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5-29周国勤申冠宇冉忠萍陈真真石守设吕未陈金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豫南产业发展对策

周国勤 申冠宇 冉忠萍 陈真真 石守设 吕未 陈金平

摘要 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适合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豫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近20万hm2,是发展弱筋小麦的优势区域之一。分析了近几年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匮乏、种植面积小、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收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大培优新品种、规模化生产与收购和加大信息平台宣传等具体对策,以期为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对策;豫南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02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06

Abstract Highquality special weak gluten wheat was 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scuits cakes and other foods.The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which was located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d a weak gluten wheat planting area of nearly 200 000 hm2,which was one of the dominant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ak gluten wheat. We analyze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of germplasm resources, small planting area,insufficient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supporting techniques and imperfect purchasing and storage system in recent years.Finally,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weak gluten wheat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increasing the publicity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Weak gluten wheat;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Southern Henan Province

基金項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河南省“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专项(21110110800)。

作者简介 周国勤(1974—),女,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从事小麦高产栽培和新品种选育研究。

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筋力较弱、面团稳定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1]。近20年来,我国饼干、糕点的需求以每年23.23%的速度增长,优质专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2-3]。根据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规定弱筋小麦籽粒干基粗蛋白含量<12.5%[4]。 小麦籽粒蛋白含量不仅受小麦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还受气候、土壤、栽培措施等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好,利于低蛋白和弱面筋的形成[5-6]。目前作为中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和重要的弱筋小麦供应基地,加强弱筋小麦选育及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重中之重[7]。豫南稻茬麦区(信阳、驻马店、南阳)位于长江中下游,是发展弱筋小麦的优势区之一[8-9],然而该区域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选育及大面积推广技术明显滞后,导致该区域优质专用弱筋小麦的生产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10]。鉴于此,笔者分析了豫南地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期推动豫南地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产业快速稳健发展,扛稳粮食安全生产重任。

1 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种质资源比较匮乏

胡学旭等[11]对2006—2015年采集中国各县区样品7 561份、品种742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弱筋小麦品种的比例仅为2%,其中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中筋品种和弱筋品种比例分别达到了12.6%、16.7%、68.7%。李硕碧等[12]对陕西省250份小麦品种资源的品质性状分析认为,陕西省小麦品种资源的面筋强度以中筋偏弱为主,优质强筋小麦、弱筋小麦材料较少。吕国锋等[13]对261份中国小麦核心种质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和SDS沉淀值的测定,只有4份可确定为弱筋小麦种质。因此,我国弱筋小麦种质资源的匮乏。如何用足用好种质资源、突破“卡脖子”瓶颈等问题亟待研究。目前,豫南已经应用的弱筋小麦品种情况见表1。

1.2 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低

根据《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布局规划》,目前我国弱筋小麦种植面积不足全国小麦的10%,豫南弱筋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0万hm2,占全省总麦播面积的3.5%,产量不足100万t,国家每年需进口大量弱筋小麦来满足需求。张向前等[14]研究表明,在保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时,弱筋小麦产量最高为5 856 kg/hm2;吴培金等[15]研究表明,扬麦13的产量不足7 300 kg/hm2,宁麦的产量不足8 400 kg/hm2。综上可知,为保证弱筋小麦的优良品质,种植过程中不宜多施氮肥,提倡氮磷钾及有机肥配合,氮肥前移等,故而弱筋小麦产量较强筋、中筋小麦低,面积和单产潜力都很大。

1.3 优质品种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有待提升

弱筋小麦的品质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所引起的性状变化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耕作制度及栽培措施不同造成的[16-17]。弱筋小麥为了保证产量和品质,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来弥补基因型和环境的不足。豫南弱筋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一村一品规模和数量偏少偏小,普遍存在播量偏大、播期晚、肥水运筹不当、病害发生重等问题[18],优质品种生产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持续优化品质结构,迫切需要加大节水、节肥、减药的绿色高产高效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确保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4 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

当前豫南弱筋小麦一产规模大,主要以原粮形式进入市场,小部分作为酿酒原料,大部分被面制品企业收购;二产强但同质化严重,在弱筋麦面粉加工能力上,普通弱筋面粉生产企业较多,而高档面粉、特色面粉产品少,产品附加值有待继续提高;三产发展滞后,生产饼干、蛋糕、沙琪玛、威化饼干类产品种类少,且多为普通休闲食品,针对高档市场的绿色、安全、高级时尚类产品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二三产业衔接不紧密,供应链未完全打通、价值链待充分挖掘。

1.5 产销衔节不畅,优质没完全优价

豫南弱筋小麦产业中存在缺少合适的组织形式或中介机构,产销连接不畅,订单率不高,合同履约率和兑现率偏低等诸多现象[19]。部分县区没有合适的种子收购企业和面制品企业,导致不能及时去收购弱筋小麦,农户只能将优质弱筋小麦低价出售给中间商,企业需要时再分批从中间商处高价采购,没有真正实现普惠百姓,优质优价不彻底,挫伤了弱筋麦种植户的积极性,而企业高价采购原料也势必增加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弱筋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政府支持是弱筋小麦产业得以发展的最大动力。近年来,信阳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藏粮于地的同时藏粮于技,规范品种应用,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不断提高弱筋小麦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但“先天不足”的弱筋小麦要想达到既高产又优质,还需要科技赋能,应做好以下几点:

2.1 关于豫南稻茬小麦育种与配套技术研发建议

2.1.1 加大对培育改良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力度。

目前豫南推广应用的弱筋品种以扬麦13、扬麦15等为主,搭配种植郑麦113、扬麦24、绵麦51等品种,弱筋品种比较单一且后备品种不足。扬麦系列品种偏春性,对锈病抗耐性差,株高高,应对隐性灾害,如冻害、病虫害、倒伏等的抗风险能力较小,产量水平低,潜力有限;郑麦系列品种群体大、分蘖力强,综合抗性好,产量潜力大,但对赤霉病和穗发芽抗耐性差。这些弱筋品种各有利弊,互为补充,但总体抗耐性不强,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灾害,应对成本较高,如果应对不及时,损失就会较大,加强弱筋小麦育种和推广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需要省内外各级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加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力度,或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对赤霉病、茎基腐病和黑胚病等易产生毒素病害的抗性和适应性强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

2.1.2 研究制定弱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并及时推广应用。

研究制定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提质增效生产技术规程,明确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控等各项田间管理适宜时期和技术要点,加快推进河南省弱筋小麦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在技术推广方面以新型性经营主体和种麦大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创建弱筋小麦万亩、千亩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全程跟踪服务,指导示范区农户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确保示范区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技术培训、现场展示等多种方式,传播并推广技术,让农户直观感受到技术的效果。通过在示范区召开现场会、观摩会、测产验收等方式宣传报道弱筋小麦配套栽培技术规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推广应用。

2.1.3 加强规划引导,达到布局区域化。

信阳虽然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域,北部平原、沿淮洼地等都非常适宜种植弱筋小麦,但不是所有地方和田块都适合弱筋小麦生长。需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土质、水肥等情况对弱筋小麦适宜种植区进行确认,科学规划种植区域。引导弱筋小麦适宜区农户积极发展弱筋小麦,最好做到整村整乡至少是整组推进。通过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保险、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等措施,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路子,实现优质弱筋小麦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2.2 关于豫南弱筋小麦生产与收购的建议

2.2.1 建立弱筋小麦产业发展联盟或推广联合体,促进规模生产。

建议设立弱筋小麦产业联盟,或采用“合作社+科研单位+企业”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服务和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组织纽带作用,克服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单”时生产规模上不去、不能实现成方连片种植、管理水平跟不上和商品麦品质稳定性得不到保证的弊端。目前,淮滨县依托“金豫南”成立了河南省弱筋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县级弱筋小麦研究会;息县依托“宏升粮食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了息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建有弱筋小麦生产基地0.4万hm2,在规模化生产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2.2 建立长期稳定的弱筋小麦繁育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加快弱筋小麦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以良种补贴、统一供种为抓手和平台,将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和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使用,根据企业需要签订订单,优质优价。以乡或村为单位优选品种和生产基地,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归类存粮,订单进入流通和加工,实现基地的长期稳定。

围绕弱筋麦全产业链建设,以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产业集群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已在淮滨建成了河南省优质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弱筋小麦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全国弱筋小麦重点研发基地,将息县建设成为全国酒用弱筋小麦之都。2021年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6.7万hm2,其中“弱麦第一县”淮滨县突破5.4万hm2,“酒麦之都”息县达6.0万hm2,平桥区2.0万hm2,豫南弱筋小麦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正有序推进。

2.2.3 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县乡两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对面粉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在政策、项目、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使其有能力在本区域内与地方一些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合作,建立自己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采用竞标销售,以市场最优的价格将优质小麦销售给企业[17]。

同时加强小麦市场的调研,协调产销价格关系,强化契约法律意识,规范订单合同内容,保护产销双方,特别是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提高小麦订单的履约率。例如,淮滨县和五粮液集团合作,每年为五粮液提供10万t以上弱筋麦原料,息县和固始县与茅台集团合作,筛选和培育酿酒专用新品种并创建了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开创了一条政企合作的新路,为河南省优质小麦布局区域化、類型多样化、发展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建立品质信息平台并宣传打造弱筋小麦区域品牌

2.3.1 建立品质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

县级或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本区域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系统品质监测,及时、准确、权威地公开发布相关信息。这主要包括适宜各生态区的品种特征特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特定时期病虫害防治信息公布;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补救措施的发布;粮源数量、品质、库存、消费等信息。通过建立品质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为弱筋小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2 打造豫南优质弱筋小麦区域品牌。

淮滨县素有“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的美誉,现有的农业品牌淮之南、淮稷丰等知名度不高,社会认可度和市场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执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各县区不仅要对现有品牌进行宣传推介,还要利用各种途径,助推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培育“信阳弱筋麦”区域公用品牌,并加强宣传推介,为豫南弱筋麦创造良好的区域品牌文化空间,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信阳麦”像“信阳菜”“信阳毛尖”一样深入人心,进而带动弱筋小麦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杭雅文,武威,张莀茜,等.弱筋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3):320-327.

[2] 夏树凤,王凡,王龙俊,等.江苏省小麦籽粒蛋白质达标弱筋小麦的适生性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4):4992-5014.

[3] ZHANG X,ZHANG B Q,WU H Y,et al.Effect of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 deletion on soft wheat quality properties and sugarsnap cookie quality estimated through nearisogenic line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8,17(5):1066-107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小麦品种品质分类:GB/T 1732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5] SUBIRA J,PEA R J,LVARO F,et al.Breeding progress in the pastamaking quality of durum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in Italy and Spai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J].Crop and pasture science,2014,65(1):16-26.

[6] HAJJARPOOR A,SOLTANI A,ZEINALI E,et al.Using boundary line analysis to assess the onfarm crop yield gap of wheat[J].Field crops research,2018,225:64-73.

[7] 何中虎,林作楫,王龙俊,等.中国小麦品质区划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359-364.

[8] 赵广才.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886-895.

[9] 陈金平,崔满星,郭祯,等.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2,31(12):15-16.

[10] 张晓,张勇,高德荣,等.中国弱筋小麦育种进展及生产现状[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84-189.

[11] 胡学旭,孙丽娟,周桂英,等.2006—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年度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063-3072.

[12] 李硕碧,李必运.陕西省小麦品种资源加工品质性状及利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2,17(5):7-10.

[13] 吕国锋,张伯桥,张晓祥,等.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弱筋种质的鉴定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60-263.

[14] 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等.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7):810-817.

[15] 吴培金,闫素辉,邵庆勤,等.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10):1232-1238.

[16] 郭天财,张学林,樊树平,等.不同环境条件对三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17-920.

[17] 谢成林,王曙光,戴敬,等.扬州市弱筋小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74-176.

[18] 丁锦峰,杨佳凤,王云翠,等.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118-1123.

[19] 曾鸣.弱筋小麦如何“强”起来[EB/OL].(2019-05-23)[2022-03-16].http://www.moa.gov.cn/xw/qg/201905/t20190523_6314465.htm.

猜你喜欢

豫南产业发展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豫南民俗文化的困与发展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