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东传小史

2023-05-30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禅宗佛教

何映宇

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大地上诞生了名为佛教的新兴宗教,很快就在南亚地区兴盛起来。

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首先传入西域,也就是如今的新疆地区。一条由迦湿弥罗经丝绸之路南道首先传入于阗(今新疆和田),另一条由大月氏、康居经北道传入疏勒(今新疆喀什)、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时间略晚于传入于阗时。

西域很快成为了佛教新的中心,并影响到中国内地。最晚至东汉,佛教便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的独特佛教派别,并进而影响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公元7世纪时,松赞干布在西藏开始引入佛教,因为他的两位王妃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都笃信佛教。

巴米揚大佛。

在佛教传入之前,西藏当地有固有的宗教,名叫“苯教”。苯教类似于古代巫术,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以及治病送死、驱鬼将神等事为主要活动。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佛教大量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而逐渐发展成藏传佛教。

古印度佛教是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从地理上我们就可知,佛教首先传入的必然是中国新疆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进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于阗作为佛教在中国的首传之地和第一个佛教中心,不仅佛寺佛塔的数量多,而且建筑规模大。《魏书·西域传》记载:于阗“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还有“不可数计”的大小寺院。据后人考证,当时此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四千余所,兰若小塔数逾五千。佛教另一中心龟兹,仅城内就有“佛塔庙千所”。

除此之外,还有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新疆佛学研究和佛经翻译十分兴盛,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鸠摩罗什等许多著名的佛学大师和佛经翻译家,并对内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内地的僧侣也开始到西域,甚至远赴印度求法。最著名的,就是法显和玄奘。他们都是经过西域到达的印度。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的法显决定西赴印度。西出阳关之后,法显先后经历鄯善、茑夷、罽宾、于阗等地。法显一行在于阗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这些见闻都记录在法显的《佛国记》中。

阿克苏克孜尔尕哈石窟鸠摩罗什塑像。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等地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又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最终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

西域三十六国的繁华与尘埃,古代佛国的往事,也都封存在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之中。

本土化的过程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

《魏书·释老志》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说的是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但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要比我们现在所知的要早得多:“我们可推断,由于在此120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前226年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到达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

汉代僧侣自西东来之译经师,多在西汉桓、灵二帝时。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8年),汉使者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汉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曹魏魏明帝大兴佛寺,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孙吴地区,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旧录相传有蜀《首楞严》二卷,蜀《普曜经》二卷,但已逸失。

后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出生于天竺,后到龟兹。他翻译过384卷佛教梵文经典,与出生于西北印度的优禅尼人真谛、大唐高僧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佛教成为上层贵族乃至下层百姓主要的精神寄托,因而这种外来的宗教得以快速发展。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分支流派,清末杨仁山总结为“十宗”,即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和密宗。

其中,成实宗和俱舍宗,属于小乘,成实宗属于小乘空宗,俱舍宗属于小乘有宗。

所谓律宗,是着重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唐代释道宣所创立,以持戒律为主,谓戒律为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著名的弘一法师就是民国时期中国律宗的一代宗师。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摄影/张坚军

三论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大成于吉藏大师。吉藏大师后,此派被天台宗、禅宗所洗手,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为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创立于唐朝初期一个重要佛教宗派。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从而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识”,即“万法唯识”。其理论烦琐深奥,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懂得其中的奥妙,所以很快就衰落了。

在中国佛教各宗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最简便易行。简单来说就是专心念佛号“阿弥陀佛”。因此到明清时,净土宗已完全深入民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

净土宗与禅宗可以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相对念法号修行方便的净土宗,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贡献。北京大学教授陈浩武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融合,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成果:一个成果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它的标志就是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出现,这几个宗派都已不是印度本身的佛教,而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或者说中国化以后的宗教,这是很了不起的。天台宗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的思辨哲学的顶峰。”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先在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菩提达摩是为禅宗初祖,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著名弟子有禅秀、惠能、惠安、智诜等人。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惠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弟子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南宗遂成禅宗正统。

陈浩武教授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个成果是佛教和中国儒家文明的融合,形成了宋明期间的程朱理学:“这就是我们说的王阳明、朱熹、程颐、程颢这些人,他们都深深地受到禅宗影响:在那个年代,儒学受到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就来自佛学。所以在北宋期间,包括像苏东坡、司马光、富弼这些人都接受了佛教。他们接受了佛教以后,就把它和中国的儒家结合,而形成了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就是程朱理学的出现。”

宋代大学者陆象山,更进而提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代大儒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实际上,佛教思想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佛教本身,更深入到了儒家的哲学体系,进而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密宗,又称真言宗,实际上是由外国僧人直接创立的。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印度僧人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密宗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南印度高僧金刚智也携同其弟子不空(北印度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与善无畏、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了中国密教的基础。

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中原地区随之衰微。直到现代,1953年,持松法师在上海静安寺重新恢复密宗坛场,所以静安寺是国内唯一一座唐代密宗(简称“唐密”)寺庙。

四川甘孜州德格印经院,完整保存了许多佛教密宗典籍。摄影/张坚军

唐代密宗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空海回到日本后,在日本兴盛开来,这一支就被称为“日本真言宗”。

密宗的另一大支流则是藏传佛教的密宗。

公元770年左右,藏王赤松德真邀请印度高僧寂护及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教,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之后,使得密宗在西藏成为主流。

公元838至842年间,藏王朗达玛大肆摧毁佛教,这使得西藏佛教在往后的百年间陷入了黑暗期。直至公元970年左右,佛教才渐渐复苏。为了弥补先前的损毁,于是又再次前往印度学习佛典或迎请高僧入藏。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仁钦桑布译师、阿底峡尊者、卓弥译师为主。

在仁钦桑布之前所翻译的经典被称为“旧译派”与“旧密咒”,而于此之后所翻译的经典被称为“新译派”与“新密咒”。由于有了新、旧之分后,故藏传佛教也形成了旧派及新派。旧派属“宁玛派”,新派则包括“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至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猜你喜欢

禅宗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禅宗软件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