草编织的技巧,融入自己的创意,制作实用性的稻篮。
五、课前准备
稻草、剪刀、针线、模具等;落实工具使用安全措施;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 介绍稻编的红色历史背景和里仁洞村的革命历史。学生了解稻编历史和里仁洞村的革命历史,认识里仁洞村发展与革命历史、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2. 观看竹编纪录片,激发创作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产生创作的兴趣,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
【设计意图】从历史背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活动主题,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里仁洞村发展与革命历史、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物质,带来美好生活的道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形成劳动质量效率和质量意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的观念。
(二)讲解说明,方法指导
1. 观看主绳、篮底、篮身三部分的教学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稻篮编织的制作方法和要领。
2. 教师操作示范,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指导稻篮编织的技巧。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稻编篮子的方法要领,同时教师落实工具使用的安全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稻篮编织的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劳动过程存在一定危险性,需要落实安全措施。
(三)淬炼操作,小组练习
1. 教师出示制作要求:运用盘绕法将稻篮编织成型。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生根据归纳的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编织。
3. 教师关注学生掌握情况,提炼学生实践中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交流制作经验,小组互相合作,互相帮忙,师生共同解答疑难。
4. 答疑解惑后进行第二次编织。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编织篮子,初步感知与体验,掌握制作的基本劳动技能;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教师适当指导,淬炼操作,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尝试帮助解答,能更好地培育劳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的关键点。系统分析稻草的可利用性和约束条件,创新稻草编织的新样式。在劳动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工具,采用盘绕、捆绑、并穿等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劳动的创造性,并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发挥创意,项目实践
1. 教师组织学生对稻篮进行装饰。小组内集思广益,发挥创意,装饰小组的稻篮。
2.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代表性的作品。
3. 小组汇报,交流创作思路。
4. 学生分享劳动心得。
【设计意图】将劳动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同时提高稻篮编织的实效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编织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劳动技能的获得感。稻编过程中,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体验编织和团队合作的快乐,养成坚持不懈、细心的劳动习惯,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能协作劳动和创造劳动,养成刻苦奋斗、责任担当的品质。
(五)反思交流,榜样激励
1. 展示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2. 介绍红军时期的草鞋和斗笠蓑衣。了解更多关于编织的历史,激发稻编兴趣。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大胆展示作品,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实践和交流,让学生从做中思,从做中悟。通过持续的稻编劳动实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体会革命先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弘扬革命精神,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苦劳动的奋斗精神。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能结合当代精神更好地体会红色文化的意义,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开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了稻草编织的步骤,学会了盘绕、捆绑、并穿等几种编织方法,运用所学技能动手进行稻草编织,并创编编织方法和编织样式。劳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课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操作中开展的,体现了劳动的团体性。学生在编织过程中,互相配合,团结一致,编制出精美的作品。这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通过名人资料、里仁洞发展史等资源和学校校本学材,引出植地庄的红色文化背景,介绍稻编文化在革命时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从而触发学生敬佩革命先辈、珍惜当今生活的思考。了解稻编文化的红色历史背景、发展历史及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劳动品质,此外本课将劳动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充分体现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前期准备时,如果可以运用教学资源,每个小组在教学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就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本节课学生的发言较少,动手操作较多,如果学生能将动手感悟分享出来,就会是这节课一个更大的情感实现,今后笔者将会集思广益,在劳动课上进行突破。
八、板书设计
盘
绕 具体的步骤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