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诗史》论许总的研究方法
2023-05-30张红宇
【摘要】 许总的《宋诗史》作为第一部宋诗专史,融入了很多现代科研研究手段,他将宋诗史分为六个阶段,以不同于其他文学史专著的写法,以时间为线索,主张以人为本,在时代文化背景的铺垫、诗人个人心态显微和诗史整体宏观结构的立体展开下描述宋代诗歌史的进程。结构严谨,语式融合,语言平易近人又稳健透辟。
【关键词】宋代诗歌;宋诗史;宋调;文学史研究;宋诗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09
一、前言
许总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有很多建树,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诗学发展史、唐宋文学等。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是他的宋诗研究。许总的宋诗研究成果包括对宋诗史的研究、宋代诗派的研究、理学与宋代诗学关系的研究等。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对人们研究宋诗很有借鉴意义。
宋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繁荣发达面积最广、程度最高的时代,而作为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歌凝聚着宋文化的主要特质。①然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和批评标准却普遍以唐诗为重要的参照系,对于宋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始终缺少一个系统的评价认识,而“宋调”与“唐音”之争历时千年未有定论,学术界对于宋诗的研究相对于唐诗而言也略显冷清。基于这种现状,许总的《宋诗史》以洋洋五十万字顺应时代要求和学术发展的趋势于1992年应运而出,作为国内第一部宋诗通史,弥补了我国宋代诗歌史研究的空白,从对于宋代诗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的认识、对于诗人心灵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诗歌史整体宏观结构的把握上,立体展开宋代诗史的逻辑与进程,剖析了宋代诗歌独特的文化特性,对宋代诗歌展开独立研究,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批评标准尺度,是一部完整的大部头断代文学史。
本文尝试从许总提出的“文化背景的铺展”“诗人心态的显微”“诗史整体的结构的联结与叠合”这三方面角度对《宋诗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二、历史视野的观照与文化视野的交错
许总在书中提到“文学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背景,处处映现着时代的精神及其文化特性。”②他的宋诗研究视野开阔大气,给人以历史沉淀感与文化震撼力的双重冲击感。在他的宋诗史研究中,文化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往往是相辅相成,交错发展的。下面分别从历史视野的角度和文化视野的角度阐述许总《宋诗史》对于宋诗、文化史及社会历史的研究。
(一)历史视野的角度
首先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因此研究文学史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宋诗史》梳理了约三百二十年的宋诗发展历史,全书分为六编,每编的绪言都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潮流、社会风潮等社会时代背景做了考察,继而引出宋代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例如在第二编“风骚激越—北宋中期”中提到北宋中期宋代进入全面兴盛时期,中原息兵,社会环境稳定繁庶,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深刻的思想背景,在这一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北宋文学复古运动兴起,诗歌复古运动就诞生于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恢复“骚”“雅”同时另辟诗学新径,加之对前朝诗学艺术成就和经验的包容吸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调”。
由此看来,宋代史和宋诗史之间是一种“双线结构”的发展。宋诗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发展,宋诗史的发展在宋代特定时代社会的框架中,受其制约和影响。这和兴起于1982年的新历史批评主义主张不谋而合,他们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解读历史,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强调历史和文学史的互动性,文学来源于社会历史。文学也可以对社会历史发生影响,因此二者不是单纯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的关系。
同时,文学史固然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文学史拥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有时会超越社会历史的限制发展,因此文学史不等同于历史。也就是说,宋诗史拥有着和时代社会历史不同的内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其他意识形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二者发展有时也呈现出不同步的状态。例如,在第三编“奇峰突起—北宋后期”中提到,北宋王朝处于积弱积贫和内忧外患的局面中,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面貌在加速滑向衰乱,而与此相反,宋代诗歌史却遵循自己的规律,发展达到了巅峰。王安石和苏轼代表变法派和守旧派在政治上的对立交锋体现出思想的激越迸发,儒学复兴以来诸多学派的对峙争辩使思想发展空前的自由,这些因素加速了宋诗朝巅峰发展。这证明了“与宋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诗的开始一样,再次显示出具有特殊审美系统的诗史的发展与社会史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的独特的运行轨迹和规律。” ③就如同宋初,残唐五代的割据纷争结束,大一统局面形成,经济逐渐繁荣,然而诗坛上流行的却是浮艳诗风的“晚唐体”一样,宋诗史作为一种艺术的自足系统,拥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轨迹和独特规律。
(二)文化视野的角度
《宋诗史》纵观两宋诗史,注意到宋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和对应的时代潮流发展步伐一致,从北宋初期六十年,晚唐诗风盛兴,到北宋中后期宋调逐渐发展至巅峰,最后到南宋末期晚唐诗风的回溯,证明了宋诗的发展历程拥有自己的规律。这种对于文学自我规律发展的发掘,突破了以朝代为序的文学史体例,打破了文学发展观线性发展的理论。而联系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宋诗史除了表现出普遍的文学现象以外,还显示出独特的文化特性。许总在《宋诗史》中提出:“因此,宋诗的形成,除了宋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孕育陶溶的异质同化力之外,诗歌艺术自身由经验积聚、承传乃至嬗变、新创同质异化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宋诗既宏广又生僻的独特风貌,也正是这两种力量同存共进的结果。” ④宋诗的独特风貌的产生的因素之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要探讨宋诗史的嬗变轨迹的流动和发展的规律,就要解读宋诗本质的文化特性。
前人研究宋诗多以“唐音”为参照标准,以此展开了千年的“唐音”和“宋调”之间的争论。许总在总结宋诗史时却跳脱出这一限制,认为人们以往从某些作品中的某些特质抽象而成的“宋诗”的概念具有片面性,因此联系整个宋代诗史的全况和对其发展轨迹流动的如实描述基础之上去认识和把握宋诗,在文化特征的层面总结出宋诗的文化特性的本质在于“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而产生于宋代的理学结合了这两种特征,下面就理学和宋诗史发展的关系展开探讨。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与宗教的合一。宋代有很多理学家本身就是文学家,例如宋代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奠基人周敦颐、洛学创立者程颢、关学创立者张载等,他们提倡“文以载道”,反对“作文害道”,主张“志本乐末”,好以诗歌来阐述义理。而宋代诗歌是以儒学复兴为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宋代诗歌也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特征。所以理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潮在宋诗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学诗派中的“理趣”和“意趣”深刻影响了宋诗的发展史,在第二编“风骚激越—北宋中期”中,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为代表展开的诗歌复古运动为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诗歌复古运动正是仰仗着儒学复兴这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一开始就体现了儒家政教诗学的浓厚色彩和正统观念。而在第三编中,北宋后期的诗坛代表人物皆为某一政派或学术某一派别的代表,各派之间展开激烈的对峙与争辩都与理学学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空前自由和开阔的思想文化背景促进了这一时期的宋诗达到了巅峰。第四编中,南北宋交接之际,江西诗派发展壮大,而江西诗派的代表黄庭坚和陈师道对于诗歌的理解和理学家对于文学的理解相契合。例如黄庭坚主张诗歌只抒写性情而反对讽刺怨怼,他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违,遇物同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困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一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 ⑤这与理学诗派的观点非常相似。许总在谈论宋诗和理学文化的关系中曾提到“在思想史上,理学被认为是宋学最本质与核心的体现;在文学史上,江西诗派则被认为是宋诗最本质特征的体现。” ⑥理学和宋诗史发展的关系可见一斑。
宋诗的文化特性表现于人文情怀的理性化。宋诗豪迈秀逸、古淡简远、刚朗劲健、平易浅俗的风格之所以可以并存,特征之所以可以多样化的原因是其深层的文化特性的多样化,宋代诗歌作品中都蕴含了独特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特性,具有宋代文化特有的标记。
三、诗人心理世界在宋诗中的展现
前人学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大都采用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方法,而许总则从心理学的层面去探索深入宋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他提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它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个体的作家,其艺术风貌的外现又根源于作家的精神因素以及其心理状态。” 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可以为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學研究提供素材和方法。而文学是以人及其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为特殊反应对象的,因而与人类精神世界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提供的知识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产生了文艺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创作心理学是以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创作心理经验积累、研究和创作过程心理研究这两个方面。许总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宋人创作心态在诗歌作品中的展现并把这种对于宋人创作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研究称为对“诗人心态的显微”的研究。
纵观两宋文学,可以发现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通常也会发生明显的转变。“作为个体作家的心灵活动,宋诗史更凸显大量的偶然因素,一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动态起伏的历史场景也就由此复现出来。”⑧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历史的轨迹和作家心理活动的转变。比如说王安石,从早期展现出的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刚朗劲健的诗风向晚年纵情山水、精深简淡的风格转变,跟他政治生活的转变关系密切。
而诗人心态除了是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表现。比如第二编中提到的“欧阳修的心理变异”一节中,宋代儒、释、道三教互相渗入,朝廷崇儒重佛,儒学从人文性、实用性转向了哲理性、思辨性,而宋代的知识分子多是集政治家、诗人、学者于一体的,所以创作心态上受到儒学佛道的影响较多。以欧阳修为例,他晚年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比如同样是“惜春”“伤春”的作品,对比前朝诗人在感叹春天和美好时光的易逝后表现出无法排解的忧愁,欧阳修的《暮春有感》在惜春光、叹老病的同时写道“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展现了对于时节规律变化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这种冷静客观的精神在宋诗中比比皆是,对比前朝诗歌里更加凝聚的情感冲突,这种向理性哲理思考的变化,实际上是诗人深层心理的潜在变异。
四、立体展开的诗史整体结构
许总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把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放到统一体中进行一个动态流动的考察,具有很强的整体意识。宋诗史嬗递流变的运行轨迹在宋代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及大量作家和文化现象交错的联系下,构成了一个“内在进行”的循环往复的整体。
许总把这一整体构成的特点概括为“三性”:丰富性、变革性与自主性,分别从题材内容、自立变革精神、宋诗运行嬗变的轨迹等方面表现出宋诗史的特色。丰富性指宋诗宗派意识自觉强化,诗人创作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宋诗内容题材丰富、疆域辽阔。变革性指从宋诗史本身看是各派各作家之间具有针对性的因变关系,而从诗史整体看对传统诗歌的变革改造,可以说宋诗的变革程度是整个诗史中最高的,吴乔《围炉诗话》指出“宋人惟变不复”。自主性指宋诗运行的整体表现为一个自足的系统,从北宋初期对中晚唐诗风的衍生与承袭,到北宋中期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自立门庭使“宋调”初立,其后北宋后期苏轼、黄庭坚等人活跃诗坛,使宋诗发展达到巅峰使“宋调”成熟,至南宋江西诗派凝定诗风,到最后南宋末期高扬的宋诗诗风逐渐趋向于晚唐低迷寒狭的诗风。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是接连上一阶段的结尾,由此从头至尾发展,又从结尾回环至最初的开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内在的进行”的过程。而每个阶段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个犬牙交错、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逻辑关系。
作者对宋诗史整体的宏观的把握,让整体结构体现出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系统,他提出“从宋诗嬗递流变的本身看,其自我回复的运行轨迹又显然与变革发展的精神与价值进程相悖逆,也就是说,其运行的终点并不是向更高境界与更高层次的转化与迈进,而是映带着衰世的回光退回到最低的低层次的起点。”⑨由此可见,宋诗史的嬗变轨迹是按照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自足系统。
五、结语
除了《宋诗史》外,许总撰写的其他宋诗研究领域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填补了我国对宋诗研究的空白,他多元的研究视角也值得其他学者学习。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宋诗史》的研究方法和展开具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许总《宋诗史》的研究方法架构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引导后人对宋诗研究做出进一步地深入挖掘。
注释:
①②③④⑦⑧⑨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第862页,第274页,第100页,第862页,第862-863页,第14页。
⑤孙慧玲:《宋代理学诗派三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第53-59页。
⑥许总:《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92页。
参考文献:
[1]许总.宋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许总.唐宋诗宏观结构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林继中.宋诗史的立体展开——许总《宋诗史》略评[J].龙岩师专学报,1993,(01).
[4]张弘.诗艺演变的自身规律和审美意趣的把握——评许总著《宋诗史》[J].文学遗产,1993,(05).
[5]周裕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宋诗史》[J].中国社会科学,1993,(05).
[6]许总.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2).
[7]孙慧玲.宋代理学诗派三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7).
作者简介:
张红宇,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