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29方文红张耀兰
方文红 张耀兰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的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数字安徽”建设,并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阻碍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总结近年来安徽省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安徽省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52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nd made the deploy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big data strategy and digital countryside strategy. The CPC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the Peoples’s Government of Anhui Province have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ed the deployment requirements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nhui’, and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untryside, smar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agricultu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hey actively carried out pilot demonstrations, innovate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explored effective paths, and achieved phased results.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e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develop digital countryside, smar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agriculture soundly and rapidl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Digital countryside;Smart agricult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簡介 方文红(1970—),女,安徽休宁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的重要部署[1-2],安徽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数字安徽”建设,并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21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试点,即在砀山、长丰、金寨、歙县、桐城5个县(市)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在种业、生猪、稻米、水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8个农业主导产业的头部企业开展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试点[3],通过试点示范,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引领带动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鉴于此,笔者总结近年来安徽省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安徽省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提供借鉴指导。
1 实践及成效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度安徽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其中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41.6%,高于全国19.1百分点,与浙江并列全国第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19.9%,高于全国6.1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 94.83%,位居全国第1位[4]。
1.1 建立5项机制,坚持高起点推进
围绕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坚持高水平谋划、高起点推动,推进引领性项目落地见效。一是建立行政推动机制。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5],明确要求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40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 500个;出台《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3],支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5+8”试点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部署[6]。二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种业、生猪、稻米、水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8个数字化工作专班。三是建立跟踪调度机制。分管省长多次主持召开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汇报会、调度会、咨询会,邀请国内权威信息化专家对“5+8”单位建设方案把脉问诊。四是建立合作机制。分管省长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开展“双招双引”,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神州数码、阿里等国内头部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五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省数字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金近20亿元。
1.2 依托五大企业,主攻产业互联网
交易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是必然趋势[7],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形成降维打击新优势,成为企业必由之路[8]。安徽省坚持政府引导,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带动,工业互联理念和方式推进,以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数据协作协同和利益为纽带,培育农业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和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由交易网向产业互联网跨越。
1.2.1 从种粮行业突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荃银“种粮一体化”互联网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深入链接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服务端等多方资源,打造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粮食收储、农资销售、授信还款、农田管理全程数字化。目前,平台已上线20余家大型加工企业,10余家金融保险机构,2021年平台累计交易资金达9亿元。
1.2.2 从种植业3个千亿级行业突破。芜湖中联农机围绕水稻生产到销售的13个环节,49个决策点,搭建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五网合一”打造芜湖数字大米[9],实现节本1 620元/hm2,增产10%~15%,极大提升了大米品质。2022年中联智慧农业公司在芜湖全域推广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00个,总面积1万hm2。和县新源农业科技公司围绕蔬菜工厂化育苗积极推进种苗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生产,极大提高了种苗成活率和生产效率,育苗产量由4.47万株/hm2增加到7.33万株/hm2,节省人工及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均在20%以上。亳州兴禾农业公司积极推进中药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初加工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互联网设备自动炼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初加工智能化控制,促进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中药材“源头可追溯,标准可规范,质量可保证,数据可互通”。
1.2.3 从养殖业突破。天邦股份和县公司打造集数字生产、加工、交易、服务、溯源于一体的生猪产业互联网,实现农牧产业全生命周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控及全程追溯,重塑农牧产业要素,提升农牧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据测算,通过数字化改造,每头生猪生长周期降低成本150元,劳动生产率提高35%。
1.3 創新5类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胆探索多元化多形式运营模式,建立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和政企合作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1.3.1 政府激励模式。芜湖市出台激励机制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智慧农业发展主抓手,引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科阡陌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企业进军数字乡村建设。
1.3.2 政企合作模式。桐城市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亿元,建设桐城市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产业园,先由政府出资建设,再由中建材回购市场化经营。
1.3.3 市场化运营模式。砀山县成立砀山梨源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推进梨园现代化改造、策划品牌打造等工作。歙县由国有企业歙县徽投集团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中,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实施“新安山居图”产业振兴项目。
1.3.4 产业生态伙伴模式。荃银高科与信息化开发公司建立互利共生合作关系,荃银提供市场需求逻辑,信息化公司开发系统,荃银使用已开发的产品开展业务后,根据业务量,以购买服务方式支付信息化公司费用。
1.3.5 “揭榜挂帅”模式。金寨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30多家企业申报数字乡村建设方案,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确定由4家企业自行出资在4个乡镇先行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待4个示范点建成运行后,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适合的模式和机制再由政府出资向全县推广。
1.4 紧扣5县特色,数字赋能兴乡村
砀山、长丰、金寨、歙县、桐城5个县(市)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党建等建设的同时,各县还因地制宜,从当地特色产业着手,打造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探索数字乡村有效路径。砀山县是中国酥梨之乡,为做大做强酥梨产业,该县积极推进酥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10],围绕酥梨产业基地建设、机种机收、仓储保鲜、初精加工、品牌培育、营销体系等建设砀山酥梨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徽酥梨产业。长丰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按照数字赋能草莓产业思路,建设了“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通过数字化实现了节本增效,草莓平均产量提高15%,均节本12 000元/hm2,平均增产增收54 000元。歙县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区县,位于新安江畔,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围绕“闲置资源资产盘活、茶叶和菊花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提升”打造新时代的“新安山居图”,搭建生态价值转化平台服务体系,通过产品化打造和数字化运营,实现农民增收。金寨县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首批贫困县,该县在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11]。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推出18款“信易贷”类金融产品。在红色旅游基地花石乡大湾村开发建设数字大湾公众号,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大湾村追寻红色记忆。桐城市是一个水稻主产市,该县整合资金435万元,建设7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统一安装智能化监测控制设备及物联网管理平台,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有效解决“育秧难”问题[12]。
1.5 建立5个体系,提供要素保障
1.5.1 建立数字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下设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乡村、农业知识图谱与数字建模、农产品品控与供应链优化、农业智能控制与装备、农业大数据与知识工程6个专业组和11个综合试验站,为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5.2 建立攻关体系。长丰县合肥北城建設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出资打造合肥“智慧农业谷”,重点围绕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检测、农业大数据与知识工程、农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农业新材料与农肥农膜农药、农业区块链与品质控制等领域开展智慧农业探索。
1.5.3 建立协作交流体系。成立数字皖农科技创新联盟,首批吸纳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IT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等单位成员123家,为全省数字农业发展各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探索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5.4 建立金融赋能体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安徽省建行合作共建“裕农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5月底,平台已为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金额177.43亿元、贷款余额145.92亿元。
1.5.5 建立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农业产业互联网与安徽省“羚羊”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企业入驻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技术、人才、资金支持,让农业企业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
2 存在问题
近几年,安徽省在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探索了一些路径、方法和模式,但还是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发展进程。
2.1 数据资源整合利用难度大
各单位的信息化系统较多,开发时间不一,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欠缺,整合难度大[13]。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在线自动采集数据渠道狭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3个环节没有打通并形成闭环,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决策者和使用者无法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资源,不能从多维度进行决策分析和高效管理[14]。
2.2 投入机制欠缺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全靠财政资金投入也不现实,目前需要政府投入的项目,主要依托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和涉农资金投入,政府、企业、生产主体在建设中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政企合作层面也未找到好的合作共赢模式,总体资金投入不足。
2.3 主体参与意愿不高
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运维成本高,投入回报周期长,数字化转型成熟商业模式少,导致一般农业经营主体对智慧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投资意愿低、积极性不高,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引导和推动。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以中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接受和使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从而加大了数字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阻碍了数字农业的深入发展[14]。
2.4 科技创新不足
数字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农业专用传感器适应性、稳定性较差,使用率低。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缺乏,远不能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需要。动植物生长全生命周期算法模型和农业产业互联网通用型平台等创新领域研究得不多。
2.5 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缺乏
目前,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管理者、农业技术人员不懂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的技术人员又不懂农业,导致现阶段既了解传统行业技术、业务流程与发展需求,又能够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有融合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15]。
3 对策建议
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战略举措,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集聚资源、建章立制、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发展。
3.1 用政府的有为引导发展
参照中央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结合安徽实际尽快出台《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全省数字乡村发展。加快研究出台农业农村数据治理、共享开放政策和管理办法,推进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资源全面、高效、集约管理。制定完善农业农村数据治理、共享和应用标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横向整合、纵向联动,为业务应用提供全量、标准的数据资源。加快研究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开展数字农业先进技术、农产品电商、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16-17]。
3.2 用市场的思维谋划发展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要分清政府侧和市场侧的边界,政府侧由政府建设主要解决数字赋能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数字化更多是市场侧是市场行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等要围绕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为重点,以利益为纽带,以构建产业生态伙伴关系为抓手,以增加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与国内信息化头部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推进OT和IT融合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引导农牧渔业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新业态,聚集产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树立先发优势,在行业形成降维打击优势。
3.3 用资本的力量推进发展
按照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借助安徽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战略地和产业优势,将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纳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重要项目,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涉农部门要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本的动力和活力,稳妥有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建立数字乡村产业化基金,创新基金管理和运营模式,省级基金通过母基金投资的方式,鼓励县(市、区)和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子基金,子基金主要由社会资本出资和运营,优化审批流程,加大、加快投资进度。
3.4 用科技的实力保障发展
聚焦數字农业前沿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共性问题,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优势,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企业出题生态伙伴和科研院所答题的机制,集中安徽省16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采取揭榜制模式,将农业产业互联网OT端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推动OT环节流程梳理和再造,形成可操作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用于OT和IT技术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支持重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主研制能力,加快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与生产。
3.5 用融合的理念深化发展
运用数字化手段融合各类要素资源,发挥数据要素“幂数效应”,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16]。首先是数据融合。重点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技术体系[18],整合分散于多层级、多环节和多主体的涉农数据信息资源,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将数字乡村底座建设纳入数字安徽一体平台统一谋划、统一设计、统一运行,建设全省数字乡村大脑。其次是产业融合。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探索共享农场、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新模式,实现数字倍增效应。再次是城乡融合。要把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同步实施,将皖事通、皖政通以及治理、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平台向乡村政府、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信用社等基层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J].农村工作通讯,2019(11):6-9.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7-10.
[4]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5] 卢仕仁.安徽 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促进农民增收[J].农村工作通讯,2022(5):50.
[6] 王清宪.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7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2):3-19.
[7] 王山,奉公.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47-51.
[8] 许竹青,周海川.数字化转型为农企“换道超车”提供可能[J].农产品市场,2021(14):52-53.
[9]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专题调研组.芜湖智慧稻米 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者[J].农村工作通讯,2020(24):47-48.
[10] 葛德光.安徽:砀山“数字乡村”建设力促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果业信息,2022,39(3):56.
[11] 胡安,杨静,何光荣.安徽省金寨县“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J].长安,2021(2):69.
[12] 李必好.高质量推进桐城市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安徽科技,2021(4):25-27.
[13] 陈潭,王鹏.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2-12.
[14] 梁苏丹.安徽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4-6.
[15] 高峰,王剑.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3):1-8.
[16] 杨嵘均,操远芃.论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间的张力及其消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31-40.
[17] 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41-53.
[18] 吴浜源.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4):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